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总编辑、高级记者
演讲人简介 :何平,1957年生,北京市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1982年至1995年,任新华社国内部记者、政治新闻编辑室副主任、国内部主任助理。1995年任总编辑助理。1998年任副总编辑。2001年任新华社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2005年任新华社党组副书记、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2007年任新华社总编辑。代表作《在大海中永生——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记》、《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获中国新闻奖特别奖。199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1998年获中国记者最高荣誉奖——范长江新闻奖。
范敬宜:何平老师是1982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毕业的,做新闻工作已经有20多年了。别看他年纪很轻,却已经做了很长时间的新闻记者,而且从记者一直做到现在的新华社党组副书记、副社长,又是常务副总编辑。他的新闻生涯是闪光的、丰富的。他的著名作品有人物通讯《孔繁森》,还有一篇《在大海中永生》,记述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记。这两篇作品都是传诵一时,脍炙人口。正是由于这些杰出成就,他获得了范长江新闻奖,还有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奖,这些都是我国新闻工作者的最高荣誉。他的新闻作品有两大特点,一是有深层的理性思考,他的理论功底很深;二是他的文笔充满激情,他能够把理性的思考和炽烈的激情结合得很好。那么,现在就欢迎何平老师给我们讲课。
何平:尊敬的范敬宜院长,尊敬的王健华书记,尊敬的李彬老师,尊敬的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本来接到范院长让我给大家讲课的指示,我起初是推辞的,因为确实没有什么可讲的内容,另外最近一段忙于学习、贯彻、落实宣传“六中全会”的精神,整天忙忙碌碌,今天又开了一天会,也没有多少时间认真准备。但是,范院长既是我们新闻界的老前辈,又是老领导,德高望重,所以恭敬不如从命,只好勉为其难地来占用大家周末的时间。好在范院长之前给我打消了顾虑,说不用怎么准备,就谈谈自己的经验。我说,不用准备的话就好一点,因为说错了大家也可以原谅,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范院长说,你可以结合本人的新闻工作者实践讲一下自己的感悟,那么我就想集中讲讲自己的一些体会吧。
首先我想给我自己,也是给同学们提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新闻记者这个行业?不知道在座同学是否思考过这个问题。也就是说,在你们报考大学、填写志愿的时候,有的同学肯定是抱着一种理想和追求选择这个专业的,也有的是被动地分到这个专业的。无论你们当初是怎样选择的,那么现在一旦做出这样的选择,我觉得就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呢?我想引用一个在西方管理学上经常引用的例子。有三个石匠,人们问他们“你的志向是什么”,三个石匠都有各自的回答。第一个石匠说是为了养家糊口;第二个石匠说是把石头做得精美,成为一个出色的石匠;第三个石匠说是造一座美丽的、宏伟的宫殿。这个例子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呢?将石匠作为谋生的职业,跟新闻工作相比,就是把记者仅仅当作一种谋生手段,仅仅是为了生存。第二个石匠还是有一定追求的,他想做一个出色的石匠,但是仅仅局限于把石头打造得精美一些,就像记者把稿子写得漂亮一些,虽然也有一定追求,但境界还不够。第三个石匠的回答才算有志向、有理想、有追求,他超越了职业本身的含义,而是按照自己心里的追求和理想去实现一种梦想。我想新闻工作既是一种职业,更是一项事业,一字之差有很大的区别,而这一点又是新闻工作的职业特点中比较鲜明的一点,就是它的事业感要比其他职业更明显、更突出。
根据我自己的体会,新闻工作是一种什么样的事业呢?很简单,三个层次:第一是求真的事业,第二是维新的事业,第三是进取的事业。这是我自己概括的,我认为这三点就是新闻工作所具有的本质属性,或者说是我们的职业理想和追求。换句话说,新闻工作就是要不断地摒弃虚假的东西、守旧的东西、僵化的东西。所谓求真,就是要在复杂纷纭的社会现象中,通过把握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获得真知,从而发现真理,这就是真字的含义。所谓求新,就是要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去发现并且讴歌那些代表着历史前进方向的新生事物。所谓进取,就是要顺应历史进步潮流去推动社会的变革与进步。就此说来,我觉得我们新闻事业很了不起,很光荣,它的本质属性规定了我们新闻工作者的历史命运就是要体现求真、维新和进取。如果站在对立面,你就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称职的新闻工作者。所以,你看我们所从事的这项工作是不是很让人自豪,很有意义,很有价值。我是这样来理解新闻工作,特别是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的。在一般的新闻工作的普遍规律当中,它更有特殊的属性,所以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既然有志于选择这个职业,首先应该思考一下这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