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9节 哥伦布的契约
——经济激励

凡是请朋友或哥们帮过忙的人都知道,他们往往都有机会得到一句笑嘻嘻的回答:“行啊!不过你得请我吃饭哦!”为什么哥们要这样讲呢?朋友嘛,帮个忙哪能提钱?何况你不找别人却来找我帮忙,分明是看得起我呀!再加上小小地吃喝一顿,又增进感情又有致谢的意味,肯定是宾主尽欢。

不过,假如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实际上你已经对哥们进行了一次“激励”。美国当代经济学家N·格里高利·曼昆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中曾经总结过经济学十大原理,其中有一条就是“人们会对激励产生反应”。激励是人们行动的动力,在权衡了成本和收益之后,感到被看重并期盼着这顿饭的哥们肯定更加生龙活虎。

这样说是不是有点亵渎了你们神圣的友情呢?其实不然,从之前的章节中我们可以知道,经济学的影子实际上无处不在,亲密的感情中实际上也包含着经济学的原理。

如果这个例子还不足以说明问题,那么我们就把视线拉得更远,一直拉到几个世纪之前,来到1492年的西班牙。这一年对于欧洲史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就在这一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从此欧洲掀起了追逐黄金和财富的海外殖民狂潮,欧洲迅速崛起,对后来的世界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

早在他起航的八年前,哥伦布就已经开始筹备航行的公关工作了。他有着一个当时无人相信的“白日梦”,他坚信不必绕过非洲,只要一直向西航行便可到达印度。但是他的筹备工作并不顺利,最艰难的时候,他觐见西班牙国王的路上只能靠乞讨维持。

但是到了1492年,由西班牙王室鼎力支持,他的三条小船载着一百二十名水手终于出海了。当年10月12日,经过三十多天的航行,他们到达了现属于北美巴哈马群岛中的圣萨尔瓦多岛。此后,哥伦布又先后三次航行到美洲沿岸,他终于“发现”了美洲大陆。

不可否认,哥伦布是一个富有探索精神和冒险勇气的探险家。但是,他完全是受到未知世界的召唤,为了实现自己的豪情壮志才毅然踏上这莫测的航程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他的出航受到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的驱使和激励。

证据是,当他到达圣萨尔瓦多岛以后,便迫不及待地四下寻找黄金,他写信给西班牙国王说:“这里有最肥沃最平整的土地,如果王室允许,我可以将这里的居民全部运到西班牙充当劳动力,或者将他们囚禁在岛上,等待他用。”在另一封信中他又写道:“我们可以以圣父圣子和圣灵的名义,从这里送走大量的奴隶和巴西木材,这些东西都可以拿去卖。如果我所掌握的情况是正确的,我们可以卖掉4000名奴隶,这些人的价值,将会达到至少2000万。”为了证明自己手中的奴隶比非洲黑奴值钱,他还不忘提醒国王:“印第安人比黑人强得多。”从此,长达数个世纪的殖民史拉开了帷幕,为欧洲积累了惊人的财富。

看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白了,哥伦布环球航行的动力,是来自多么惊人的经济利益的激励啊!从经济学角度来讲,他的探险旅行不过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投资,是一次超大型的经济行为。而凡是经济行为,都必须符合经济学中的“成本收益原则”。成本可以理解为取得物质资源所需付出的经济价值,或者为生产和销售产品所耗费的物质资源用货币计量出的经济价值,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力、时间等等。

哥伦布出航前的八年里,他所做的所有公关、游说、招募工作,都是他的投入,无疑花费了他大量的钱财、时间及体力,这些都可以算为他投资行动的“成本”。但是他的预期收益却更加巨大,经济学上的收益,要求如果要实现真正盈利,其利润要弥补企业或个人在从事经营活动中所付出的所有成本。

而事实证明,哥伦布是极其具有经济头脑的,他权衡了他的成本和收益之后毅然行动,果然获得了惊人的回报。就在他登上新大陆之后,他立刻宣布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占领这片土地,并和西班牙王室订立了一个契约:“国王与王后对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拥有宗主权;哥伦布被封为贵族暨大西洋海军元帅,被准许担任未来所发现的岛屿和陆地的总督,而且这些头衔都将世袭;新发现土地上产品的10%归他所有;他也能参与新土地上的所有商业活动,投资和利润占总额的1/8;而他对前往新大陆经商的船只可以征收10%的税,对自己运往西班牙的货物实行免税。”从此,他除了拥有新大陆丰富的矿产、农林资源,还有永不枯竭的印第安奴隶贸易——这是怎样的一场泼天富贵啊!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凡是符合“边际成本小于边际收益”的行为都是理性的,是可行的。哥伦布付出的成本远远小于他的收益,因此,他的探险行动是一次成功的投资行为,不但为自己积累了惊人的财富,也推动了整个欧洲的发展,更使得自己名垂青史。

说到这里,我们不由地想起历史上更为著名的郑和七下西洋。他云帆高张的宝船英雄般地七次远航,却无法创造和哥伦布一样的收益。那是因为郑和的远航,不过是基于皇帝个人意愿的一次政治巡游,完全由宫廷财政支持,耗费巨大,国库为之一空,而获得的不过是多国的朝贡,按照我们“天朝上国”的思维,对于朝贡团,赏赐往往要比他们供奉的多得多。因此,郑和在出航前是不可能和皇家签订什么“契约”的,他出航的目的与哥伦布相比大相径庭。这种劳民伤财的航行也只能是如流星一般闪过天空,很快就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了,图惹后人扼腕长叹。

另一方面,根据史学家的统计,明代时期的海外贸易对于中国财政的贡献率实际上是非常低的。例如,在万历二十二年(1574)时,海外贸易饷税收入达到最高值,为2.9万两白银,而万历年间钱赋总收入约为400万两白银,前者所占比例才不过0.7%。实际上,明代整整三个世纪,国际贸易从未被认为是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

还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审视一下,虽然当时中国的航海技术是世界一流的,但是置身莫测的大洋毕竟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为,其成本可想而知。中国社会始终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社会,相比之下,这点微薄的海外贸易按照“成本收益原则”计算无利可图,因此,没有任何一种激励能够促使郑和的远航以拓展贸易为主。我们只能宽待古人的经济头脑,无法用超前的思维方式来苛责他们。

话虽然这么说,但是作为子孙后代的我们,却必须牢记,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不但落后要挨打,保守闭塞同样使我们成为弱者。因此,我们要好好学习经济学,了解经济利益是任何其他利益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更要放手一搏,只有巨大的预期收益,才对得起巨大的投入成本,才能创造出惊人的壮举。 NT99ugvwgbYVcntlri5H0Xq+mDfQbBxm+T1C/DC7LV7AQ0hIc+V+7rLJOGY9gRK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