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4节 有什么物品不能买卖
——商品

有个新闻说,瑙鲁岛国没有土地种庄稼,它想出的办法是“挖地三尺”出售自己岛上丰富的磷矿,进口泥土进行种植。还听说日本人专门收集雨水,出售给缺水而富有的沙特用于农田灌溉。一个聪明的德国人走遍全世界录制小溪、河流、瀑布的声音,然后出售这些迷人的水声。

有趣吗?这些都是和我们印象中不大一样的商品,但是它们的确是被售了出去。我们不禁要问,到底还有什么不能拿来卖?

对我们来说,商品似乎是在我们身边每时每刻都存在的东西,我们的衣食住行都仰赖于此,只要口袋里的钱够用,我们就可以不断地买进我们需要的东西。可是,到底什么才叫商品呢?

首先,商品必须是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东西。大自然中的阳光、空气、水是我们生存必不可少的东西,但是因为它们并非劳动创造出来的,只不过是天然形成的资源,我们不必花钱就可以获得,因此它们并不是商品。不过,如今地球资源污染严重,很多人享受灿烂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和干净的水已经成为一种奢望,一些特殊的商品就应运而生了。比如现在已经有人在出售罐装的清新空气,这些是经过人工收集、过滤加工和罐装之后产生的产品,可以说也凝结了人类劳动,因而已经从不必花钱获得的自然资源变成了商品。

其次,商品必须是生产出来用于交换的产品。在人类历史的早期,人们也生产很多产品,比如在自家的农田里生产粮食,在自家的小农庄里养殖牲畜,家里的妇女会纺织,但是这些产品最终都供给自家人使用,并没有拿出去交换。这种自给自足式的家庭作坊,只能制造出“产品”而非“商品”。

因此,只有具备了上述两个条件的产品才能称之为商品。简而言之,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由此可见,商品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才逐渐产生的。那么,它是怎么产生的呢?

刚才我们说过,人类历史早期乃至于现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的“男耕女织”,“小而全”、“大而全”的家庭作坊是不会生产出商品的,因为他们只是自给自足地生产出自己需要的所有产品,从不用于交换。因此,商品产生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必须出现社会分工,每一个劳动者都只从事单方面的、局部性的产品生产,从事某些或某一种劳动,大家才有可能拿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去交换那些自己需要却并不生产的东西,从而产生交换的需要。

这一过程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的,从一开始一家人的生产偶尔有剩余去和其他人交换,到后来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产品交换的规模逐渐扩大,再到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便出现了专门用于交换的产品生产。例如,种粮食的人不再制造斧头,做鞋的人不再剪裁衣服。商品生产的产生使商品交换经常化,进而产生了货币,出现了商品经济。

第二个条件是所有权的不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私有制开始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开始分属于私人所有,拥有这一切意味着他们有了自己独立的利益需求,而各个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所有者都不能无偿占有对方的产品,他们必须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上互通有无,将对方的产品作为商品进行交换。因此,他们的生产活动就从满足自身需要演变成为以商品交换为目的的生产活动。

综上所述,“商品”看似简单,其实渊源已久。当你付出劳动生产出用于交换的产品时,它就可以成为商品。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任何资源都有可能演变为商品,聪明的年轻人,你想卖点什么? 91MnJUuEQhQYjP3eiByk55sBKVv3OxKINl7OkdEwmr3JQFgVE1KDDhuwofeyLw/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