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在人生中融入历史的智慧——《历史的经验》

书名:《历史的经验》

作者:(台湾)南怀瑾

类别:历史

人生启迪:在人生中融入历史的智慧

精读导语

英国著名学者、哲人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人是历史的人,历史的经验教训是我们人生的最好教材。

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读历史,了解历史,对待历史?这本《历史的经验》给了我们一个最好的回答。读历史,关键不在“学”和“知”,而在于“行”和“事”。

南怀瑾先生认为,历史就是经验,是对人和事经验的记录。我们学习历史,正是要从历史的人与事中寻找教训,学习古人做人处事的经验,作为自己的参考。“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而怎样“洞明世事”和“练达人情”?一是从生活中积累自身的经验,二是从旁人的经历中吸取经验,三是从历史、从古人的经历中领悟经验。其实,这三者都可谓广义上的“历史的经验”。

作者背景及该书影响

南怀瑾先生是中国台湾著名学者,现居中国香港。他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人文精神的弘扬,博学多识,著书论著等等。这本书本是他对中国古代谋略所作的一系列讲座、讲稿的整理,于1985、1986年由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分两册出版。1990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取得原出版单位的授权,将《历史的经验》两册合为一册出版,改名为《历史上的智谋》。1992年再版,恢复原名。这本书在南怀瑾先生的著作中,流传最广,影响面最大。

内容梗概

谋略,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又称为纵横之术、长短之术、勾距之术。用现代的话说,就是领导的哲学和艺术。为总结历史的经验,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曾就中国古代谋略作过系统讲析,其讲义以《历史的经验》为名,由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于1985、1986年分两册出版。第一册撷取赵蕤《长短经》、刘向《战国策》、桓范《世要经》精华,引用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实例,论述了治世、用人、防邪、辨奸之道。第二册是对《素书》、《太公兵法》、《阴符经》的逐句串讲。《素书》名为黄石公所传,张良辅佐刘邦,兴汉灭楚,兵机谋略,多得是书之助,张良之后,此书不知去向,至晋,有人盗张良墓,于玉枕处发现此书,始得再传于世。本书重在其中经义的阐发,并将近一百五十则历史故事,注于原经文之后,供读者经史相参,从中悟得创业待人的道理。

流传事典或名言释义

(1)行仁义也要知道自己的本分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路去做邵这个地方的首长,当时鲁国的政权掌握在季家的手里,他们限百姓在五个月以内,开通一条运河。古代人口少,经济没落,这个任务对于老百姓来说很不容易。子路的行政区正好管到这件事。为了鼓励大家做工,公家的经费不足,子路就自己掏腰包,从家里运粮食给工人做饭吃。孔子听到这个消息,马上派子贡去,把子路做好给工人的饭倒掉,把铁锅毁掉。子路急了,跑回来跟老师吵架,对孔子说:你天天教我们做好人好事,要我们行仁义,现在我这样做,你是不是又嫉妒了?还派子贡跟我捣乱。孔子说:子路,你不要糊涂!中国的文化、古礼,当了皇帝的人,因为天下都是自己的,便爱天下的百姓;当了诸侯,就爱自己国家以内的人民;当了大夫就只管自己职务以内的事;普通人就爱自己的家人。超过了范围,就算是行仁义,也是侵害了别人的权利,所以你做错了。

还有一个故事:汉武帝的时候,封在河间的献王来朝见汉武帝。他穿的衣服很规矩,每一个动作都很得体,很有礼貌,处处都符合仁义的规范,自然而然地显出庄重威严的样子。可汉武帝见了他,脸色一下子变得很难看,心中有些疑虑妒忌。于是对河间献王说:汤武起来反商,不过是从七十里大的地方开始的,周文王开始时的辖区也不过百里方圆,而你现在的封地比他们的幅员还广大,你好好干吧。汉武帝这几句话,意思是说:你努力吧,像你这种做法,不久一定可以起来造反,推翻我自己当皇帝了。河间献王听了汉武帝这句话,知道他的意思,回去以后,就故意一天到晚饮酒作乐,表示没有野心,用行动告诉汉武帝:你可以放心了。

