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平民的公民教育之计划

陈筑山

选自《教育杂志》第十九卷第九号,1927年9月。陈筑山,贵州人,曾任《晨钟报》总编辑、四川省政府秘书长和政府建设厅厅长等职。

一、平民的公民教育之性质

欲决定平民的公民教育之性质,当先解答左列 之两问题:

1. 什么叫公民教育?2. 什么叫平民的公民教育?

对于第一个问题的解答如次:公民教育有广狭二义(照一般习用的义意作区别),A. 广义的,是训练人对于一切团体为有效率的分子的教育,——即普遍的团体教育(原为社会教育,因避社会教育名词之多义,故用团体教育);B. 狭义的,是特别注重训练人对于政治团体为有效率的分子的教育,——即特殊的团体教育。

本计划以广义的公民教育作基础,以狭义的公民教育为中心。

说明一

a. 有效率的性质约分四类:1. 属于身体的,如健康力量之增进等;2. 属于职业的,如技巧知识之发达等;3. 属于文化的,如美术之创作赏鉴等;4. 属于团体的,如遵守秩序、热心公益等。教育的性质,因其以训练何种类效率的性质为目的来决定。公民教育是以训练人在团体生活上为有效率的分子,故属于团体教育。

b. 社会团体,从家庭到世界,当中有无数不同的种类。大而分之,有公民的团体,有非公民的团体;如家庭团体、邻里团体、职业团体、宗教团体、文化团体等,属于非公民的。如国家、省、县、市、乡等政治团体,属于公民的。公民教育,特别注重训练人在政治团体生活上为有效率的分子,故属于特殊的团体教育。

c. 一般论公民教育的,不偏于广义的,就偏于狭义的。偏于广义的,不明了公民教育是团体教育中之一种教育,竟把公民教育完全与团体教育相混。故将关于家庭道德知识一类的材料也列入公民教育之中,无异把家庭里的父兄子弟对于家庭都认作公民。这样的解释,未免太过于广泛了。书局里出版的高小公民教育书,有将论时间与天才、鞋匠改过一类的事情,都挪为公民教育的材料。甚至有名为社会课本,其中多有论伤风、割伤、擦伤的治法一类关于卫生的课文,真令人莫名其妙。偏于狭义的,不了解公民教育虽特别注重政治团体的分子的训练,但与训练法律政治的专门人材迥乎不同。坊间出售的初中或高小的公民教育科书,有罗列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回回法系一类的材料,竟把公民教育完全与专门政治法律教育相混。这样的解释,未免太过于偏狭了。

d. 人与社会的关系,本来很复杂。要训练人为团体的一个有效率的分子,方面极多。若要完全,其势非对于与若干种类的团体发生分子关系的个人,给与若干种类的团体教育不可。但各个人的团体关系不同,即各人所需要的团体教育不一样,实际上如何能普遍的实施这样地复杂的团体教育?只有关于一切团体共通需要的几种原则,几种抽象的精神教育,是可能的,是必要的。关于一切团体各各需要的具体的知识技能的教育,是办不到的。所以广义的公民教育,只能在抽象的团体精神上讲。这就是本计划只采取广义的公民教育为基础的原故。

e. 同国的人,与政治团体的利害关系是很大的;而且多是普遍相同的。因为政治团体的影响,普及一切团体的生活,没有人能离却政治团体的分子的关系(除非是鲁滨孙的漂流);即没有人能不受政治团体的影响。因此,普遍的训练人为政治团体的有效率的分子,是实际上需要的。而且特别提出政治的团体教育来普遍的实施,不但是抽象的重要精神,即具体的必要的知识技能,也是可能的。所以本计划以狭义的公民教育为中心。

又对于第二个问题的解答如次:平民的公民教育,是对于知识的社会圈以外的民众,而施的公民教育。质言之,是对于连国民教育都没有受过的民众,而施的公民教育。

说明二

公民教育的意义,已说明如前。此处所当说明的,为“平民的”的意义。平民这个名词,在中国的社会里和在外国的社会里所代表的意义不同。因为在外国的社会里,平民的对待是贵族。中国的社会,有特别可注意的事,即在无阶级制度,凡民皆平等的事实。既没有如印度的阶级,也没有如英国、日本和其他的国家存在的贵族与平民的区分。虽然因教育的多少,贫富的程度及职业等,在社会上的地位,有种种的等差高下;但决非世袭的阶级,不过从其人的能力与事业分别罢了。在政治上无论何人都可登高位,今日为匹夫,明日可为王侯,这不但在历史上为然,在思想上也是如此;故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人人常说的话。在从前君主时代,尚且没有如外国社会里存在的贵族与平民的阶级,在今日共和时代,所谓平民这个名词,更没有与贵族对待的意味了。然则在中国的社会里所谓平民的意义,究竟何在?仔细研求,不外有两种对待的意义:其一,对待官吏而言,常与百姓二字连用,“所谓平民百姓”是。其二,与士对待而言,中国自来习称士农工商四民,以士列于四民之首。属于士的社会圈内的人,必读书穷理,以劳心为务,作官吏的进程。属于农工商的社会圈内的人,不必读书识字,专以劳力为务,立于被治的地位,普通所谓“大头百姓”,就是指为农工商的人而言。由此观察,中国社会里的平民“旧称齐民”,无阶级的意味,有文化教育的程度的意味。以现在流行的新名词来解释,所谓平民的确实意义,不外是指知识阶级以外的民众而言。其实“知识阶级”是一个自矛盾的名词,因为知识是由人人努力可以求得的,不是有世袭传来的,故改用知识的社会圈,以免引起阶级的误会。说到此地,可以了解“平民的”的意义,就是“知识的社会圈以外的民众的”的意义。质而言之,平民教育,本来是对于连国民教育都没有受过的民众而特创的,平民的公民教育,自然是以未受过国民教育的民众,为被教的对象。

