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物流是生产过程不断进行的前提,又是实现商品流通的物质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供应链管理的普及,跨国供应链成为当代经济活动的重要形态之一。作为供应链形成和运转的核心纽带,物流成为支撑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对于很多国家和地区来说,物流更是影响地区产业规模和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对提高社会经济效益起着决定性作用。

同大多数实体产业一样,物流产业的发展在为社会经济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为此,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将有形产品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引入物流领域,在国际贸易中强化对企业物流活动的绿色考核。在此背景下,绿色物流开始受到重视,逐渐成为物流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绿色物流理论和实践的推进,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推进物流绿色化改进,不仅是基于环保责任的一种企业自觉行为,同时还是企业规避绿色壁垒、争创竞争优势的一种新途径。

但是,经济领域的“绿色”概念是相对的,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今天的绿色物流也许会变成明天的非绿色物流。因此,用静态眼光研究绿色物流的意义并不十分明显。笔者认为,当前绿色物流研究的当务之急应该是物流的绿色化发展的方向及其转型策略,而不应裹足于绿色物流与非绿色物流的界限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物流是最直观、最基本的物流形态,是所有其他物流类型的存在基础,所以研究物流的绿色化问题应从企业开始着手。因此,本书立足现实,以企业传统物流为起点,以企业绿色物流为目标,以外部性和博弈理论为工具,研究企业传统物流向绿色物流转型的过程,并重点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以动因研究为基础,分析企业物流行为的外部性及其后果。本书第2章以理论解释为先导,着重从实践的角度分析企业物流绿色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压力,认为内在动力主要来源于成本节约、差异化优势和社会形象的改善,外部压力则主要由社会公众监督、供应链激励、绿色壁垒和政府监管所构成。如果说动因是企业物流绿色化发展的正向推动力的话,那么外部性则是削弱所有动因的反向抑制力。本书认为,不论是传统物流还是绿色物流都有正负两方面的外部性。虽然同传统物流相比,绿色物流表现出更大的正外部性,但其负的外部性仍然不能忽略。基于这一判断,本书在阐述企业物流正负外部性及其表现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外部性对社会福利、企业业务量、消费者和同行企业的影响。显然,不论是正外部性还是负外部性,都有诸多不良后果,都容易导致市场失灵。

(2)通过行为主体间的简单博弈揭示企业物流绿色化发展动因不足的最根本原因。为了研究外部性与市场失灵乃至绿色化障碍之间的必然联系,本书第4章在介绍物流绿色化的行为主体及其不同价值取向和行为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博弈分析工具研究企业物流绿色化行为的定价策略。得到的结论是,企业独立的定价策略并不能有效内部化外部效应。既然企业独立的定价策略不能有效内部化其外部效应,那么企业能否通过与其他行为主体之间的博弈来消除信息不对称和“搭便车”行为的影响,从而达到外部效应内部化的目的呢?为了找到答案,本书还以企业独立的定价策略为基础,以实施物流绿色化行为的企业为核心,通过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简单博弈分析,动态地研究了企业物流绿色化行为的经济效果及其策略选择。博弈的结果虽然没能从根本上消除外部性的不良后果,但博弈过程却清晰地展示了企业物流绿色化发展的障碍所在。

(3)系统梳理和剖析企业物流绿色化发展的障碍机理。以外部性和简单博弈研究的结论为主线,以政策、技术和环境因素为补充,第5章系统阐述了企业物流绿色化发展的障碍机理,指出:动因不足是企业物流绿色化发展缓慢的最根本原因;现有政策体系未能有效化解决动因不足的问题;物流技术工艺难以支撑企业物流的绿色化发展;外部环境无法保障企业物流绿色化的顺利实施;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错综复杂的障碍网络。为了更直观地描述企业物流绿色化发展的障碍机理,第5章的最后还用框图的形式描述了各障碍因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并根据这些依存关系甄别出原生障碍与派生障碍、可控障碍与不可控障碍,提出供应链激励和政府激励是推动企业物流绿色化发展的最主要突破口。

(4)构建了企业物流绿色化发展的供应链激励模型。第6章以博弈论、激励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为工具,在合理的假设条件之下构建供应链激励模型,分别研究信息对称情况下的供应链激励机制、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供应链激励机制、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代理成本、绿色产品需求量对企业物流绿色化的影响等几方面的问题,并采用假设数据对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代理成本和绿色产品需求量对企业物流绿色化的影响进行模拟,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供应链激励模型不仅揭示了信息不对称的消极影响,也帮助我们找到了很多提高供应链激励效率的途径或方法,如通过契约合同明确供应链成员企业的权责关系,降低非核心企业的风险规避度,减少供应链代理成本;通过信息共享减少非核心企业的机会主义行动,防止它们在物流绿色化过程中的“偷懒”;核心企业对非核心企业的激励强度不能无限制地加大,否则就有可能使核心企业的激励成本超出其承受能力,导致整个激励机制的终止等。在第 6 章的最后,对供应链激励模型研究的结论进行了总结,并通过实证案例说明了结论的可操作性。

(5)构建企业物流绿色化发展的政府激励模型。政府激励是企业物流绿色化发展的最重要推动力量。在政府激励的实践中,如果只需考虑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双边博弈关系,可以从环境税征收模型、绿色标准设定模型和财政补贴实施模型中得到一些启示;但如果要将消费者因素考虑进去,则必须认真研究三方博弈模型。政府激励模型研究的结论主要有:环境税率的确定一定要通过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充分协商,否则很难实现帕累托最优;不论是绿色标准的推行还是财政补贴的实施,都应该首先从大企业入手,在大企业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之后再充分发挥它们的示范作用向中小企业推广;政府与企业之间同样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种信息不对称会增加企业物流绿色化的行为风险,降低企业参与物流绿色化的积极性。为了减少信息不对称强度,政府应该加强与相关企业之间的沟通、提高政策透明度等。同样,第7章的最后也对模型结论进行了总结,并通过实证案例说明了结论的可操作性。

(6)针对企业、政府和社会公众分别提出对策建议。综合前面各章的研究结论,第8章针对企业提出的对策建议是:加快技术革新,推进物流功能要素的绿色化;应用信息技术,促进物流组织工艺的绿色化;发展逆向物流,完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树立品牌意识,推行企业物流的环境标准认证。针对政府提出的对策建议是:制定绿色标准,构建企业物流绿色化的评价体系;完善政府规制,强化对企业物流行为的绿色监管;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物流的绿色化转型;优化产业布局,加快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重视理论研究,培养物流绿色化发展的专门人才。针对社会公众提出的对策建议是:树立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选择再生产品,支持逆向物流;收集环境信息,抵制非绿色物流;参与舆论监督,防止企业寻租。

本书是作者研究绿色物流问题的成果总结,全书系统阐述了企业物流绿色化发展的障碍机理,并通过供应链激励模型和政府激励模型找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推进策略,不仅对企业和政府的管理实践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还可以丰富物流研究的理论成果,拓展物流理论研究的视角。但是,由于物流属于新兴交叉学科,对绿色物流的研究更是刚刚起步,加之作者从事物流研究的时间并不长,个人的学识和能力也有限,所以书中会存在值得推敲的地方,甚至可能还有谬误,在此恳请各位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许笑平
2012年1月 3DLA4w2eAtj9dhLPms6fpQYhkrKyv67JE6pIXx+c2+Va12c5IQvY/4CdjXOZSuy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