由这两个历史故事来说,要实施仁义爱人,还要知道自己的本分,超过这个本分,即使做的是好事,也未必会得到好的结果。孔子把子路的饭倒了,就是子路的行为超过了本分,他这样一做,必然会大得人心,也必然会引起别人的嫉妒,非被人害了不可。孔子这样做,就是告诉子路:行为不要超越了自己的本分。

什么是本分?做领袖的,做父亲的,做干部的,做儿子的,上下长幼、贵贱亲疏之间,都要守本分,恰到好处。譬如贫穷了,不可摆阔;有钱的人也不必装穷。合于本分的爱人才是真正的仁慈;合于本分的施舍才是真正的仗义;合于本分的思考才是真正的智慧;合于本分的行动才是真正的得体;合于本分的言语才是真正的信用。总而言之,做人做事,要知道自己的本分,做到适可而止,这样才算成熟,否则就是幼稚。这就是地道的中国文化,不是单纯以一个固定的准则来判定人的行动,而是把个人的一切行动放在一个“天”、“地”、“人”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的大背景下考虑其是非得失,至于这种文化的优劣,更不是我们能以一个“是”或“非”说清楚的,吸取精华,化为己用,也就是这样了。

(2)靠嘴巴摆布天下

苏秦和张仪,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名人,过去称他们为说客和说士,意思是专门靠嘴皮子吃饭的人。一个书生用他的嘴巴,凭他的脑筋,摆布整个世界的局势,在我们过去的历史上,最知名的就是苏秦、张仪两位。后世认为,苏秦和张仪都是鬼谷子的学生,至于是不是有鬼谷子这个人,他又是个怎样的人,我们暂且不去考虑。苏秦家境贫寒,学成后,便游说诸侯,晋见每个国家的领袖,希望取得功名富贵,实行他自己的思想。

苏秦第一次出来游说,去的是秦国,他游说秦惠王,举出历史上的许多例子,说明只有靠战争才能统一天下。秦惠王却拒绝了他的建议,理由是“时机未到”。

第一次游说不成,苏秦只得灰溜溜地回去。这时他的境况很是可怜。据《战国策》上说,他原来特制的名贵黑貂皮大衣穿破了,钱也用光了,行李袋子破了,鞋子也买不起,只好穿草鞋,自己挑着担子,整个人又黑又瘦。回到家里的时候,妻子正在织布做工,看见他这副样子,不理他,继续织布。嫂嫂不给他做饭,父母也不和他说话。苏秦遭到这种对待,慨叹道:“妻子不把我当成丈夫看,嫂嫂不把我当小叔子看,父母不把我当儿子看,这都是因为秦国没有给我公正的待遇啊!”

这一下苏秦便开始发奋读书,闭门不出,潜心研究学问,连觉都不好好睡,打瞌睡的时候,就用锥子刺痛自己,刺到血都流出来,一直从大腿流到脚上。他这样足足坚持了一年时间,感觉自己准备充足,便重新出门,游说诸侯。

这一次他去的是北方弱小的国家,如燕、赵等,提出了“合纵”的主张,也就是把这些弱小的国家联合起来,组织一个“联合国”来共同抗秦。不主张打仗,重要目的在于使秦国不敢出兵。他把天下大事、人的心理、政治的心理、战争的心理,都摸透了,这一次果然成功了。他身佩六国相印,同时当起了六个国家的行政院长,印都挂在身上,随时拿来盖就可以。其威风权势之大,简直不可想象。

后来苏秦要到南方的楚国去,经过他的家乡洛阳,这回家里人对他可不一般。父母听到他来了,赶紧雇人粉刷房子,清扫道路,准备酒席,而且亲自到三十里外去迎接。妻子不敢正眼看他,只有低下头,侧着脸,偷偷地瞄他一眼。嫂嫂更是跪下来向他道歉。苏秦问:“嫂嫂以前理都不理我,现在干吗这样恭敬?”嫂嫂答得也直爽:“因为叔叔现在有钱又有权呀!”

