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用心血编写自己生命的剧本——《与成功有约》

书名:《与成功有约》

作者:(美)柯维

类别:励志修养类

人生启迪:用心血编写自己生命的剧本

精读导语

我们对于成功应该怎样理解?我们又如何去追求成功?这是本书所要阐释的主题,也是我们每个人关注的问题。长久以来,国内外各种成功学巨著都倾向寻找成功的速成捷径,它们强调成功与否取决于个性、社会形象以及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圆熟技巧,它们鼓吹圆满的人生,包括个人成就、财富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捷径可循,不必脚踏实地地去追求。这种不劳而获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不但违反自然规律,而且必然遇到许多阻碍,只会令你失望,增加挫折感而已。这就是“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的道理。本书作者告诉我们,成功没有捷径!只能依靠循序渐进的个人修养和磨炼,依靠原则与品德以及“自内而外”的修养。也许这会令正在寻找“成功窍门”的你有些失望,但读完本书你则会为此庆幸。它绝对可以改变你的人生观念,在确立人生目标、设定人生道路上助你一臂之力。

作者背景及该书影响

本书作者是美国著名成功学学者、商人柯维。二十多年来,他担任多重社会角色,既是成功的商人,又是大学教授,是著名的家庭婚姻顾问,还是诸多国际性大企业培训课程的设计者和讲授者。这些经历使他接触到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许多人表面上事业有成,内心却感到匮乏。许多人渴望成功,更多人渴望和谐圆满的生活,这样的问题究竟怎样解决。由此,柯维先生阅读了近两百年来的大量成功学著作,最终发现了一套实现完满人生的准则和个人成长阶梯。本书的出版曾在美国引起轰动,在中国又曾被改名为《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风靡一时。

内容梗概

人人都渴望成功,但绝大多数人不能如愿。有些人获得了成功——在一般人眼中的成功,却因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这种情况是否无法避免?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设计自己的人生?这本书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是全面的成功,它告诉我们怎样达到由内而外的改变,告诉我们达到和谐、圆满的人生目标的七大原则:操之在我、确立目标、掌握重点、利人利己、设身处地、集思广益、均衡发展。

这七大准则是相辅相成、一气呵成的,借着培养这些习惯,我们可以循序渐进,由依赖到独立,再由独立进步到互赖。

人类在幼年时期必须完全依赖家人的照顾,但随着光阴的流逝,我们在生理、心理、情感及经济能力各方面都不断成长,直到有一天能完全独立。

但这并不表示成长到此为止。在不断提升自我的同时,我们可以体会到宇宙万物唇齿相依的关系。包括人类社会在内,整个大自然共享着同一个生态系统,我们无法真正的“独立”,无法离群索居。

依赖心重的人,靠别人来完成愿望;独立自主的人,自己打天下;互赖的人,群策群力以达成功。

生理上有缺陷的人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同样,假使情感无法独立,价值观和安全感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上,离开旁人的爱悦和赞赏,自我便失去目标;假如心智无法独立,事事都得依靠别人拿主意,自己无法做主。

相反,身体健康的人可以各行其是;情感独立的人能够肯定自我,不在乎外界的毁誉;心智独立的人可以有自己思考分析的能力,不会被别人的意见所左。

独立比依赖要成熟得多,要达到自我的独立,需要掌握三条人生准则:操之在我,自己掌握选择的自由;确立目标,锁定生命的坐标;掌握重点,找到有意义、高效率的个人管理方式。但是,个人独立不代表真正的成功,圆满的人生还应该追求人际关系的成功。一个人如果缺乏互赖观念,难以与人合作共事,最多只能独善其身,永远无法成为出色的领袖或团队的一分子,也不会有美满的婚姻、家庭和团体生活。所以说,要达到完满人生,还必须由“独立”进步到“互赖”。

互赖是一个相当成熟进步的观念,唯有独立的人能达到这个境界。要由独立上升为互赖,必须掌握这样三条人生准则:利人利己,追求“双赢”的境界;设身处地,实现完美的双向沟通;集思广益,调动最大限度的脑力资源,激发人类最大潜能,开辟前所未有的新天地。最后一条准则是均衡发展,确立最佳的自我投资策略,从健康、心智、精神以及待人处事等各方面磨炼自己。这四方面休戚相关,只有平衡才能产生最佳的整体效果。本书的七大准则也唯有在身心平衡的状态下效果最佳。

流传事典或名言释义

(1)追求完满人生的首要准则——“操之在我”

法兰柯是一位犹太裔的心理学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关进纳粹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和兄弟都死于纳粹魔掌,他本人也受到严刑拷打,性命危在旦夕。

