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中国开放发展的典型事实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国开放型经济飞速发展。1978年,中国的GDP只占全球的1.8%,但2014年大幅上升至12%,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1978年,中国是全球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当时的人均GDP仅相当于美国的1/40、巴西的1/10、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1/3.如今,经历三十多年的追赶之后,中国已成功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当前的人均GDP已达到美国的1/5、和巴西持平、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3倍。1978年,中国的第一产业占比高达28.2%,2014年下降至9.2%。1978年,中国有80%的人生活在农村,但2014年这一比例下降到46%。接下来,我们从对外贸易、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开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开放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四个方面来简要总结中国开放发展的成就。

1.对外贸易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基本处于封闭半封闭阶段,对外贸易始终处于低水平。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对外贸易迅速发展。从1978年到2014年,中国的货物出口总额从97.5亿美元增加至23422.9亿美元,进口总额从108.9亿美元增加至19592.3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16.4%和15.5%,远高于全球平均增长率。自2009年开始,中国已连续5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外贸的快速发展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外汇储备一直处于短缺的状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出口规模迅速扩大,外贸顺差也大幅增加。1978年,中国的贸易顺差是-11.4亿美元,1995年贸易顺差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达到167亿美元,2014年增加到3830.6亿美元。2001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仅2000多亿美元。到2006年末,我国外汇储备突破了1万亿美元大关,达10663亿美元,名列世界第一。2013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3.9万亿美元。从2006年开始,中国已连续10年成为全球外汇储备第一大国。

在进出口额快速增长的同时,中国进出口结构也不断优化。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进口则以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出口结构经历了三次转型,20世纪80年代从初级产品向纺织品转变,90年代从轻纺产品向机电产品转变,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以电子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不断增加。根据Hausmann等和Schott的测算,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出口复杂度迅速上升,与发达国家的出口相似度越来越高。与出口结构一样,中国进口结构也在不断提升。20世纪80年代进口以原材料和机械设备为主,90年代以机电产品为主,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比例增加。

中国的货物贸易方式不断创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贸易方式以易货贸易和现汇贸易为主。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一般贸易的基础上,采用了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和进料加工等多种贸易方式。在各种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的发展尤为突出。1981年加工贸易只占中国进出口总值的6%,此后迅速上升,1998-2007年期间一度保持在50%左右。2007年之后,中国开始加快贸易转型升级,加工贸易比例下降,但到2014年仍然占据30%。

中国的贸易伙伴也不断多元化。在新中国成立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都是苏联、东欧及亚洲社会主义国家。从1952年到50年代末,中国同这些国家的贸易占贸易总额的比例都在70%以上。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市场多元化”战略之后,中国的对外贸易伙伴开始不断增加,目前已遍及世界2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和货物贸易相比,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但自2001年底加入WTO以后,服务贸易发展速度加快。2002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855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2.7%,2014年达到6043.4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6.2%,年均增长率为17.7%。其中,2014年服务出口总额为2222.1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4.5%,位居世界服务出口国第5位;进口总额为3821.3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7.9%,位居世界服务进口国第2位。从服务贸易结构来看,旅游、运输和建筑三大传统服务仍然占据服务贸易的半壁江山,但金融、通讯、计算机和信息等高附加值新兴服务贸易近年来增长迅猛。

2.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

中国开放发展的另一伟大成就表现在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改革开放最初几年,中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是对外借款,特征是规模小数量低。直到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吸引外资都处于低水平。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之后,中央确立了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的方针,吸收外资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从1992年到2000年,外商直接投资从110.1亿美元增加到407.2亿美元。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利用外资进入第二个高速增长阶段。2014年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1195.6亿美元,比1983年增长了130倍,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例从1983年的0.4%增加到2014年的1.16%。自1992年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近几年,外商投资产业结构正在变得更加平衡。在中国加入WTO之前,外商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房地产两个行业。随着中国服务业扩大开放,商业、外贸、电信、金融、保险等服务业正逐渐成为外商投资的新热点。从2011年开始,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已连续4年超过制造业。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外商在制造业的投资也开始从低端制造业转向高端制造业,从价值链低端攀升至价值链中高端,研发中心、集成电路、计算机和通信产品等高技术项目明显增加。