苏秦成功以后,知道自己这套手段如果要长期玩下去,就必须有一个强大的秦国做对手,没有了敌人,游戏怎么还能玩下去?

于是他利用机会培养和他学问差不多的同学张仪,他是怎样培养的?张仪当时还没有出头,来找苏秦,想寻一个职位。苏秦故意冷淡他,也不给他任何帮助,使他受尽冷落凄凉之苦。然后教一个人用种种方法挑拨张仪,使张仪恨死了苏秦,发誓非打倒苏秦不可。你苏秦搞合纵,我就弄一个专门破坏合纵的计划。

一怒之下,张仪来到秦国,以“连横”的策略游说秦王。“连横”就是要秦国与齐、燕交好,破坏合纵的格局,以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秦王闻之大喜,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且重用他。就这样,苏秦和张仪这两个书生把天下局势摆布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3)人必须靠修养提高自己

人虽然先天的禀赋和性格各不相同,但都有着相同的欲望,那就是让自己过得舒服安逸。人人都想吃好的,穿好的,享受富贵。山珍海味人人爱吃,房子都想住得宽敞豪华,汽车要开名牌……相反,能安贫乐道,守住清贫,保持高尚的节操是十分困难的,因为这与人的本性相违背。

人性并非生来如此善良,只有在后天不断用礼义教化约束它、改造它,对自己的欲望有所节制,才能达到较高的道德水准。否则,每天欲望无穷,不去约束它,又怎么能安于淡泊,忍耐贫困,做到绝对贞洁,一切为公,尤其在钱财方面,不是贪婪地占有,而是完全合法索取呢?所以《礼记·曲礼上》上说:“欲不可纵,志不可满。”这两句话是说:教育并不是要否定欲望,而是要使人学会如何设法不放纵自己的欲望;人不可自满,人得意到极点,就会很危险。历史上可以看到,一个人立下很大功劳时,往往祸患也随之而来。慈禧太后对曾国藩十分信任,甚至有点把他当作“副皇帝”的意思。但曾国藩反而十分害怕,所以把自己的房子命名为“求缺斋”。也就是说,太圆满了未必是件好事,应该保留一点缺陷。

人要用后天的努力来修炼自己、雕琢自己,慢慢把自己从欲望的深渊中拔出来,走上道德完善的道路。20世纪的一股潮流是反对后天约束,认为人性本来怎样就应该怎样,也就是要“任真”,放任自然。其实这个问题很早就有人提出,包括中国古代的先哲,从老子、庄子到清代的李贽等,人为什么要有那么多条条框框?不过,放纵自己愚蠢、贪婪、残酷的情绪,让它自由发展,不加以理性的约束,也能算是任真自然吗?大家都不愿看到这一天吧?

晋朝有名的大臣陶侃,是平民出身,后来官虽然做得很大,但还保持着每天做体力劳动的习惯。他说:人的地位高了,筋骨容易疲劳,安于逸乐,一旦遇到事情就吃不消。有人曾向他推荐一个人才,他亲自去看访。看见那个青年住在一个小房间里,满屋书画,可是被子好像三年没有洗,头发又长又乱。他看了一眼就走了,并对推荐人说:这个青年,连一个房间都没有管好,我不信他能管理好天下大事。

应用经验

(1)学习“历史的经验”

南怀瑾说:“历史本来就是对人和事经验的记录。”而读历史,有两种方法:“一是站在后世——另一个时代,另一种社会形态,另一种生活方式,从自我主观习惯出发,而又自称是客观的观点去看历史”,对历史的资料加以整理总结,从不同的角度对它作出评论。我们从古至今的历史研究大抵如此。“二是从历史的人与事中撷取教训,学习古人做人处事的经验,作为自己的参考。甚之,借以效法它、模仿它。”这是一种对历史的活用,将历史的经验融入自己的日常经验之中。

