晚清至民国初期的中国,社会危机四伏,内忧外患中,满清政府逐渐走到了尽头。在那个变革与混乱并存的大时代中,各种历史人物和政治派别粉墨登场。有力图通过技术革命保住清政权的洋务派,有希冀以温和改良走君主立宪制的维新派,有在清王朝覆灭后企图恢复帝制的张勋,有居心叵测的各色权重曹锟、黎元洪、徐世昌等,也有鼓吹革命的孙中山……当然,这里定不能缺了曾经叱咤风云的袁世凯。
综观整个清末民初,可以说袁世凯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上述的所有人,都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似乎他是游走在各种舞台上的“中间人物”,前承慈禧、光绪、李鸿章、奕等清王朝的掌权者,后连孙中山等民主革命人士,其中又与康、梁等维新派纠缠不清,与妄图吞并中国的日本人亦敌亦友。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知晓,在经历了八十三天“称帝闹剧”后,袁世凯走下神坛,郁郁而终,并从此被打上了“窃国贼”、“卖国者”的烙印。但我们惊奇地发现,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环境,袁世凯在与各股政治势力的博弈中显得游刃有余,并最终大权独揽,成立政权。不得不说,其确有过人之处。
历史是由人所构成,大时代总是造就青史留名的伟人,但也同样不乏遗臭万年的罪人,两者之间有时往往仅有一念之隔。在还原一位历史人物时,我们应该站在多维度的视角下,客观而全面地叙述,这是研究历史的原则。无论是何种人,首先他都应该是一个人,一个有血肉、有感情的人,袁世凯亦然。
当然,所有的历史都具有当代性,包含着今人见仁见智的认同与选择。在这里,我无意为袁世凯“翻案”或做什么危言耸听的正名,只是在拜读了有鹏的著作后,发现了更多关于袁的细节:其与家人的亲情,与兄弟的友情,与慈禧、光绪的君臣关系,对李鸿章提携的感恩之情,以及后来同孙中山、日本人等的复杂关系和其在签署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中到底做过什么……
凡此种种,都是在那动荡的时局中不容易被关注到的“小历史”。如从袁世凯给母亲及二姐的家书中,能够窥见许多袁的内心真实感受,从与李鸿章、徐世昌等师友的书信中,看到其对宪政、新军、实业、教育等问题的理解与把握。更令人惊喜的是,书中谈及袁世凯的诗歌,颠覆了他奸雄、屠夫的一贯形象,让一个被历史扁平化了的袁世凯变得立体丰富起来。蓦然惊觉,原来袁世凯也孝义有道,文武双全。
高有鹏研究袁世凯这样一个十分复杂的历史人物,据说是他在大学读书时期就已经开始,多年来积累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有不少新发现。他不仅查阅大量文献,还做了许多社会调查和口述史的工作。他亲自考察了全国五百多个县,走过许多崇山峻岭,才有了这部著作。
这是一部人的历史,它不是编年史。没有那个在时代洪流裹挟下,一步步前进的袁世凯的痕迹,而是像常人一般的成长史,一部大人物的“小历史”。袁世凯在生命垂危之时为自己怒写“为日本去一大敌,看中华再造共和”的挽联,历史没有留给他讲述更多人生的机会,或许我们能从书中发现些什么。
王立群
201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