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蓟县独乐寺及白塔

原载于1932年《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三卷第二期上的《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是梁思成先生第一次实地调研测绘中国古建筑后发表的学术文献。此文充分体现了先生严谨勤奋的治学精神和创新务实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绪言开始即提出了:“ 近代学者治学之道,首重证据,以实物为理论之后盾,俗谚所谓百闻不如一见,适合科学方法。艺术之鉴赏,就造型美术言,尤须重见,读跋千篇,不如得原画一瞥,义固至显。秉斯旨以研究建筑,始庶几得其门径。研究古建筑,非作遗物之实地调查测绘不可。

独乐寺山门及匾额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陈明达先生注译的《独乐寺》条目中指出“ 1932年建筑学家梁思成调查测绘独乐寺,是近代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实测的开端 ”。梁先生首选独乐寺测绘,因其是当时“我国木建筑中已发现之最古者”,并指出“ 以时代论,则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实研究我国建筑蜕变上重要资料,罕有之宝物也 ”。且因蓟县近在北平东郊不远,所以成为营造学社组织测绘实践的开端,绝非偶然。

营造学社独乐寺观音阁平面

今日看来,这一创举是对中国建筑学术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极大贡献。在梁先生主持下走出第一步之后,营造学社开始连续地艰苦奔波在宝坻、正定等平郊和晋冀山区,从事繁难辛苦的古建筑测绘调研工作,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均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

独乐寺观音阁外观

“九一八”事变后梁先生到北平加入营造学社,“ 偶见观音阁照片,一望而知其为宋元以前物。 ”即计划前往测绘,后于1932年4月始克成行,实施“ 实地研究,登檐攀顶逐步测量,速写摄影,以纪各部特征 ”。在《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文中,描述初见观音阁的情景,“ 立于石坛之上,高出城表,距蓟城十余里已遥遥望见之…… ”。独乐寺位于北京东约90公里,现天津市所属盘山风景区南麓的蓟县县城内西大街路北。寺院早期的总体布局及规模难以查考,现存有山门、观音阁、东西配殿,及阁后韦陀亭及东北角的“坐落”三间小殿(清帝谒东陵时中途的行驻之处)。占地约一万平方米。

观音阁外观二层重楼实为三层,五间八架,下层总广约20米,总深约14米。歇山屋顶出檐深远,总高也约20米。整体外形轮廓稳重而又轻灵舒展。

营造学社观音阁正立面图

据清康熙年间《日下旧间》中《盘山志》称:“ 独乐寺不知创自何代,到辽时重修,……统和二年(984)冬十月再建,上下两级,东西五间,南北八架大阁一所。 ”以现存阁上的华带牌传说为“太白书法”推测,该寺在唐时即应存在。千余年间自然地震和人为战火多次破坏,多次修葺(包括1998年的大修),至今仍能保持原构辽风未改,实属难得的中国古建筑文化遗产。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梁先生赞赏观音阁主要特征在于“ 与敦煌壁画中所见唐代建筑之相似 ”。文献中详细分析了“ 建筑的骨干——柱、斗栱及梁坊 ”,指出“ 阁柱呈象稳固,权衡肥短,柱身内侧,柱头削圆。斗栱雄大坚实,乃以结构为主要功能,故高约柱高一半以上。梁柱横断面为高二宽一,比例科学,均极为可贵 ”。

观音阁柱头及补间铺作斗栱

观音阁转角铺作斗栱

当年梁先生等不畏沿途受尽艰苦,且攀梁登顶,不辞危险,详尽测绘了全寺建筑布局直到建筑的每一构件细部,特别是对各部位的斗栱的分析研究极为深入。“ 斗栱者,中国建筑所特有之结构部分而富有装饰性者。其在中国建筑上所占地位,犹柱式之于希腊罗马建筑,斗栱之变化谓为中国建筑制度之变化,亦未尝不可,犹柱式之影响欧洲建筑至为重大 。”“斗栱”中的“斗”是斗形木垫块,“栱”是弓形短木。栱架于斗上,其端再按斗,逐层叠加以形式上大下小的托架,传递支撑屋檐的结构动能作用,隋唐时代斗栱雄伟简朴,而明清以后逐渐变细小华丽而成为只起装饰作用的构件了。

