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者序

在大学时期,我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时甚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我当时就读的大学图书馆对学生是开架阅读的,也就是说,只要有图书证,你就可以直接去书架上取书阅读。有时我整整一个下午就待在图书馆读诗,翻了一本又一本,郭沫若的《地球,我的母亲!》艾青的《太阳之歌》等著名诗人的诗作深深地吸引了我。

当时,我并没有想到要当诗歌翻译家,而是想当一个诗人。我开始学习诗歌创作,也发表了一些作品。但是我终究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如果成天写诗,就会影响英语学习,无奈之下只好中止了诗歌创作。

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已步入中老年。工作之余我有些空闲时间。我想将诗歌创作再捡起来,可是人老了,没有创作激情了,诗写不出来。这时,我想到诗歌的翻译。诗歌是我的爱好,翻译是我的专业,也是我的爱好。我想将中国的诗词和新诗介绍给西方人,为宣传祖国的文化做些贡献。

我英译发表了白居易的《忆江南》、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杜甫的《绝句》、李白的《秋浦歌》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以及其他诗词之后,转入新诗的翻译。先后翻译发表了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闻一多的《七子之歌》、艾青的《礁石》《酒》、臧克家的《您像……》和田间的《中国》等新诗,且一发不可收拾,随后翻译了大量新诗。但是后来,没有杂志愿意发表诗歌的译作了,我的翻译生涯就此告一段落,我感到有些遗憾。不过令我欣慰的是,我的译作被国家图书馆和超星数字图书馆收藏,并被很多网站转载,并被一些学者写论文时所引用。

前几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有幸读到了20世纪中国诗歌最后一个辉煌的诗人汪国真同志的诗作(以下简称汪诗)。刚读几首,就特别兴奋,爱不释手,一口气就把整本汪诗读完了。

我爱汪诗,因为它韵味无穷;我爱汪诗,因为它意境极美。例如,《小城》就像一幅美丽的水彩画,再如,《小湖秋色》中的诗句:“秋色里的小湖 小湖里的秋色 岸在水中小憩 水在岸上漾波”,简直诗在画中,画在诗中,这是多美的意境啊!我爱汪诗,因为它特别抒情,但诗人并非为抒情而抒情。在汪的抒情诗中,充满着诗人对祖国、对家乡深深的爱恋,诗作《南方和北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我爱汪诗,因为它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例如,《手帕飘成了云彩》《校园的小路》以及《我把小船划向月亮》等。我爱汪诗,还因为它热情豪放,《落日山河》是体现这一特点的典型之作。汪诗还有很多诱人之处,这里不一一赘述。

由于我特别喜爱汪诗,我决定将其中我最喜欢的几十首译成英文,待有机会找出版社出版。同时我通过朋友联系到汪国真同志,并邀请他来清华园小聚。我虽比汪年长20岁,但我们并没有年龄的隔阂。我们一见如故,无话不谈。很快,我们成了亲密的朋友。汪授权我翻译他的所有诗作,并将译作发表或出版,他无任何要求。

去年初夏,正当我译了三十多首汪诗时,出人意料地得到了一个好消息。清华大学出版社第八事业部孙履冰同志打来电话,说他们要出一本汉英对照的汪国真诗选,定名为“诗情于此终结”。“终结”就是梳理与总结的意思,所以本书的定位,是通过汉英对照的方式,对二十多年来汪国真诗歌热潮进行一次梳理与总结。汪国真同志则指定让我翻译。得此消息,我很激动,并欣然接受这一重任。

此后,我用全部的热情,夜以继日地投入这项工作,因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翻译任务。翻译是技术,也是艺术,而文学翻译则更是艺术。写诗是创作,而翻译诗歌是再创作。写诗需要灵感,再创作同样需要灵感。在翻译汪诗的过程中,没有灵感时,几天也译不出一首诗来;一旦灵感来了,一天能译好几首诗。一个从事诗歌翻译的译者不仅要懂诗,而且要知识面广。诗人写诗需要生活的积累,同样,从事诗歌翻译的译者也需要生活的积累。译者还须具备驾驭汉、英两种语言的能力,尤其是驾驭英文的能力。汉语虽是我的母语,但我终究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人;英语虽是我的专业,但英语终究不是我的母语。因此,在汪诗的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但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终于顺利地完成了任务。然而,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望各位专家和广大读者对译文不吝批评指正。

诗选即将出版了。90年代汪诗风靡神州大地,汪国真红遍大江南北,全国各地形成了一股“汪国真热”。不少青年人对汪诗如醉如痴,有的甚至能随口背上几首。可如今却有人说,现在是网络时代,年轻人沉迷网络,哪里还有兴致读诗呢!他们说,汪诗过时了。我要说,否!汪诗一点也没有过时,它的魅力是永恒的。任何一个时代的青年人读汪诗都是极大的精神享受,都是情操的陶冶,都是思想的升华。汪诗用词浅显,通俗易懂,琅琅上口。而我配的译文也遵循这一原则。在翻译过程中,我尽量保留原诗的韵味,而又不生硬翻译,尽可能用地道的英文表达出来。所以,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人,在欣赏汪诗的同时,也能体会体会英文版汪诗的韵味,并能提高英文水平。

作为一个老者,我怀着极大的的热忱向大家推荐这本书,期望有众多的朋友,尤其是青年朋友来读这本书。你们一定会“不虚此行”。朋友们,让我们以本书的出版为契机,再次掀起一个“汪国真热”和“学英语热”吧!

蒋隆国
2013年2月1日于清华园 SC8xYc2cc10QIOo7sncEXaQSPpi+7qA4jkIT0oPzJnTFIvWt30Ec+f68uylThQo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