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8节 经济水平的衡量标准
——生产率

在上一章中我们曾提到羊和土豆的例子,借以说明价值与价格的问题。但是,它们的任务远不止这些,在本节中,土豆还要再次登场,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另一个概念:生产率。

大家都知道,种植土豆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些都是生产所必须投入的资源,那么在这些资源投入之后能获得多少产量呢?不同的生产者可能会有不同的收获,有的多,有的少,这就反映出不同生产者对于资源的利用率不同。这种总产量和所有资源的投入量之间的比率就称为生产率。

对于经济学来说,研究一个企业或一个国家的生产率,就可以考察出他们的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水平。因此,生产率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分析经济问题的重要工具。为什么这么说呢?且让土豆慢慢替我们道来。

某地住着两家种土豆的农民,姑且称他们为张三、李四好了,他们比邻而居,种地都是一把好手。春天的时候,他们各自在自己的地里忙活开了,心里都憋着一股劲要超过对方。李四的打算是,把去年卖土豆的钱拿出来,多租两亩地,这样产量就更高了。张三则琢磨着去镇上报个学习班,好弄明白为啥一样的地,人家就能种出品质好、产量又高得出奇的土豆来。

时间在忙忙碌碌中过去了,第一年李四获得了胜利,他一共种了五亩土豆,总产量达到了11000公斤,收入一万多块钱,比去年增收几千块。而张三因为报了培训班,没有扩大种植面积,但是亩产量增加了三百公斤,共收了7500公斤,收入比李四差了一截,勉强比去年增加千把块而已。

第二年,尝到了甜头的李四凭着自己鼓鼓的钱包,又多租了两亩地,还雇了两个帮工。而张三还是老老实实地在他原来的三亩地里忙碌着,只不过添置了不少新东西,准备再试试在培训班学到的新技术。一年的春播秋收之后,两家再次盘点自己的收获,李四勉强还领先一点,可是支出的成本就占了总收入的一半还多。张三改进了新技术,亩产量翻了一番,成本却只有李四的二分之一。

随后的几年里,他们各自按照自己的规划劳作着,李四越来越吃不消了,他的地多,又要付给帮工报酬,开支越来越大,那点利润是越来越薄。相反张三却轻松地致富了,他也增加了种植面积,产量远远超过了李四,却没有李四的窘迫。在新技术的帮助下,他的亩产量越来越高,而且还引进了自动化种植技术,人闲下来在村里搞点小生意,日子过得挺滋润。

故事讲完了,我们从中可以发现点什么呢?张李两家收入的情况可以视为他们各自的“经济水平”,从开始的两年看,似乎是李四的经济水平要高一些,因为他的收入高,扩张得也快,但是果真如此吗?我们应该怎样衡量张李两家的经济水平呢?

首先,他们同样都投入了劳动、资金、物资和技术,李四采取的方法是不断追加投入资金和物资,或者说是采用高投入的方法来维持经济增长的高速度,虽然在开始两年里他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张三,但从最终情况来看,张三已经实现了富裕,而李四却还在艰难挣扎,这说明经济增长速度快并不能成为衡量经济水平的标准。因此我们要将注意力转向另一方面,张三所采取的方法是提高单位时间里的产出量,换句话说,他提高的是劳动生产率。

在经济学的概念中,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效率。例如一小时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者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需要花费的时间。一小时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或者生产指定数量的产品所花费的时间越少,就说明劳动生产率越高,反之则越低。

再回头来看张李两家,张三利用新技术增加产量,在相同的土豆成熟期内,每亩产出的土豆比李四多,因此他的劳动生产率高于李四。更重要的是,他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得他不必长期依赖高额的资金和物资投入,用较小的投入获得了较大的产出。同时,他从繁重的农活中解放了出来,可以腾出时间研究其他生财之道,保证他的收入会越来越多。而李四单纯凭借高投入的方式,也许在短期内同样可以实现高速发展,但是它很快会成为沉重的包袱,因为劳动生产率的低下,高投入换来的却是低效益、低产出,开支增大的同时导致高速度势必无法维持太久。分析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张三的经济水平要比李四的高,衡量标准便是劳动生产率。

如果将这一情况放在企业中就更为明显。原本一个工人一小时可以制造十个产品,改进技术之后,在劳动强度基本上不变的情况下可以生产出二十个了,企业的总产量增加,产品的总价值增大,每件产品的成本降低,那么在同等的市场条件下,这家高劳动生产率的企业势必会获利更多,也更具有竞争力。同时,随着获利的增加,工人有望增加工资,企业可以扩大经营,吸引更多的劳动力,或者组织人员进行新产品的研发等活动,增加了就业机会。另外,还刺激了企业增加投资,消费者增加消费,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而这一切都是劳动生产率所推动的结果。

再放眼看看国际经济形势,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那段时间里,我国走的同样是依靠高投入保持经济增长高速度的路子。在此期间,我国经济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8.2%,不但远远超过西方发达国家和一般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有些年份甚至高于亚洲“四小龙”的发展速度,这无疑是一个骄人的成绩。可是,结果却非常不理想,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经济水平提高了,我国不但没有提高,差距还越拉越大,这和李四的遭遇非常相似。原因在于,亚洲“四小龙”在发展中不仅经济高速度增长,劳动生产率也呈高速度的增长,这一点从具体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出来。

经济增长率:日本1950-1960年为8.2%,1960-1970年为10.3%,高于美国同期4.9到7.2个百分点。

劳动生产率:日本1950-1960年为6.9%,1960-1973年为8.5%,高于美国同期5.3到7.9个百分点。

反观我国只有一个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却是低速度的:1953-1973年平均年增长率只有3.4%,不但大大低于日本的水平,也低于亚洲“四小龙”的水平。由此我们可以再次得出结论,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最重要的标准仍然是劳动生产率。

这从改革开放十多年来的变化可以得到证明:仰赖于体制改革、新技术的引进等因素,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年增长速度达到了6%的水平,比改革开放前3.4%的增长水平高出2.4个百分点。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仍然保持了年增长速度8.6%的水平,这证明我们已经开始走出传统的速度型单一高增长的老路,向着“双高速”的方向发展了。

说了这么多,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了,经济的增长始终离不开人类劳动,我们在衡量经济水平的时候,必然要从人类劳动的效率入手,因此,劳动生产率才是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是衡量经济水平的重要标准。 Bg/CvkVftiJz85GmD5H5wkcM0hlubjzWJkinw58UfW/VcwRx1icy+rIDJ59/lTR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