观音阁内设梯级,主塑佛像为“十一面观音像”。考据亦为辽代,“ 统和重塑,尚具唐风,其两旁侍立菩萨与盛唐造像尤相似,亦雕塑史中之重要遗例也 ”。

观音阁主塑佛像“十一面观音像”

观音阁主塑佛像旁侍立菩萨

与观音阁同建于辽金时代的独乐寺山门,面宽三开间,16.5米。进深两间,8.7米。建筑坐落于平台上,总高8.7米。顶注四阿,即庑殿式。脊作鸱尾,出檐亦甚深广,斗栱古朴,均属辽风。“ 尤为后世所罕见 。”在《考》文中梁先生评价:“ 全部权衡,与明清建筑物大异,所呈现象至为庄严稳固。 ”现今我们面对实物,确感其体形处理朴实无华,空间利用紧凑得宜,以结构的逻辑性表现出中国古建的典型艺术效果。山门南面匾额“独乐寺”三字,相传系明代严嵩手笔。

观音阁剖面图

在《梁思成全集》第一卷中另载文《蓟县观音寺白塔记》:“ 登独乐寺观音阁上层,则见十一面观音,永久微笑,慧眼慈祥,向前凝视,若深赏蓟城之风景幽美者。游人随菩萨目光之所之,则南方里许,巍然耸起高冠全城……观音寺塔也。……其建造,必因寺(独乐寺)而定,可谓独乐寺平面配置中之一部分。广义言之,亦可谓蓟城千年前城市设计之一者,盖今所谓平面大计划者也 。”

独乐寺山门匾额

由观音阁南望山门及远处白塔

营造学社独乐寺山门断面图

据现存碑记,白塔寺之创立无可考,但不会早于独乐寺。“ 必在辽代。”“塔之立面,至为奇异。 ”全高30.6米,其最下为花岗石基,其上砖砌线条数层及栏杆、莲座。再其上为塔之第一层,冠以檐,二三层上为喇嘛式之圆肚塔,估计为明代改建的结果。塔上的雕刻做工尚精秀。

蓟县白塔

塔身细部

《考》文最后部分是第六章“今后之保护”,其结论说:“ 观音阁及山门,既为我国现存建筑物中已发现之最古者,且保存较佳,实为无上国宝。 ”可是“ 在中国则无人知其价值 ”。于是提出了有关立法、宣传以及技术上的保护建议,相当具体可行。当时还提到了在观音阁台基上不宜过近栽植树木,以免损毁台基和遮挡立面。2010年我们去拍摄时,原有双树已死,西柏成为藤架。虽是我第四次赴蓟参观,而再读梁文仍感遗失未通之处甚多——看来还需再访再学。

1-2 宝坻广济寺

1932年4月,梁先生在第一次调查测绘蓟县独乐寺时听说,附近的宝坻县广济寺是北京近郊的另一座“千年古刹”,于是很快便将其列入行程。是年6月到达宝坻时才知道,该寺已成为驻军骑兵团的草料库,已破败不堪。但梁先生经过详细测绘,还是很有收获,整理后在《营造学社汇刊·三卷·四期》发表了《宝坻县三大士殿》。

营造学社三大士殿立面、剖面图

营造学社广济寺总平面图

78年之后,2010年10月,我们到宝坻寻踪拍照时得知,广济寺在1948年全部于战火中夷平。现在的建筑是2004年复建的,据说参考了历史文献和梁先生的测绘图样,仿照辽建风格修建,但已全然彩绘粉饰一新了。但是,梁先生认为具有很高艺术水准的几十尊辽代、元代的佛像雕塑已荡然无存了。

重修的广济寺山门

重修的广济寺三大士殿

三大士殿是一座东西五间、南北四间、单檐、四阿的建筑物。斗栱雄大,出檐深远,的确是辽代的形制。骤视颇平平,几使我失望。……(入内)抬头一看,殿上部并没有天花板,《营造法式》里所称‘彻上露明造’的。梁枋结构的精巧,在后世还没有看见过,当初的失望,到此立刻消失。这先抑后扬的高兴,趣味尤富。又得见一辽构,实是一个奢侈的幸福。

