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新贸易理论的开放观

古典、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解释的是产业间贸易,即不同产业生产的产品之间的贸易。20世纪中期以来,产业内贸易,即一国既出口同时又进口同类型制成品的贸易迅速发展,以比较优势理论和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为核心的国际贸易理论,无法解释这样的贸易现象。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吸取了以往国际贸易理论的合理因素,创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这些经济学家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新现象,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产品差异化等概念和思想来构造新的贸易理论模型,提出了所谓“新贸易理论”。克鲁格曼主要因为建立新贸易理论的贡献而获得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一)规模经济(规模收益递增)与国际贸易

古典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有两个重要假设前提:一是假设产品的规模报酬不变,二是假设国际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在这些假定前提下建立的理论模型成为国际贸易的经典理论。但是,也应看到,现实世界中的许多商品是以递增规模报酬生产的,大规模的生产会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同时,大多数工业品类似但有差异,国际市场是垄断竞争市场。

现代经济中很多产品(如汽车业)的生产具有规模经济的特征。规模经济又可分为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前者是指产业水平上的规模经济,又称外部经济,是指单个厂商从同产业内其他厂商的扩大中获得的生产率提高和成本的下降。后者是指个别厂商水平上的规模经济,又称内部经济,是指厂商的单位产品生产成本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下降。这里的外部规模经济对于产业来说是内部的,而对于该产业中的厂商来说则是外在的。这不仅是指国内同一产业的扩大而且是指世界同一产业的扩大。由于国际贸易分工的存在,世界上同一产业的扩大必然会通过各种途径促进本国厂商生产率提高和成本下降。一般来说,厂商是不必为获得这种外部经济而付费的。

1.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外部规模经济(简称外部经济)的产生与聚集经济有关。所谓聚集经济,是指由于许多厂商聚集在一起而使单个厂商的生产率得以提高、成本得以下降这样一种状况。外部经济可以分为技术外部经济和货币外部经济两类。技术外部经济是指厂商通过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中其他厂商的技术外溢和从“干中学”获得技术和知识,从而带来市场效率提高和成本下降。厂商获得这种技术外部经济的途径主要有直接的技术信息传播、技术工人的流动、模仿和“反向设计”(即将别人的产品拆开来看它是如何设计和制造的)等。货币外部经济是指厂商从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聚集中获得的市场规模效应,包括从这些产业的集中和扩展中便捷、廉价、可靠地获得原材料、中间品、技术工人和专门化服务,从而获得生产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一般来说,狭义的外部经济仅指技术外部经济,广义的外部经济既包括技术外部经济,又包括货币外部经济。新贸易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引入了广义外部经济的概念。

外部经济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范畴,很难量化,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它又随处可见。我们可以看到,特定的产业或产业集团都具有在地理上集中的强烈趋势。一旦某个产业由于历史或偶然因素在某个地方率先建立起来,它往往引来更多的厂商在这里集结,从而使该产业在这个地方发展起来并维持下去,因此就出现产业在特定区域、城市和国家集中的现象。例如:产业的区域集中。1870-1960年间,尽管美国东北部的传统制造业带的自然资源优势日益减少,但制造业仍留在这一地带。产业的城市集中。如美国加州的硅谷,意大利米兰的时装业,伦敦的金融业,世界许多城市的电子街、金融街、文化街。产业的国家集中。如瑞士的钟表业和巧克力,意大利的瓷砖业,荷兰的花卉业,日本的机器人,德国的高性能汽车,美国的计算机。这些产业在特定国家发展,并不能完全用自然资源和比较优势来解释,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历史偶然因素或政府的支持使之产生在特定国家,而外部经济因素则使之得到发展,并使之在国际贸易分工中长期居出口优势地位。

可见,外部经济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促进厂商和产业在地理上集中;二是促进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新加入厂商从技术外溢和“干中学”中获得已有技术和管理经验,同一产业的交流和竞争的促进,与相关产业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三是促进国际专业化分工的形成。

