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节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经济学
——理性的经济人

你去购物的时候砍过价吗?我想,答案多半是肯定的。即使再不会砍价的人,也都希望能够令卖家降低些价钱,好少花一些钞票。我再问:为什么希望少花些钱呢?你一定会白我一眼:那还用问吗?谁的钱是天上掉下来的?

没错!相对于人们的欲望,资源始终是有限的,甚至是稀缺的。对于每天忙碌谋生的人们来说,无论是时间还是收入都是有限的,相比之下商品的价格又老觉得偏高,我们深受这些因素的困扰,必须想尽办法用这点有限的资金为自己买到最好、最合适或者最多的东西,这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是你无心之下暗合了经济学理论而产生的思维方式。如果你也是这样思考的,那么我就可以称你一声:理性经济人。

在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是一个最基本的假设。这种理论源自古典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中从“利己性”的角度出发,对形形色色的人进行了高度的抽象和简化。他假定人都充满理性,都是自利的,当面对两种以上的解决方案时,人们都会理性地选择对自己最为有利的一种方案。

人心是丰富多彩的,为什么经济学会将人假设得如此“冷血”呢?显然,如果我们将所有的因素都考虑进来,那么始终研究的是个案,具有不确定性,无法抓住其中的规律,这个复杂的“人”将混淆我们的视野。因此,我们必须创建一个抽象的工具,排除那些具有感情色彩的、特定文化背景的因素,从中提炼出经济研究的有力武器。

而且,这种工具是成功的,如果以“理性经济人”的眼光看待世界就可以发现,实际上一切经济现象甚至人类行为中都可以找得到它的影子。

再回到生活中来,我们可以去肉店买鲜肉,可以去服装店买衣服,可以去饭店,那里的厨师随时会替你做好你想吃的菜。我们会对他们感激涕零吗?他们是因为出自善心,希望你过得幸福吗?你笑了!是的,他们这样做,并非是惦记着你的衣食冷暖,而是对于他们有好处——因为你要获得这些,就必须付钱!我们和这些商家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交换关系,彼此都选择了对自己最有利的做法,希望能够为自己争取到最大利益而已。

是的,人类之所以会产生商业,会形成市场,会出现垄断、竞争和行规,是因为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希望能够由此获得自己的最大利益。消费者希望能够用自己有限的资源获取最好的服务、最优质的生活,而生产者则希望通过最少的投资获得最大的利润。

他们都是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并没有造福整个社会的想法,但是无形之中,他们的行为都最好地完善了市场秩序。举个例子来说,因为消费者都希望自己获得的产品“价廉物美”,不断地将商品价格向下压,将商品质量向上提,而生产者面对这种局面,必须动脑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质量,并保证商品能够卖个好价钱。久而久之,在双方相反的利益争夺交锋中,商品形成了公认的质量标准,市场确定了相对公平的价格,而各商家之间处于对利益的争夺,又会出现兼并、垄断等现象。

但是,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费尽心思选择的方案,未必能给自己带来最大效益,甚至会损害自己原有的利益。比如,本来贪便宜买回来的东西,却是个“山寨”的。或者投入了大笔资金想大赚一笔,反倒赔了个血本无归,难道这些违背了“理性经济人”的规律吗?

其实,所谓“利益最大化”也是相对的。“理性经济人”始终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停留在我们的思维方式之中,放在每一个活生生的人身上时,我们会发现,我们的阅历、能力和知识面都是有限的,也就是说,我们无法做一个无所不知、精通计算、没有感情的“经济动物”,这并不妨碍“理性经济人”的成立,因为你选择这些方案的动机仍然是在追求最有利于自己的结果,但是因为错误的选择没有使你达到目的,这是你策略的失败,而不是目标的失败。

另外,当我们利用“理性经济人”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时,怎样才能确定自己的做法是对自己最有利、利益最大的呢?可以说,所谓的利益最大化,更应该说是“最满意化”,当我们的选择令自己最满意时,就是最大化了。例如,当一个人穷困潦倒时,他所追求的最大利益是赚更多的钱,好让自己的生活好转。此时收入增加得越多,他的满意度就越高,那么选择令自己收入增加的做法就是实现了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当他的收入达到一定高度时,收入的增加已经不再让他感到快乐了,他的注意力转向了身体的健康、休闲的舒适、工作的压力,那么他可能会放弃一些令自己过于辛苦的赚钱渠道,此时他最满意的是享受自己的生活。那么放弃赚钱机会是违背“理性经济人”原则吗?不是的,因为此时他的满意度取决于寻找快乐。让他快乐的选择,就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也许你会不服气,要是真的人人都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那么这个世界岂不是变得极其可怕了吗?而且,我明明看到有很多重义轻利、无私奉献的人啊!此处要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自利”并非等同于“自私”,每个人心目中最大化的利益都是不同的。举个例子来说,一个无私奉献的人,他追求的是什么呢?说到底,是良心的安宁和幸福感。那么,这个便是他的最大化利益了,我们说他同样是自利的,却不自私。

综上所述,“理性经济人”是一个抽象的工具,是一种生活的思维方式,并非教人自私自利。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里写道:“个人决不应当把自己看得比其他任何人更为重要,以致为了私利而伤害或损害他人,即使前者的利益可能比后者的伤害或损害大得多。”其实也可以这么看,你这种不择手段追求自己最大利益的行为,使得他人无法实现他自身的最大利益,因此你将受到他们的反对和攻击——还是“理性经济人”在做指导啊! 6srMab90K1qkurku7XFRf6jQ9gA7xwsT1zfRE3zCYxHvdoLZFjq8PfjPkqEnZoG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