我们进入见到的仿辽风重建的已不是梁先生认为“ 最善最美 ”的斗栱、梁枋和“ 形制特异的正吻、四角走兽 ”了。

宝坻县城中心的陀罗尼经幢

1-3 正定隆兴寺

历史文化名城正定,位于河北石家庄市北,西靠太行,南扼滹(hū)沱,自古为“河朔重镇”。城内寺院佛塔名胜古迹众多,现存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定城南门

正定旧城图

1933年8月,梁先生在《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后文简称《纪略》)的绪言中写道:“ 今春正定之游虽在兵荒马乱之中,时间匆匆,但收获却意外的圆满。除隆兴寺及四塔之外,更有阳和楼及县文庙的发现,计摄影或测量的建筑物十八处,……归来整理,觉得材料太多,非时半载不办,而且篇幅过大,非汇刊所能容,所以先作‘纪略’,作为初步报告 。”

从华塔望正定城

隆兴寺全景

隆兴寺位于正定县城内,创建于隋代开皇六年(586),占地5万平方米。庙院规模宏大,按中轴线布局,自南向北为石桥、天王殿、大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慈氏阁及转轮藏阁、康熙和乾隆御碑亭、大悲阁、弥陀殿。其中数座殿堂保持了宋代建筑风格,十分珍贵。

隆兴寺模型及总平面图

隆兴寺天王殿

1933年梁先生拍照

大觉绝六师殿遗址

摩尼殿建于北宋皇佑四年(1052),正殿七间,进深七间,重檐九级歇山顶,四面明间各出抱厦,以山面向前,形制颇为特殊。而殿内梁结构均与《营造法式》相符。

梁先生在《纪略》中说:“ 摩尼殿是隆兴寺现存诸殿中最大最重要者。十字形的平面,每面有歇山向前,略似北平紫禁城角楼,这式样是我们在宋画里所常见,而在遗建中尚未曾得道者。

斗栱奇特,柱头铺作小而简单,补间铺作大而复杂,而且在正角内有四十五度的如意栱,都是后世所少见。

摩尼殿西南角柱

摩尼殿转角斗栱

摩尼殿正中坛台上佛像五座,其中释迦、阿难、迦叶三尊为宋原塑。殿后南壁悬雕塑须弥山观音像,姿态端庄优雅,生动自然,为泥塑精品,鲁迅赞为“东方美神”。其四壁是明代佛教故事壁画,也很精彩。

摩尼殿后壁悬雕塑观音像

摩尼殿东间宋代壁画

佛香阁又名大悲阁,为寺院现存的主体建筑,高33米,五檐三层,面宽七间,深五间,歇山顶。原是宋太祖驻跸正定时于公元971年兴建,铜铸大悲菩萨像。至梁先生测绘时,建筑已被毁。

营造学社大悲阁立面图

《纪略》中说:“ 现在的阁已破坏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屋顶已完全坍塌,观音像已露天数十年。但就现存的部分,还可以看见内部宋代原来的梁柱和斗栱,外部却完全是清式。 ”铜佛像有42臂,称千手千眼观音,通高22米。“ 像身衣褶,尤其是腰部,甚为流畅,饶有当时作风,面目四肢则稍显呆板……阁内槽东西北三面壁上,都有精美的塑壁,大概都是宋代原物。浮塑的建筑物雏型,有重层的阁,简直可以说是慈氏阁或藏殿的模型。 ”可惜这些宋代壁塑现在已不见了。

转轮藏及慈氏阁,梁文:“ 绕到转轮藏之后,初次登楼。越过没有地板的梯台,再上没有地板的楼上,发现藏殿上部的结构有精巧的构架,与《营造法式》完全相同的斗栱,和许多精美奇特的构造,使我们高兴到发狂 。”

转轮藏

在正定转轮藏

转轮藏阁

……在佛香阁之前,与转轮藏殿对立,而形式与之极相似者,为慈氏阁……阁的主人翁是弥勒立像,像后有精美奇特的背光。全部雕塑工颇似佛香阁的铜像,也许也是宋代原物。

慈氏阁

慈氏阁弥勒立像

营造学社慈氏阁平面、剖面图

隆兴寺内存有隋、宋、明、清历代碑石30多通,其中最著名的是“龙藏寺碑”,为隋时建寺之初所刻立,文为开府长史张士礼所撰,书体方正有致,字画遒劲有力,是唐初楷书风格,康有为赞为“隋碑第一”。