此外,外资的来源地分布和外资在中国的地区分布也变得更加分散。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和韩国等东亚国家和地区仍然是对华投资的主力,但来自欧盟等发达国家的投资近年来也有明显增加。目前,全球已有200多个国家在华投资。东部地区仍然是外商在华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但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的规模和比例也显著增加。

与外商投资相比,中国的对外投资起步更晚。在2004年之前,中国的对外投资规模都非常小。2004年之后,中国企业开始加快“走出去”的步伐。2004年,国家对外商投资的管理方式由审批制改为核准制和备案制,当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即从28.6亿美元增加到55.0亿美元。从2004年到2014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增加了21倍,年均增长率高达36%。2014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231.2亿美元,占当年GDP的1.19%,占全球对外投资总额的3.4%。截至2014年,中国共有1.85万家境内投资者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近3万家,分布在全球186个国家和地区。虽然中国“走出去”比“引进来”开始得更晚,但由于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对外投资规模与外商在华投资规模已经渐趋平衡。

除了规模增加,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形式也逐步多样化,由单一的绿地投资向跨国并购、参股、境外上市等多种方式扩展,跨国并购已经成为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2003-2007年,通过跨国并购实现对外投资约220亿美元,占同期对外投资总量的1/3.

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领域也不断拓宽,对外投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资源、电讯及石油化工等行业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主要领域,金融业也成为继采掘业、制造业和商务服务业之后又一对外投资的重要领域。一批境外研发中心、工业产业集聚区逐步建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域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3.开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对外开放一方面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加强了中国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从1978年到2014年,中国的GDP从1867亿美元增长至52701亿美元,年均增长9.7%,创下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在这其中,外贸和外资发挥了巨大作用。根据林毅夫和李永军以及沈利生和吴振宇的估计,中国出口每增长10%能推动GDP增长1%。根据姚树洁等的研究,技术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5%-4.3%;在总的技术进步中,外商直接投资的贡献高达30%。

从微观层面看,外贸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出口企业在同外国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互动过程中学习到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提升了生产率。第二,进口为生产企业带来更多样化和更高质量的中间投入。在改革开放初期,机电产品进口,对加快中国企业技术改造步伐、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进口加剧了企业在中间品和最终产品市场面对的竞争,促进了资源优化再配置。Kee和Tang的研究发现,2000年前后的贸易自由化和外资开放政策使得中国企业在中间投入部门的竞争力显著提升,进而导致本国生产的中间投入对进口中间投入的替代性增强,出口增加值提高。

外商投资的作用主要包括:第一,外国资本在改革开放初期弥补了中国经济发展中资金的短缺,并且为中国创造了大量税收。第二,外资为中国本土企业带来前沿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也就是学术界通常讲的水平溢出效应。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往往需要大规模的资金和时间投入,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没有足够的资金开展研发活动,引进和学习外国企业的成熟技术是快速获得生产能力的最佳途径。通过吸收外资,中国引进了一大批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填补了国内部分高新技术领域的空白,促进了国内的产业升级和机构调整。在全国高技术产业研发经费、新产品开发经费和产值中,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从2002年的32.6%、33.1%和61.3%,提高到2006年的44.2%、45.4%和72.1%。目前,中国已设立各种形式的外商投资研发中心超过1200家,研发的层次在由低向高快速提升,从事基础研发的研发中心越来越多。第三,外国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加剧了国内企业优胜劣汰的过程,优化了国内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等资源的配置效率。第四,外资通过产业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间接促进了中国本土企业的效率提升。前向关联主要表现在外资企业促使其上游供应商改进生产效率;后向关联主要表现在外资企业为下游企业提供了成本更低、种类更多、质量更高的中间投入。第五,外资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将中国的劳动力潜在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为中国参与全球生产分工创造了条件。近来的研究更发现,在外资的直接和间接作用下,中国对外贸易不仅实现了量的增长,而且获得了质的提高。

