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6节 物价波动的真相
——看不见的手

谁都知道,物价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自从商品和市场诞生以来,物价波动问题就一直伴随始终,尤其是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表现得更为突出,我们经常笑骂道:“如今除了工资不涨,什么都涨价!”可是在抱怨之余有没有想过,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导致它如此变幻不定呢?

我们平时逛市场的时候,常常感觉吵吵嚷嚷,每个商家的定价都不尽相同,我们必须货比三家保证自己能以公道的价格买到实惠的商品,似乎市场就是一个无序的场所。但是看起来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恰恰有着自行调整的机制,倾向于优先生产社会上最紧缺的商品。而在这种调节过程中,价格其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自由价格机制”。 在这种机制下,价格完全由供给和需求决定,而不是由政府部门制定和控制。买卖双方均可以将价格的变化视为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从而协调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并指引资源的生产和分配。在看似轻松的价格变化背后,其实发生着波及面极广、参与人数众多的“阵地争夺战”。

回忆一下我们在第1章介绍微观经济学时所举的“蒜你狠”的例子,大蒜的价格波动也遵循了自由价格机制,价格随着其需求增减而涨跌。当大蒜价格高涨起来时,产生的高额利润刺激着蒜农,促使他们扩大种植,在随后的日子里,他们提供的大蒜数量随着价格的变化而变化着。

推而广之,当消费者对于某种产品的需求增加时,这种产品便开始出现短缺,消费者丧失了讨价还价的资本,市场处于卖方占据主动的“卖方市场”,价格随之上升,更多的生产者便会愿意投入生产,追求更多的利润。换句话说,价格的提升成为了生产者的“集结号”,而且不仅仅是之前生产过这种产品的生产者开足马力,很多新的生产者也会加入进来。

这种热火朝天的生产运动持续一段时间之后,产品产量增加,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短缺得到了缓解。因为有了充足的产品可供选择,消费者夺回了主动权,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价格开始降低,同时利润也随之降低。此时,产品价格的下降向生产者发出了减少生产的信号,从而避免生产的过剩。因为我们知道,资源始终是稀缺的、宝贵的,生产者为了确保自己能够获得最大利益,应该停止或减少生产这种已经失去短缺地位的产品,改将资源投入到下一个价格更高的产品生产中。

在这场战役中,价格始终像一面军旗一样在双方阵地上高高飘扬,人人都要紧盯着它的变化。

而在另一方面,消费者也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他们的利益在于用合理的钱去买自己需求的产品,但由于价格提升,消费者出于经济状况的考虑,就可能减少消费这些产品,从而便能确保需求数量不会超过供给数量。通过这种变化,自由价格机制促使消费者能够理性地安排自己的资源。

如此一来,在供求变化影响价格的同时,价格也反过来影响了供求双方。设想一下,如果某样产品的价格在更多生产者投入后仍然没有降低,那说明什么?说明这类产品的消费潜力非常之大,那么作为生产者,势必会加大投入,并致力于开发升级换代产品,在追求更高利润的同时也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 在这一过程中,持续保持高位的价格又一次成了“开始行动”的显眼信号弹。

看到这里,我们也许会想,市场为什么会自动产生这样的机制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请出一位重量级的人物来了。

上面提到的机制正是古典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经过长期细致入微的观察之后总结出的规律。他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系统地用“看不见的手”解释了物价波动的真相。

亚当·斯密在论述中说,我们的晚餐并不是由于屠夫、酿酒师和面点师的善心,而是他们会为此获利。生产者自发地生产市场上发生短缺的商品,供我们购买,也绝不是出于善心和义务通过消除短缺来为社会做贡献,但是随着生产的扩大,市场短缺的问题偏偏解决了。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每个人实际上“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他们的行为似乎“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

这就是亚当·斯密著名的“看不见的手”。这无疑是一种比喻,实际上这只“手”指的是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当市场处于自由竞争的状态时,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将自动发挥作用。“自由价格机制”正是包含在这只“看不见的手”之中。

亚当·斯密认为,市场规律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首先必须假设人们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也就是说,人人都是“利己”的,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因此,利己心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也正是因为利己心的存在,为产品交换奠定了基础。理性的经济人都知道,要想从别人那里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必须用别人需要的东西进行交换。正是这种交换催生了社会分工,从而进一步产生了价值、货币,也逐步形成了我们之前提到的自由价格机制,同时还有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在利己心的支配下,人们各自进行各种劳动,产生并积累起了私人财富和社会财富。

曾经有一个例子,说的是一家国营纺织厂,在市场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居然保持盈利,记者非常费解,在采访厂长的时候重点提出这个问题,厂长解释道:“我们这个厂地处偏僻,交通不方便,领导一年难得来一次,这就是我们盈利的原因。”记者仍然不解,厂长笑着补充道:“领导不常来,就不会频繁地下指示、加指标,我们可以安心研究市场,合适地安排生产了啊!”

从纺织厂的例子我们还可以了解一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参与市场运作的经济个体——经营者或者生产者都必须能够自由地了解到市场信息,并且有着自主经营决策权。正如很多老式的国营工厂在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下,硬性的行政命令过多地代替了市场决策,人们没有决策权,价格无法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干预的结果就是破坏了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看不见的手”无从发挥它的魔力,从而造成亏损和失败。

顺势而为,随机应变,这就是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所带来的启示。价格的变动是市场变化的晴雨表,是这只“看不见的手”正在调整着市场资源的配置,正常情况下,市场一直会以这种内在的机制维持健康的运行。

然而世界上没有万能的事物,看不见的手亦然。1929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之后,从美国开始,股市崩盘、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工人失业,一夜之间“看不见的手”已经无法控制局势,经济被搅得一塌糊涂。此时,必须出现另一股力量力挽狂澜,这就是英国另一位经济学家凯恩斯所提出的“国家干预理论”,又称“看得见的手”。

这又是怎样的一只手呢?且听下回分解。 AHmEzEo7Tpcp0azJmuOTmxOgM6t+2NGDPJ8kK4f7wwj1yfYnfOSkX9nwHYJk4Ij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