隆兴寺御碑亭

龙藏寺碑

隆兴寺中轴线北端的毗卢殿,系由崇因寺移来,殿内铜铸毗卢佛,非常精美。其北为“龙腾园”,再现前寺后苑的格局。

毗卢殿

毗卢殿内佛像

隆兴寺北龙腾园

院内经幢

营造学社隆兴寺总平面图

1-4 正定天宁寺木塔

天宁寺位于隆兴寺之西,县志称天宁寺建于唐咸通初年(860年前后),木塔名凌霄塔。梁文:“ 塔高九级,平面作八角形。塔身下四层为砖造,下三层斗栱及第二、三、四层平坐亦砖造。第四层以上斗栱及各层檐均为木造。实际上是座砖木混合造的塔。

天宁寺木塔

1-5 正定广惠寺华塔

广惠寺华塔,又名多宝塔,高40.5米。广惠寺位于正定南大街,“ 俗称花塔寺,志称唐贞元中建。现在的寺,除塔外,只余小殿三楹,实在是颓坏得可怜。若由形制上看来,这华塔也许是海内孤例。……(塔身、套室、斗栱、雕塑、檐顶、尖盖等)都是很少见的做法。塔号称唐建,金大定,明景泰、弘治、嘉靖、万历,清乾隆,屡次重修,其确实年代甚为可疑。

广惠寺华塔

1933年梁先生拍照

1-6 正定临济寺青塔

临济寺青塔,又名澄灵塔。寺原在城东南,唐时称建城内,后多次重修。梁先生认为:“ 现存青塔,也许是金大定间物。在正定四塔中为最小一个,但清晰秀丽,可算塔中上品。

临济寺青塔

塔身细部

1-7 正定开元寺砖塔及钟楼

开元寺砖塔,密檐九级,高48米。梁先生写道:“ 就形制讲来,是正定四塔中之最古者,而实在的年纪,则明嘉靖四十一年修,怕是四塔中之最稚者。开元寺的钟楼,才是我们意外的收获。钟楼三间正方形,上层外部为后世重修,但内部及下层的雄大斗栱,若说它是唐构,我也不能否认。……其风格与我已见到诸建筑迥然不同,古简粗壮无过于是……这个建筑物乃是金元以前钟楼的独一遗例。

开元寺砖塔

开元寺钟楼

钟楼藻井

正定开元寺

开元寺内石刻

1-8 正定县文庙

正定县文庙,《纪略》中写道:“ 在正定的最后一天,临行时无意中又发现了县文庙的大成殿,由外表看来,一望即令人惊喜。五间大殿都那样翼翼的出檐,雄伟的斗栱,别处还未曾见过。殿平面五楹,深三间……建筑构架如此的简洁了当,如此的合理化,真是少见。以此殿外表与敦煌壁画中建筑物相比较,我很疑心它是唐末五代遗物。如果幸而得到确实佐证,则在正定所有古代建筑中,除亦甚可疑的开元寺钟楼外,当推此殿为最古。

重修的正定县文庙大成殿

营造学社正定县文庙平面、剖面图

1-9 赵州安济桥

赵州安济桥,即大石桥,位于河北赵县之洨河上。该桥建于隋代大业年间(605—618),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敞肩式大型石桥。在中国及世界古代桥梁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

赵州安济桥

营造学社大石桥立面、平面图

石桥全长64.4米,主拱跨径37米,拱顶宽9米,两端宽9.6米。在主拱两端各有两个小拱,故称敞肩。所谓“ 两岩嵌四穴,盖以杀怒水之荡突 ”,即可增流量、减自重、省石料,而使造型美观。总体结构采取纵向28券并列砌筑方法,用三道相对独立的组券并排合成,加以帽石、铁梁横锁卡固。石桥上窄下宽“收分”,坚实牢固,历经一千四百年沧桑仍然相当完好。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梁先生测绘时的桥头建筑已不见踪影了。

