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7节 多收了三五斗
——需求和供给

曾经和一个朋友聊天时谈起致富之道,这位在公司里待得极其不爽的朋友开玩笑说:“真该去乡下种水稻——反正是人就要吃米,再来几次大丰收,就行了!”听了她的话,我不禁想起了叶圣陶先生所作的《多收了三五斗》,那里面倒真的是“难得风调雨顺,小虫子也不来作梗,一家多收了这三五斗”。于是“旧毡帽朋友”们仿佛赛龙舟一般急切地摇去粜米,谁知行情连去年还不如,手头还是一如既往的紧。

为什么产量多了反倒卖不出好价钱呢?在前面一节中,我们谈到了价格不但受到价值本身的影响,还受供求关系的影响。本节我们就从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来探讨一下“旧毡帽朋友”的困惑。

我们平时逛街的时候就会注意到,商品琳琅满目,并不是稀有罕见的东西才能成为商品,很多生活用品乃至针头线脑都可以成为商品。很显然,一种产品之所以成为商品,是因为有需求存在,从而产生供给,用于交易的价格也自然应运而生。换而言之,如果一种产品没有任何人需要,那么它再稀罕也不会成为商品,自然也就没有价格可言。

由此可见,在一个完全由市场机制进行调节的市场中,价格是受到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共同作用影响的。

首先来说说供给,供给是指某种产品的生产者在某段时间内,在一定的价格上愿意并有能力出售该产品的数量。这是从经济学角度来进行的定义,它主要是指出,一个有效的供给,必须要满足这样两个条件:首先生产者愿意出售自己的产品,其次他必须有这个实力提供产品。

再来说说需求,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有能力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和供给的情况一样,一个有效的需求同样必须满足具备两个条件:首先消费者愿意购买,其次他必须有购买的实力。

知道了二者的定义,你也许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价格受到供求关系的共同影响,那么反正一个愿买又能买,一个愿卖又能卖,为什么价格还会不时波动,有时甚至会出现脱销和积压呢?

要想了解这个问题,我们还必须明白一个概念,那就是“价格弹性”,这个概念涉及的内容很多,我们只简略介绍一下它的基本内容。价格弹性可以分为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两种,主要是反映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供求数量的相应变化,也可以说是供给量和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价格弹性取决于某种商品在生活中的用途、可替代程度及可替代商品的种类,还包括这种商品对于购买者的重要程度等因素。一般来说,不买也不会影响生活的贵重奢侈品属于弹性商品,生活必需的农产品、其他生活必需品等都属于非弹性商品。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借用一个经济学上很有名的“水和钻石”的例子。任何人都清楚,人几天不喝水绝对意味着死亡,对于人类来说,水是生死攸关的资源,然而它的价格却很低廉,很多精致的瓶装矿泉水也不过几块十几块的价格,自来水也不过几块钱一吨。相反,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没有机会拥有钻石,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健康长寿,可是我们都知道,钻石的价格极其昂贵。

这正是因为水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使水成为了非弹性商品。它的需求量是庞大的,但也是稳定的,人一天最多也只能喝一定量的水,因此它的需求价格弹性非常小。也就是说,无论水价怎么变动,人们的需求量始终都不会有大变化。

但是另一方面,水的供给量同样巨大,而且生产水的成本不高,任何一个厂家只要有了合适的设备和足够的资金就可以生产了。这意味着水的供给价格弹性非常大,如果某个厂家利欲熏心地抬出个高价来,势必会淹没在无数低价同行的围攻大海之中,结局不是被迫降价就是必然垮台。因此,水价在较小的需求价格弹性和较大的供给价格弹性双方拉锯作用之下,始终保持低价位。

同样道理,作为弹性商品的奢侈品钻石,它的需求价格弹性很大。因为它是生活中的不急之需,如果价格稍加提高,人们往往就持观望态度,暂缓购买行为。可是我们都知道,钻石资源极其稀少,供给量很小,其开采、加工成本也非常高昂,也就是说,它的供给价格弹性很小,生产者不能冒着亏本的风险随便降价以增加销量,因此在这供求价格弹性的双重作用之下,钻石便骄傲地保持着自己的高身价。

清楚了这些以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旧毡帽朋友”船里的米。和水一样,米是人生活中的必需品,它同样需求量大却稳定,也是非弹性商品。当稻谷大丰收时,供给量骤增,而需求量却保持不变,那么就会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再加上保鲜期、储存条件等因素影响,人人都想尽快将手里的米脱手,那么在这种买方占主导地位的市场中,消费者自然会竭力地压低价格,迫切希望回笼资金获得收入的农民只好忍痛成交,果然老话说得对,谷贱伤农啊!

当然,凡事总有例外,当这些非弹性商品处于卖方占主导的市场中时,它也会突然露出价格暴涨的可怕面目,这同样是供求关系所致。最典型的例子是2008年春节时那场特大雪灾,被困半路的旅客们发现,有些地方的瓶装水卖到了二十几块,一碗普普通通的泡面被哄抬到五十块!原因很简单,在受困地段,这些非弹性商品突然出现了需求量大大超出供给量的情况,或者说是出现了“相对稀缺”,那么,这种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使得它们挣脱了价格弹性的束缚,顿时疯涨起来。

而在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很多企业主大批大批地销毁自己的产品,上好的牛奶、粮食被倒进大海,一副“产量过剩”的局面。可另一方面,是大批工人失业,无数家庭处于缺吃少穿的凄惨境地。为什么会有“过剩”呢?由于失业人口的增加,具有足够购买能力的人口便下降,那么在这些商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供给量超出了有购买能力的人的需求量,便形成了“产量过剩”的假象,这只不过是一种局部的、相对的过剩罢了。

需求和供给始终是一对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市场因素,有了它们,才有我们今天繁荣而多变的市场经济,才有我们又爱又恨的价格涨落。它们是难忘的经验,是不变的规律,是我们不懈研究的永恒主题。 pYh+7u2ALoJh/I9xaZmQgxeOpET98JwpUhBnQHoeLUddWOw+2QgYy6Q+w5wllOY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