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

为什么说“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因为基层是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我1969年插队落户,去了一个非常穷困的山村。我问那儿的老队长:“这么个穷地方,怎么才能变化?”

老队长说:“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大包干。”

我当时大吃一惊,心说这个人觉悟怎么这么低。当时正猛批“三自一包”,大讲阶级斗争。我对那个公社社长说:“这儿的人思想觉悟很低,要好好教育。”社长只是笑了笑,什么也不说。

可十年以后,事实证明,真理掌握在谁的手里?是那个不识几个字的老农民!因为农民是第一线的实践者。历史转了一圈,又回到了这儿。

为什么要讲深入群众?因为不深入就不能了解真实的情况。现在的假话太多了,前年我还写了篇文章,叫《人到七十学听话》,你要不仔细听,就很难发现什么是真话,什么是假话。

改革开放之初,报纸一窝蜂地报道农民富了,这个万元户,那个万元户,好像全国农村都是万元户,新华社驻黑龙江的一个记者写了篇文章,说要正确认识农民的富裕程度,要认识到有些农民确实富了,但有些农民还很穷。后来他的报道引起重视,被当作党中央的文件下发到各省。

作为记者,要抓住重大主题,牵动千万人的心,必须和实际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我经常对年轻人说,不能老盯着那0.2平方公里——我指的是王府井那一带,而要看到960万平方公里。很多年轻人家庭条件不错,进大学,进大报,他眼里看到的只是王府井。我还对他们讲,不要只看“紫房子”,也要看黄土地。“紫房子”是指北京最早的婚纱影楼。很多老百姓的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要把眼光放到老百姓身上。

现在很多年轻人吃不得苦,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像“唐老鸭”(新华社摄影记者唐师曾)和吕岩松这样的优秀记者不多。现在的条件比过去优越,地方上知道你要来,提供给你最优越的条件,所以现在想深入都很难。我写了一首打油诗描写一些记者:

早辞宾馆彩云间,
百里方圆一日还,
群众声音听不着,
小车已过万重山。

如果不深入基层,就只会说些套话,什么“应该指出”、“众所周知”,什么“毋庸讳言”、“必须强调”,苍白无力却说得似乎理直气壮。

当年刚做记者时,我虽然整天坐在办公室里,但认为自己文字不错,自视甚高,写文章很花哨。看完芭蕾舞演出,用力写了一篇报道。同事看了说:“范敬宜形容词可真多!”“擦粉太厚,未必是美。”把我气得哟。后来再回头干新闻工作时,就不一样了,因为我在基层呆了20多年。

1978年,我落实政策回到《辽宁日报》,人家谁也不要我。填工作证时,我什么身份也没有,连个助理编辑也不是。人事处长说:“就给你填个‘干部’吧。”我就拿这么个“干部”身份去采访。当我写出我最重要的报道时,我什么身份也没有。当我后来什么身份都有了,连我自己都数不清有多少个身份时,却再也写不出有分量的报道了。

每个人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但要把困难当作磨练。我认为有五种人不可以做记者:不热爱新闻工作的不可以,怕吃苦的不可以,畏风险的不可以,慕浮华的不可以,无悟性的不可以。只有热爱新闻工作,你才能心甘情愿地去吃苦。新闻事业充满风险,但值得去为之奋斗终生。

刘鉴强/记录整理
(2001年6月) QSlQSASGeHHWJq5v7AYktZsnGsNyCVDor6x3EZUJmypvWu8JiaqNenxI8Z9JUYe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