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体会就是深入实际,情系人民。我认为,只有深入实际,才能情系人民。因为人民大众主要是在基层,在实际生活当中,在农村,在工厂,在部队。所以,你不深入实际的话,讲情系人民就是空话。范院长曾经写过一首打油诗,讽刺这种现象:
早辞宾馆彩云间,
百里方圆一日还,
群众声音听不着,
小车已过万重山。
这样怎么谈得上情系人民呢?不到现场去,不到基层去,怎么情系人民呢?所以我觉得深入实际,情系人民必须要联系起来,统一起来,而这也恰恰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一个优良传统。现在尤其需要提倡这种传统,因为现在是信息时代,采访、技术通讯手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事情做起来确实很容易、很方便,客观上也存在着很多记者图省事在网上发稿子,在E-mail上直接收稿子、改稿子,这种情况确实相当普遍。但这样的记者绝对不会成为有出息的记者,绝对不会是有成就的记者。我们的范院长在当年那种情况下成为一个非常有名的、有成就的记者,就是因为长期深入基层,深入采访,所以才会写出《莫把开头当过头》那样的报道。不了解基层情况,心里没有底,就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你不知道农村的状况,你不知道农村生产力被破坏到什么程度,你不知道当时的生产关系已经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你不知道老百姓这种强烈的呼声和愿望,你怎么敢写出这样的稿子,心里没有底呀!那么,他的那种底气,那种主心骨来自哪里呢?其实就来自基层,来自人民大众,这样的报道才能代表和反映人民的呼声和意愿。所以,我觉得调查研究、深入实际,是最好的为民效力、报效祖国的有效途径,也是记者成才的必由之路。新华社也好,《人民日报》也好,几乎一切有成就的记者都走的是这样一条路。
我们国家近几年发展很快,但在经济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好苗头:投资规模过大,一些行业重复建设严重,钢材、电解铝、水泥等扰乱了市场秩序,所以中央这几年大力进行宏观调控。在这个过程当中,你怎么去把握呢?刚才说了从计划到市场,所谓市场就是在资源配置当中,发生了一个很大变化。过去搞计划经济主要靠行政手段,而现在搞市场经济主要靠价值规律。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交给市场了,政府是不是可以放任不管了呢?其实,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也不是这样的。所以小平同志说: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也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跟社会制度没有关系。在宏观调控中,有相当一部分领导、企业是有不同认识和不同看法的,认为宏观调控又是走计划经济那一套。最近查处的某市大贪官,实际上就是抵触中央宏观调控的,他觉得调控就是要抑制他的发展、影响他的发展。所以,这个问题在认识上并不是那么一致。沿海发达地区说我们速度发展这么快,为什么要调控我,不要搞一刀切嘛。中央文件确实有一条“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因地制宜”,于是有人就抓住这一点,说为什么不分类指导,要搞一刀切呢。而中西部地区就说我这里还没发展呢,怎么要调控我,应该去调控那些已经出现过热的地方。总之,这个问题是很不一致的。所以前年中央针对这些经济生活领域出现的问题,查处了一个案件,叫“江苏铁本案件”,这个事情就是新华社记者经过深入调研发现的一个典型案例。
我刚才说了,几个重复建设比较严重的领域,一个是钢材,一个是水泥,一个是电解铝。钢材的问题非常严重,中国现在是钢材生产大国,产量最高,这可是我们在50年代梦寐以求的,那时候钢是元帅啊,“元帅升帐”嘛。一个是钢,一个是粮,一个是棉,钢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标志。我们是钢材生产大国,但结构性问题很突出,优质型钢材,比如说薄板钢、精加工的钢材很少,还要靠进口,而一般性的钢材,比如说螺纹钢大量生产。生产出来后首先是卖不出去,市场没有这个需求,其次是扰乱了市场秩序。钢材市场已经重复建设这么严重,江苏常熟还要建一个大的钢厂,投资是25个亿。这是我们记者偶然得知的,就在长江边上,占地好几千亩。但是究竟在什么地方,有没有这件事,开始并不清楚。我们的记者很厉害,一个小女孩,个子不高,和另外两个记者,就到那里展开徒步调查。他们大致知道在常熟一带,便沿着江边一路走,一路查,从早上到晚上,最后果然发现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叫长江村,一大片的良田。你们想想,常熟,江苏,长三角是鱼米之乡啊,我们国家最富足的地方,大片良田被占了,大概6000多亩,农田都打上水泥桩,盖厂房的架子。记者一问,村里1000多户农民流离失所,因为地被圈了,又没有给补偿,因为不是依法向农民进行征地,没有正式的批文,等于完全是一个非法的项目。记者为了把情况搞准,第一是违法占地问题,第二是占了多少地,第三是资金违规操作问题,便在全村1000多户人家一户一户走访,走了200多户,找当时征地的证明材料。把基本情况了解清楚后,他们就跟镇里的领导交锋。