有一天,他独自在牢房中陷入沉思,突然,他眼前似乎豁然开朗,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感受。他感觉,自己的身体虽然完全处于别人的控制之下,但他的自我意识依然是独立的。他不能避免外界环境对他身体的侵害,却可以自行决定外界的刺激对自己心灵的影响程度。纳粹可以剥夺他身体的自由,甚至夺取他的生命,但无法损伤他的内心。

凭着想象与记忆,他不断锻炼自己的意志,直到心灵的自由终于超越了铁栏的禁锢。同时,他也协助难友在苦难中树立尊严,找到生命的意义。这种精神甚至感染了狱卒。

他的事例告诉我们,人有“选择的自由”,这种自由来自人类特有的四种天赋:自我意识、想象力、良知和独立意志。因此,人不是受制于外界环境的,能决定人的只有人本身。许多名人先哲表达过同样的意思。海明威说:“人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你可以打倒他,却永远打不败他。”罗斯福总统夫人说:“除非你愿意,任何人都不能伤害你。”而圣雄甘地则说:“若非拱手让人,任何人无法剥夺我们的自尊。”

他们所说的都是同一个意思——“操之在我”。这个词的含义包括:人必须为自己负责;个人行为取决自我本身,而非外在环境;理智可以战胜感情;人有能力也有责任创造更有利的外在环境。

奉行“操之在我”原则的人,并不是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压力无动于衷。他们只是能够做到:自己选择如何对外界刺激进行反应,而不是一味逆来顺受、怨天尤人。

一次柯维先生曾参加某行业的季度业绩总结会,当时该行业正处于最不景气的时期,参加会议的各厂商都垂头丧气。

第一天的会议主题是该行业的现况。许多从业者开始大吐苦水,说不得不裁掉熟悉的老员工,以维持企业的生存。结果会后,人们更加灰心了。

第二天,大家开始讨论该行业的将来。当时,人们看不到什么光明的前途,都一致认为光景还会继续恶化。在议程结束后,沮丧的气氛更浓了。

到了第三天,大家决定换个角度看问题,采用“操之在我”的办法。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我们如何应对?有什么策略和计划?如何主动出击?”在这样的主题下,早上讨论如何加强管理与降低成本,下午则筹划如何开拓市场。大家畅所欲言,找出若干实际可行的途径,再认真讨论。结果,这一天的会议结束后,人人信心十足,士气高昂。

他们得出了会议的结论:

第一,本行业目前的处境不好,未来的趋势显示短期内还会更恶化;

第二,但我们采取正确的对策,改进管理,降低成本,并提高市场占有率;第三,这个行业最终会发展得比过去还好。

(2)将心比心

美国一位房地产经纪人说过一件自己的亲身经历。

那是一笔大买卖,他已经在这笔生意上花费了半年时间。最后,到了摊牌的时候,他和业主、律师以及另一位房地产经纪人共聚一堂。但开始时,情况似乎对他不利。

他心里感觉很是慌乱,简直六神无主。他用尽一切推销手段,心想:就算今天达不成协议,也要尽可能拖延。但对方有点不耐烦,希望尽快了结此事。

他只得孤注一掷,于是他开始设身处地,设想业主可能的需要与考虑,然后明白地告诉对方自己可以为他做些什么。这时,业主也开始吐露心事。两人交流得越来越深入了。

交谈过半,这位业主突然站起身来,给妻子拨了个电话,就这样,他赢得了这份合约。一时间,他瞠目结舌,甚至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人如其面,各有所好。同样一件事物,对张三来说是治病良方,对李四而言可能就是催命毒药。所以,要维系和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就先得了解对方,了解对方的需要和好恶。这就需要我们多为对方设想。“如果我处在他的位置上,我会怎样想?”多问自己几个这样的问题,你与对方的距离就会渐渐缩短。

有这样一对父子,儿子对棒球近乎痴迷,而父亲却丝毫不感兴趣。有一年暑假,他却带着儿子看遍每支主要棒球球队的比赛,总共花了六星期时间和大量的金钱,但这对增进父子亲情的益处则是无可估量的。

有人问:“你真的那么爱棒球吗?”