对外投资的作用体现在:第一,对外投资弥补了国内资源的不足。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以及国际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国内资源短缺的矛盾开始显现。到海外寻求石油、天然气和木材等原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源短缺问题。第二,对外投资对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和和减少贸易摩擦有一定帮助。贸易顺差的大量积累给人民币升值带了巨大的压力,也使得中国成为世界贸易摩擦的主要对象国。以对外直接投资替代出口的方式进入东道国市场,能够减少人民币升值压力和贸易摩擦数量。第三,对外投资可以反过来促进中国本土企业的技术水平提升,也就是所谓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中国企业普遍缺乏的是品牌、营销能力和专有技术等专有资产。通过海外投资,国内企业可以快速获得这些资产。海尔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吉利收购沃尔沃、华为和格兰仕在国外建立研发中心,都是近年来企业通过“走出去”获得技术提升的成功案例。对外投资使中国企业不断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通过国际化经营,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国际竞争力得到极大增强。2008年,中国有35家企业进入美国《财富》杂志全球企业500强。

4.开放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中国的开放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而且为全球经济繁荣和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根据我们的统计,在2000年中国只是10个国家的最大出口国和3个国家的最大进口国,但到2013年中国已经是47个国家的最大出口国和33个国家的最大进口国,其中既包括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也包括巴西、墨西哥和俄罗斯等新兴市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估计,在1980-2012年期间,中国对世界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3.4%。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几年中,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迅速上升,对带动世界经济走向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期,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在短短30年内,中国使全球贫困人口减少了20%。根据世界银行研究人员Olinto等的报告,从1978年到2010年,中国共减少了6.6亿贫困人口,占全球脱贫总人数的93.3%。

中国发展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中国十几亿劳动力参与全球生产分工,使得全球消费品品类增加,价格下降,消费者福利显著提升。第二,中国制造所带来的竞争为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增加了外部动力,也提高了其资源配置效率。第三,中国融入全球价值链,促进了全球分工深化。过去数十年,东亚区域形成了独特的三角贸易模式:处于价值链上游的日本向韩国和中国台湾等地提供先进技术和资本,韩国和台湾利用这些技术和资本生产中间品并将其出口到中国和其他东南亚国家,处在价值链下游的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将中间品组装好之后再出口到全球各地。这一分工模式极大地促进了东亚地区的贸易增长,进而拉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增长。第四,中国在开放发展中对原材料、中间投入以及最终消费品的巨大需求也为全球的生产企业创造了机会。第五,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帮助。2014年境外企业向投资所在国缴纳的各种税金总额达191.5亿美元,雇佣外方员工83.3万人。

中国发展对全球经济稳定的贡献则主要表现在:第一,中国的廉价产品有效控制了全球通胀和全球价格波动。杨继军和范从来的研究发现,全球价值链中的“中国制造”显著抑制了各国产出增长率波动,并降低了发达国家物价水平波动,使全球增长维系在“高水平、低波动”区制。第二,中国的发展为全球抵御经济危机增添了力量。在1998年东南亚经济危机和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中,中国的表现都彰显了其大国风范。在1998年东南亚经济危机中,当周边各国都在竞争性贬值其货币时,中国政府坚定承诺人民币不贬值,有效阻止了经济情势的进一步恶化,并且带动了危机国家的复苏。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中,当全球陷入萧条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时,中国率先投入4万亿,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了世界经济的复苏。 y97wU3/QaQCsrTGzbmBpo6X7UcIfF0h1cj62QhS22N+X3HEcRoOC6vfuv7Hw58b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