今天的社会人人都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但怎样学习,怎样有效地学习依然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读史使人明智”,人们翻开一本历史书,似乎认真地在读。读完一遍,似乎记住了秦始皇的生卒年代、汉朝实行的政治制度、唐朝的文化艺术成就……但它们于我们有什么用呢?或者说,我们也许除了在聊天时可以举出几个历史典故以助谈资外,还能怎样运用它们?这些死去许久的人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历史不过是一些经验的总和,同样,我们的日常生活、一举一动也构建着自我的经验历史。小时候好奇去玩火烧着了手指,以后就知道火是危险的,不能去碰,这就是经验,这也构成了个人的历史。只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许多机会也只有一次,我们自然想无限度增长自己的经验,但没有这个条件。往往是我们在经历了痛苦失败之后,才终于知道应该怎样去做,但生活不给我们第二次机会。

那么,阅读历史就有这样一种功效,它超越个人经验的樊篱,几乎是无限地增长着经验的拥有量。西方文化基本上有两千年的历史,中国则有五千年文明史,其中有无数的人和事,虽然已经湮没,但其经验的含量并未减少。《圣经旧约》中说:“日头底下无新事。”中国人说:“月本无今古,情怀自浅深。”宇宙没有什么过去、现在、未来的太多不同,人类生活的方式虽然在几千年间,发生了难以想象的变化,但人情人性、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组成,变化则并不大,即使发生变化,也依然有常理可循。福尔摩斯的头脑里几乎藏着从前发生的所有案例,他的名言是:假如你真切地了解了一千起案件的所有细节,而对第一千零一件案子不能解释,那才是怪事呢。我们日常生活也是一样。我们所烦恼着的问题,从职位的升迁到家庭的和睦,都不知已经困扰了多少人。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其实从规律上来说也大同小异。如果你能将前人的经验烂熟于心,并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即使你年纪尚轻,也会给人一种老练成熟之感。

人总要从经验中成长,不管是自己的经验还是别人的经验。

自修建议

多读历史,建立自己的“历史经验库”。

学习历史时,应该树立“为我所用”的观念,重要的不是历史的知识,而是历史的经验,是历史从哪些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2)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历史的经验》其实是一本谈谋略的书。中国古代说纵横之术、勾距之术、长短之术,都是谋略的别名。古代善用谋略的人被称为谋士或策士,专门想计策出主意。而纵横也好,勾距也好,长短也好,谋略也好,统统都属于阴谋之术。不要把古代“阴谋”的“阴”理解为“阴险”,其实,“阴”在这里更多地是指静的、暗的、看不见的、出于无形的。也就是说,在暗中隐秘地完成谋略的筹划准备。

我们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正是对谋略术的一种形象描绘。谋略家所做的事只是在帐幕里动脑筋、思考,是别人无法了解也捉摸不着的,也就是“阴”,而这策略的结果,却是在千里之外的一场胜利。谋略,就有这样的功效。

中国古代谋略有几个特点:第一,它所针对和处理的多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君臣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诸侯争霸时代各国家之间的关系。或者说,它阐述的基本是一种“领导的艺术”。第二,它关注的是“势”,是天下总体的局面和变化的基本规律。诸葛亮在隆中对刘备说的那一席话,之所以让刘备茅塞顿开,正是因为诸葛亮从天下的总体局面着眼,指出刘备该走的方向。第三,它极具有辩证法精神,讲求跟随事态的变化而采取权变。

这几点对于今天的人们,尤其对于领导者而言,也是极有意义的。

如今有一个名词十分流行,叫“策划”,根据一位青年学者的意见,“策”是策动,即调动一切可用的资源;“划”是谋划,就是对事情总体和全局的思考和规划。这样看来,“谋略”和“策划”本是同源而生。

记载谋略术最多的中国古书,有《春秋》、《左传》、《史记》、《战国策》以及其他纵横家所写的著作。将这几本书读通了,对于谋略的大原则也就知其大概了。

自修建议

在古人的著作中寻找谋略的智慧。

以辩证法精神看待事情,是谋略的基本思路。 t58SYACPxQN93o4J1EnQAWuSA+DCE1FQ6qmU/rURCupF584JtIbchmYZujpA4R3B

死亡是一面镜子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