就前之两问题解答的结果,可以了然平民的公民教育之性质如次。

平民的公民教育,是训练未曾受过国民教育的民众在普通的团体,为一个有效率的分子的基础之上,特别注重对于政治团体,为一个有效率的分子的教育。

二、平民的公民教育之目的

欲决定平民的公民教育之目的,须先分析平民的公民教育之性质的要素:1. 为训练未曾受过国民教育的民众的根本教育;2. 为训练普通团体的有效率的分子的基础教育;3. 为训练政治团体的有效率的分子的特别教育。

据上面所分析的性质要素,决定平民的国民教育之目的如次:A. 适应未曾受过国民教育的青年与成人的程度,授以相当的能领受的社会知识、道德技能,以养成二十世纪的新民为目的。B. 体察中国普遍社会所表现的团体分子的缺点,施以必要不可少的团体精神上的训练,以养成社会团体的良好分子为目的。C. 适合中国今日国情所要求的国民性质,授以最低限度的政治道德及政治知识技能,以养成稳健的能破坏能建设的共和国民为目的。

说明

a. 中国人民,号称四万万,占全世界人口四分之一。以与欧美各国的民数相较,不可谓不多;但就文化的程度来观察,中国人民当中失学的成人与青年,在三万万以上,以与教育普及的文明国家的人民相比,智愚悬殊太甚,处今日以民智竞争的世界,将何所仗恃以为立国之根本?欲待国民教育普及的效果,无论今日中国的教育已濒于破产,即国民教育有振兴的希望,其已经经过教育年龄而失学的成人与青年,自不得划出国民范围之外,而不思急切补救的方法,故公民教育的第一个目的,实应今日国家的根本要求而立。

b. 外人评论中国,无三月不解的社会,无三人以上的团体,虽为苛刻的评论,但中国社会普遍表现团体生活的缺点,实令人可惊。如讲私情、谋私利、逞私见、好私斗,处处都有表现。各种团体的规则章程,订立的时候,虽不顾其详细;实行的时候,很难有几条遵守。关于道德,私德的批评尚重,公德的批评很轻;譬如有人对于公家的事情,怎样的溺职亏空,对于公共的物件,随便糟蹋,只要对于个人的私德上略为讲究,他的亲戚朋友,尚以人格高尚称许。做一任官,搜刮民财,侵吞公款,归老山林,略做几椿慈善的事情,邻里的人,还得以慈善家大善人称他。这一类的性质,多半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所表现的。其未曾受教育的民众,不识不知,其积极的对于公家作恶的能力程度,固然够不上这样;但在消极的方面,只知谋个人自足的生活,没有为团体之一分子的自觉心,因之无论在何种团体中,皆不能为一个有效率的分子。往好的方面说,充其量不过做一个不说话的老好人。处今日公共生活很发达很复杂的社会,表现这样的社会性的弱点,非从根本上训练国民的公共精神、团体道德不可。故公民教育的第二个目的,实为对今日中国社会的病症而立。

c. 人类相互的关系,自夫妇发端,以至全人类的大结合,当中发生纵横错综复杂无数的团体。国家之一阶程,有的视为至高无上的人类团体,有的视为以上还有全人类世界生活,有的视国家的团体,将来有消灭之一日。我们无论咱们赞成何种的见解,在今日外之以各国平均的国力相撑持世界的和平,内之以各国自己的国政保持各种社会的治安的时代,凡属国家的一分子,不可不具备相当的政治道德知识和技能,直接以图国家生活的安定,间接即为图各种社会的发展,和世界生活的安宁。属于君主国家的分子,犹且不能不有这种训练;属于民主国家的分子,自己即为国家的主人,更不能不具备这种能力。中国人民向来对于国事极为冷淡,缺乏政治的常识,国自国,民自民,两者似乎全不相关,今日已入于共和政治的途径,非培养民众的政治道德知识和技能,则民国何以能保持存在图谋发达?故公民教育的第三个目的,特为巩固中华民国的根本而立。

三、平民的公民教育之材料

根据平民的公民教育之性质及目的,拟定重要的材料纲目如次:

说明

a. 右之材料纲目之拟定,系本平民的公民教育之性质目的作根据,和中国现在社会生活上所表现的需要作标准;力避一般所谓公民学所采取的形式的政治学、法律学、经济学、社会学的组织。

b. 纲目虽然如次拟定,依此纲目所叙述的内容如何,是为一大问题。在此计划的性质上,不能一一详赘,但关于内容的总目标,拟定本发展的归纳法,多采用例案故事及具体的问题。

四、平民的公民教育之方法

应用上述的材料,以教育平民,其方法如次。

说明

a. 平民的公民教育的方法,不可用一般学校式的课本教授,在一般学校,对于学生应用课本教授法,能否发生有效的兴趣,已属疑问;对于失学的青年与成人,恐更不相宜。本计划所拟直接的方法中有课本教授一项,系假定平民学校的教师,不能应用其他的方法时,不得已备此一格。

b. 间接的方法,比较直接的方法,尤其重要。因为用直接的方法,要依赖平民学校的教师,但平校学生在校的时期至短,直接受教师的训练,是很少的。所以间接的方法,须求普现于社会,方有较大效果。

以上所拟计划,系出草创,缺点恐多,海内先远,热心平民教育,若有见教,不胜欢迎之至! CLA4f6do9cbgs7ieJu/166fagO8BS5y9L4XD+PtHDeMEH1g8HH9vhC5p8yQs+jE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