他回答:“不,我只是那么爱我的儿子。”

(3)集思广益,利人利己

某一天清晨,柯维接到一位土地开发公司负责人的求救电话。这位负责人没有按时偿还银行的贷款,银行预备起诉他,没收他作为抵押的土地。为了保护产权,他又反控银行。事情的关键在于:这位负责人需要更多的资金来完成土地开发,也就是在那片作为抵押的空地上盖房子,然后把房子卖出去,只有这样他才能获得收益以偿还贷款。但在他没有还清第一笔贷款之前,银行拒绝把钱借给他。这个问题似乎陷入了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老套子。

还有,因为工程进展缓慢,周围的居民纷纷抗议,市政府也恼火了。银行和土地开发者都花了不少钱打官司,可法院还要几个月后才开庭审理此事。

走投无路的土地开发者只得向柯维先生求助,柯维先生劝说他在利人利己、有效沟通和集思广益的基础上与银行谈判,虽然开发商不认为这会收到什么效果,但还是勉强答应了。

第二天早上8点钟,双方在银行会议室里展开会谈。这次谈判一开始就剑拔弩张,气氛十分紧张。这时,柯维先生劝说双方冷静下来,合理有效地解决问题。他根据初步的了解,把银行方面的顾虑写在黑板上。起先,土地开发方没有什么反应,但过了一会,讨论逐渐开始,土地开发者开始就银行的顾虑加以澄清。双方终于可以沟通了,他们彼此都感觉十分兴奋。

讨论了一段时间,双方的立场并没有改变,但态度已经缓和了许多。于是,柯维先生又把土地开发者的困难和考虑写上黑板。

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彼此逐渐发现过去因为没有沟通,引起了极大的误会。现在却猛然发现,双方有许多方面是共同的。原定的会议结束时间早已过去了,但大家讨论的气氛正浓,土地开发者的建议引起了热烈的回响。经过一番增减,双方完成了初步协议。一段时间之后,在那片土地上,终于盖起了一座座的房子。

将利人利己的动机、设身处地的沟通技巧和集思广益的策略熔为一炉,沟通中的阻力将很容易化解,甚至能将阻力变成动力。

(4)把忧愁写在沙上

作家葛登曾有一段时间感觉人生乏味、意志消沉、灵感枯竭。这种情况愈演愈烈,以致他不得不去看医生。他的身体一切正常,医生告诉他,要治好他的病,他得做一次精神的旅行——到童年时最喜爱的地方独自度假一天,在这一天里,不许说话、读书、写作和听收音机。接着,医生给了他四张处方,叮嘱他在那一天的上午9点、12点和下午3点、6点拆阅。第二天,葛登如约来到最心爱的海滩,打开第一张处方,上面只有几个字:仔细聆听。他摸不着头脑,心想:难道医生疯了不成?我就在这儿呆呆地坐上三个钟头?但他还是听从了医嘱,耐心地四下倾听。他听到了海浪声、鸟叫声,不久又发现许多自己从未注意过的声响。他一边倾听,一边想起小时候大海教会他的许多道理。他逐渐听到往日熟悉的声音,听到大自然的呼吸与沉寂,心中逐渐平静下来。

中午,他打开第二张处方:设法回顾。回顾什么呢?也许是童年,也许是往日美好的时光。于是他开始从记忆中挖掘点点滴滴的乐事,设法回忆每个细节。心中渐渐升起一种温暖的感觉。

下午3点,他打开了第三张处方,这一张上写的是:检讨动机。他最先有些不解,我的动机有什么不对吗?他试图为自己辩护。渐渐的,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一些行动,那些行动并非出自他本心,而是由于追求成功和受人肯定的动机驱使而做的。但这些动机真的不对吗?他以前从未认真地想过这个问题,他总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细细考虑下,他知道这些动机并不如此正当,这或许正是他陷入低谷的原因。回顾以往愉快满足的生活,他终于找到了答案。他写道:“我突然顿悟到,动机不正,事情便不会顺利。不论是邮差、理发师、推销员还是家庭主妇,只要抱着一颗为人服务的心,就能把工作做好。若只是考虑到个人的利益,就不可能把事情做成功。这是一条不可改变的真理。”

下午6点钟,葛登打开了最后一张处方,上面有几个字:把忧愁写在沙上。他跪在沙滩上,用贝壳碎片写了几个字,然后转身离去,再也不回头张望。他知道,潮水涨上来,会把他写在沙上的忧愁全部带走。

应用经验

(1)编写自己人生的剧本

在你离开人世之时,你会怎样回想自己的一生?你希望听到人们怎样评价你?你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成就、贡献和值得回忆的事吗?你是称职的丈夫、妻子、父母、子女吗?你是个令人怀念的朋友和同事吗?有多少人会因失去你而伤感痛哭?有多少人在多年以后还会充满怀念地想起你?这些,就是你真正渴望得到的东西。

每个人都在追求更多的财富、更高的地位、更显赫的声誉,可是名利往往会蒙蔽良知,成功每每须付出昂贵的代价。太多人成功以后,反而感到空虚;得到名利之后,反而发现失去了更可贵的东西。这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追求财富、名誉和地位,而是说,我们不能让这些掩盖你真正需要的——完满的人生。我们务必掌握真正重要的目标,然后勇往直前坚持到底,使生命充满意义。法兰柯说得好:“每个人都有特殊的职志或使命,他人无法越俎代庖。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实现人生目标的机会也仅止于一次……归根结底,其实不是你询问生命的意义何在,而是生命正提出质疑,要求你回答存在的意义为何。换言之,人必须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确立人生目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认定自己的人生哲学或基本信念,然后写一份人生使命宣言。宣言中应包括自我期待与基本价值观。有一位希望兼顾家庭和事业的妇女,她的人生信条是这样写的:

我要兼顾事业与家庭,因为两者对我都很重要。

家庭是平安、祥和与幸福之地,我要以智慧来创造整洁温馨的环境,并教导子女有爱心、进取与充满欢愉,培养他们发挥长处和成才。

珍惜民主社会的权利与自由,善尽社会一分子的责任。

主动积极追求人生目标。

避免养成恶习,不断改进自己。

金钱是人的奴隶而非主人。我要追求经济独立,量入为出,并定期储蓄或投资一部分收入。

我愿贡献金钱与才智,改善他人的生活。

人生在世,扮演着各式各样的角色:父母、妻子、丈夫、主管、职员、亲友,同时也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因此在撰写个人使命宣言时,不妨分不同的角色领域,一一订立目标。在事业上,你可能是业务员、管理者或学者;在生活中,你或许是妻子、丈夫、父母、子女、朋友、亲属、邻居等等。当然,其他还有许多方面,需要你以不同的身份出场。在撰写使命宣言时,正需要你以坚定的原则为指向,在种种角色和谐地替换中创造完满人生,切忌顾此失彼,更勿因小失大。

自修建议

订立目标与采取行动都很重要——前者甚至更加重要。就像你在上台演讲前都要先准备好讲稿一样,你怎么能对自己的人生毫无计划呢?

你是你自己命运的主人,而你的人生只有一次,你要用唯一的生命服务于别人的观念或成见吗?——排除外来不合时宜的价值观与其他观念,撰写真正符合自己意愿的人生剧本,建立自己的价值观与方向,并对生命负责。

(2)给感情开个账户

我们到银行开户存款,为的是应对不时之需。但你是否想到,人际关系也要时常“存款”——储存他人与你相处时的一份信赖和安全感。

能够增加你感情账户里存款的,是礼貌、诚实、理解、仁慈和信用。这些使人们对你更加信赖,即使你偶尔犯了无心的过失,也可以用这笔储蓄来弥补。即使你的口舌并不伶俐,也不会开罪于人,因为信任是最有效、最可靠的沟通方式。

相反,粗鲁、虚伪、固执、失信等行为,则会不断削减你的感情账户。到最后,你的感情账户已无存款可言,你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

某些人对生意上的伙伴,或者单位里的同事,还能做到以礼相待,但回到家里,面对自己的妻子、孩子,就不那么客气了。有人认为自己家里人,怎么样都无所谓。其实这种想法是非常不正确的!即使是最亲密夫妻,依然需要不断地向感情账户投资,虽然两个人缔结婚姻时,都是建立在互信互爱的基础上。但如果就此止步,只顾“提款”,不顾“存钱”,终有一天会造成关系恶化的局面。要么同床异梦,勉强维持婚姻;要么撕破脸皮,劳燕分飞。越是持久的关系,越需要不断的储蓄。由于彼此都有所期待,原有的信赖很容易枯竭。你是否有过这种经验,偶然与老同学见面,即使多年没有联系,却也可以很快恢复往日友谊,毫无生疏之感。这是因为过去的情感依然存在,你的感情账户只是暂时封冻,并未支空。而对经常接触的人如果没时时做好感情工作的投资,很容易导致误会与分歧,甚至不欢而散。

这种情形在父母与青春期子女的关系中尤其常见。父母与孩子的交谈几乎没什么新话题,无非是用功读书、别东想西想、晚上不准出门之类。这些教训式的谈话只能引起成长中的子女的反感,更起不到往感情账户存款的目的。如此这般,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很快就会陷入僵局。

所以做父母的,应该从现在起设法扭转局面,不要只顾教训、责骂,要善于聆听孩子的心声,让他感觉父母是在真的关心他,把自己当作了一个完整的、成熟的人看待。长期这样做,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改善。

自修建议

认识他人,了解他人,这是达到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遇事多从对方的角度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如疏忽礼貌、不经意的失言等,其实最能消耗感情账户的存款。在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就是这些小事。

守信是一大笔收入,背信则是庞大的支出,代价往往超过其他任何过失。一次严重的失信会使人信誉扫地,再难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VCQ4zZITvQ2+lWlCyuWSKUflIQy6o9X+W9rHA3eQl2IqaEnqh2ZPdhsJRDqOyLhn

历史的经验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