镇里领导也心虚啊,知道这个项目是违规的,记者来调查,根本不敢露头。我们的记者锲而不舍,从中午一直等到下午,结果他无可奈何只得出面,而记者一问,他就哑口无言。但是,他又美其名曰“发展是硬道理”。我们有相当一部分地方官员,认识是相当糊涂的。发展怎么可以不依法,不依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呢?这个项目非法融资25个亿,占地6000多亩,而且没有经过批准,这么大的项目应该由国家批准,现在等于说是地方越级批准了。记者根据这个调查先写了内参,后来又做了公开报道,温家宝总理作了批示,要求派调查组调查。最后我记得处理了一个副省长,主管部门也都作了严肃处理,这是2003年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个标志性事件。通过这个事情,刹住了乱铺摊子、乱投资、重复建设的倾向。
在这里,信贷是违规的;征地也是违规的。经过“三中全会”,农民最大的收益就是耕地交给农户,农民自主经营,有了自主权,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政策调整,也是党在农村政策的一个基石。然而,在这个征地项目中随意侵占农民土地,是违反政策的严重问题。我们记者的调查对中央舆论的落实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就是我说的调查研究的重要性,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我说深入基层,了解国情,对记者来说是一笔非常重要的积累和财富。我也注意到,去年范院长专门推荐的一个清华新闻学院学生回乡写的调研日记《乡村八记》,我觉得范院长真是用心良苦。作为记者,一定要把眼光放在下面,扎根在基层,要提高自己的调研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国情和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呼声。
这是从国情的角度讲,其实还不止如此。在新闻工作上,还有一种对全球的、国际的大格局的了解,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将来你走上新闻工作岗位,有可能被派往国外当常驻记者,作为中国的记者向全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那么你就要对世界的问题有所了解。新华社70年代有一个记者的国际问题调研,对中央的决策就产生了决定性影响。70年代,国际形势是两极格局、冷战对峙,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互相对峙。当时,美国整体的战略重点是放在欧洲,像北约组织和华沙组织的对峙。但70年代初期到中期,对美国的战略方向产生不同看法,有人认为美苏争霸的战略重点要向东移。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了。如果争夺在欧洲,中国的压力就不会很大。当时我们只是觉得苏联对我们压力很大,所以毛泽东批示打开中美关系大门,也是有这种战略的考虑,否则我们的周边环境很紧张。当时有这么一种说法,还具有相当影响,包括我们的一些外交官,也向国内报回了这样一些材料。可是,新华社一个驻德国记者对这个判断表示怀疑,他认为美国的战略中心没有转移,还在欧洲。为了印证他的观点,他就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不断跟主流的、上层的人士进行接触,同时广泛了解社会各个阶层的意见。因为记者有这样的社会条件,这是一般外交官不具备的优势。作为记者,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接触,基本上没有什么禁区,而外交官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有些人就很难接触,搞不好会比较敏感,而记者采访报道是他的本分。所以,他经过大量周密的调研,最后非常慎重地提出自己的判断,通过内部的渠道上报,引起中央高度重视。最后,我们的主席、总理支持了这个记者的判断,并专门把他调回来了解情况,最后的结论是赞成新华社记者的判断。迄今为止,我看这个结论基本上还是成立的,现在美国的战略重点恐怕还在欧洲,当然现在有点向东转移的势头或趋势,但是还不能简单说他的重点已经放在其他地方。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这个记者最后由记者成为外交官,做了驻德大使,最后成为外交部副部长。他的名字叫王殊,你们有兴趣的话可以找一下他的资料看看。
所以我说作为一个记者,你必须有这种调查研究的本领和分析判断的能力,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问题,只要你在这个岗位上,就必须有这种观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否则的话,人云亦云,难成大器。当记者最忌讳的一条就是人云亦云,一定要保持你的独立,甚至要有一种怀疑的态度,不要轻信,一旦轻信就很容易上当。因为事物很多都是有表象、假象来影响你的判断,必须要有这种精神,才能做出独到的、精辟的、深刻的判断。所以,我特别赞成范院长推崇你们调研的这种精神,这一点特别重要,例子也是挺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