1933年梁先生在赵州桥留影

隋代栏板石刻

重修后主拱上之小拱

1-10 赵州永通桥

永通桥位于县城西门外清水河上,金代建筑,小于安济桥,而形式风格相似,故又名小石桥。桥长32米,宽6.3米。

赵州永通桥

营造学社小石桥立面、平面图

石拱细部

桥旁石壁

1-11 赵州陀罗尼经幢

赵州陀罗尼经幢,在赵县城内,宋景佑五年(1038)建,高7层,约18米,为我国现存石幢中最高的一座。轮廓庄严清秀,雕刻图案颇富装饰性,展现出宋代造型艺术的高超水平。

幢身细部

细部石刻

赵州陀罗尼经幢

1-12 赵州柏林寺

赵州柏林寺,史传始建于汉建安时期(196—220),初名观音院,金代名柏林禅院。一千七百年间历经兴废,至清末几近沉寂。1917年被水灾及其后战火摧毁,殿堂全无,只余元塔及数株唐柏。今年重修寺庙规模之大,殿宇之华丽,香火之旺盛,徒众之多,实令人惊讶。现时重建、新建庙宇之风已遍及各地。

重修文殊殿

重修山门

修建万佛楼

1998年重修禅师舍利塔

1-13 沧州铁狮子

1993年梁先生提过,“ 沧州铁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 ”中测绘了三处,所以我们特地赴沧州补访。

1933年旧照片

沧州铁狮子,又名“镇海吼”,位于原州城内开元寺遗址前,身长6.3米,高6.6米,重40吨。其背负巨盆(一说盆作莲台形,或上有佛像未可知,然不可考),铸于后周广顺三年(953),是用“泥范明浇法”铸成,身上有很多铭文。铁狮体型雄劲,历经千年沧桑,已多处破损,但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及科技价值,在1961年即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沧州铁狮

1-14 定兴义慈惠石柱

定兴义慈惠石柱,位于河北定兴石柱村,建于北齐天统—武平年间(567—570),造型奇特,雕刻简洁,是一墓地标志。石柱全高6.65米,主体八角形柱立于台基莲座之上,上端刻颂铭。其上盖矩形石板,再上石刻为三间佛殿建筑,石殿虽小但颇精美。梁先生在《中国建筑史》特地指出此石柱“ 就全体而言,为一种纪念性之建筑物。就其上小殿而言,则当时木构之忠实模型……柱身卷杀为‘梭柱’,此实物国内已少见 ”。

定兴义慈惠石柱

柱上铭刻《标异乡义慈惠石柱颂》,3400字,记述北魏农民起义事迹,书法隽美,具有特殊历史和艺术价值。2010年我们到河北定兴调研时,原佛像已不见,两座残碑尚存,在老县城中也拍摄了元代古建“慈云阁”(1996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柱上铭刻的《标异乡义慈惠石柱颂》

慈云阁

1-15 北京卧佛寺

北京卧佛寺,名“十方普觉寺”,位于西山北的寿牛山南麓,寺兴建于唐代,释迦涅槃铜像铸造于元代。梁先生在《平郊建筑杂录》中提到卧佛寺寺院的总体布局时说:“ 唐宋以来有迦蓝七堂之说……卧佛寺的平面,在唐宋时很是平常,敦煌壁画里的迦蓝都是如此布置。在日本各地也有飞鸟平安时代这种的遗例。在北平一带,却只剩这一处唐式平面了。卧佛寺各部殿宇的立面(外观)和断面(内部结构)却都是清式中极规矩的结构。

卧佛寺前牌坊

天王殿

卧佛寺后殿

藏经阁

现今卧佛寺位于北京植物园内,寺内古树参天,浓荫蔽日。卧佛殿内原在唐代即有檀木卧佛,至元代铸造了一尊身长5.2米、重50万斤的释迦牟尼涅槃卧佛铜像。殿内“得大自在”匾为乾隆所题。

营造学社卧佛寺总平面图

测绘 aAUnJWe/3ThGM4WxySNRFOpmylw/J/YKiuju/jSNLi+bZqwaqgH6emtoAJyNsoZ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