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危机的来源和理解

在汉语中“危机”一词有三种解释:(1)亦作“危几”。潜伏的祸害或危险。如三国时期魏国吕安在《与嵇茂齐书》:“常恐风波潜骇,危机密发。”《宋书·范泰传》:“如此,则苞桑可系,危几无兆。”唐代刘言史《观绳伎》诗:“危机险势无不有,倒挂纤腰学垂柳。”毛泽东《评国民党十一中全会和三届二次国民参政会》:“须知正是在国民党十一中全会之后,内战危机是空前未有的。”(2)严重困难的关头,亦特指经济危机。瞿秋白《欧文的新社会》:“英国的工业经过了一次大危机又恢复过来了。”例如,危机输出。(3)危险的机关。用于杀敌、猎兽、捕鱼等的器具。清朝陈维崧《八声甘州·南耕斋中食鲥鱼作》词:“贪听渔翁笛,悮触危机。”

关于危机的定义有很多,这里列出五种。(1)危机是当人们面对重要生活目标的阻碍时产生的一种状态。这里的阻碍,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使用常规的解决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危机是一段时间的解体和混乱,在此期间可能有过多次失败的解决问题的尝试。(2)危机是生活目标的阻碍所导致的,人们相信用常规的选择和行为无法克制这种阻碍。(3)危机之所以是危机,是因为个体知道自己无法面对某种境遇并作出的反应。(4)危机是一些个人的困难和境遇,这些困难和境遇使得人们无能为力,不能有意识地主宰自己的生活。(5)危机是一种解体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人们遭受重要生活目标的挫折,或其生活周期和应付刺激的方法受到严重的破坏。它指的是个人因某种破坏所产生的害怕、震惊、悲伤的感觉,而不是破坏本身。当危机的主体是个人时,危机的发展有四个不同的时期:(1)出现了一个关键的境遇,并分析一个人的正常应付机制是否能够满足这一境遇的需要;(2)随着紧张和混乱程度的增加,逐渐超越了个人的应付能力;(3)需要解决问题的额外资源(如咨询)条件;(4)可能需要转诊才能解决主要的人格解体问题。

在西方,“危机”一词源于医学用语,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是指一个有机体或事件在其发展或演变过程中的转折点,并且是决定生死存亡的转折点。1972年危机研究先驱查尔斯·赫尔曼(Charles F.Hermann)在《国际危机:从行为研究角度考察》一书中对危机研究做出了界定,认为危机有三个确定标准:一是威胁到了权威决策团体所建立的组织的优先目标;二是在情境转换之际,决策者的反应时间有限;三是对决策者或组织而言,危机是一项未曾预料或仓促发生所造成的惊讶或意外。同时他将危机定义为“威胁到决策集团优先目标的一种形势,在这种形势中,决策集团做出反应的时间非常有限,且形势往往向令决策集团惊奇的方向发展。”

20世纪80年代,荷兰莱登大学危机研究专家尤里埃尔·罗森塔尔(Uriel Rosenthal)对赫尔曼的定义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其过于狭窄,危机威胁到的不只是决策集团的目标,危机发展的结果也不应是“毁灭或生存”的抉择。在《应对危机:管理灾难、暴乱与恐怖主义》一书中,他将危机定义为:“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们对于危机内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例如,斯蒂芬·巴顿(Stephen Barton)提出危机是一个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其员工、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巨大的损害。他认为危机具有三个特征:一是惊奇;二是对重要价值的高度威胁;三是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决定。 西格(Seeger)在《组织、传播和危机》一书中指出,“危机是一种能够带来高度不确定性和高度威胁的、特殊的、不可预测的、非常规的事件或一系列事件。” 芬克(Fink)则认为危机是“在确定的变化逼近时,事件的不确定性或状态。” 2001年,罗森塔尔(Rosenthal)在《管理危机:威胁、困境、机会》一书中认为危机“是一段剧变和集体紧张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日常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受到威胁,且威胁的方式是我们意想不到的,甚至是无法想象的。” tSrHxkos1HOH+bmmsymhT3QsbS3ypw+kdzZj/IMlwyJXlWmve8H+GUM+UmbaUjP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