外部经济提供了政府干预贸易活动的依据。实际上,以外部经济为基础进行贸易干预并不是新观点,它是幼稚产业保护论的论据之一。但是,传统贸易理论的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假定限制了人们对外部经济的认识,也约束了外部经济发挥作用的空间。在传统的贸易理论中,贸易的基础是各国生产技术和要素禀赋的差异而不是规模经济,因此没有外部经济的地位;在传统贸易理论中,厂商的知识投资没有被引入模型,作为厂商不能完全占有其知识收益的外溢物的外部经济也就不能得到确认;在完全竞争的贸易模式中,唯一能够起作用的是与完全竞争相容的技术外部经济,即厂商相互学习彼此的创新,而排斥了与报酬递增相联系的市场规模的作用。由于技术外部经济是可以跨国界流动的,因而它与国际贸易分工关系不大。因此,以外部经济为基础的国际贸易分工理论和政策不可能得到发展。

20世纪80年代,新贸易理论把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引入贸易模型,确立了外部经济在贸易理论和贸易政策中的重要地位。首先,新贸易理论证明,由于外部经济可以提高生产率,使单位产品的成本随着产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下降,因而它与生产技术、要素禀赋差异一样,也是国家之间贸易的基础。其次,新贸易理论把厂商的知识投资纳入了贸易模型之中,从而将外部经济产生的原因归结为厂商不能完全占有其知识的收益,这就告诉我们,那些研究与开发投资比重大的产业最有可能产生大的外部经济。第三,新贸易理论通过将外部经济区分为技术和货币外部经济的方式,考虑了市场规模的作用,并将其纳入不完全竞争分析之中。最后,新贸易理论认为,由于许多市场(如劳动力市场、中间投入品市场等)并不是完全国际化的市场,外部经济也不可能完全跨国界流动。

新贸易理论认为,作为国际贸易分工的重要基础,外部经济对国际贸易分工具有下列四方面的影响。第一,对那些具有显著外部经济的产业来说,需求和出口市场的扩大可以引起供给和产业规模的扩大,产业规模的扩大会强化外部经济的作用,促使产业的平均成本和价格的降低,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提高。第二,在那些具有相似要素禀赋、成本和需求曲线的国家中,首先进行生产和开辟出某种产品生产的国家将获得该产业的比较利益,并能通过外部经济的作用来巩固和扩大该产业的比较利益。第三,为获取具有显著外部经济的产业的战略利益和有利的国际专业化分工,一个国家不能消极地等待偶然的机遇,而应当通过积极的政策干预达到这一目的。第四,外部经济产业的贸易扩展必然会对本国和外国消费者以及出口商品生产者带来利益,甚至能使外国的生产者得利,但如果它夺走了外国生产者的生产份额,则会使其竞争对手受到损害。外部规模经济对国际贸易分工的影响可以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在国际贸易分工中,率先进入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特征的产业的厂商将获得“领先一步”的优势。

2.内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分工

内部规模经济之所以会出现,是由于生产要素的不可分性和厂商内部分工造成的。许多技术复杂的商品生产往往需要规模巨大而复杂的生产设备,高度的劳动和管理分工,大量复杂的科研活动,巨额原材料买卖,因而只对那些具有相当规模的厂商才是可能和经济的。由于规模经济的制约,这些行业不可能允许有很多厂商在该产业内进行竞争,因此,具有内部规模经济的行业,往往是不完全竞争的行业。实际上,传统贸易理论的代表俄林也认识到规模经济(报酬递增)是国际贸易分工的重要基础,但由于传统贸易理论的基石是假定完全竞争市场的一般均衡分析,无法将规模经济引入分析框架,否则传统贸易理论完美而简洁的结论便不复存在。而新贸易理论则将规模经济作为当代国际贸易分工的重要基础,着重探讨了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对国际贸易分工的影响。

(二)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传统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但实际上完全竞争在国际贸易分工中从来就没有存在过。新贸易理论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分析了不完全竞争对国际贸易分工的影响。

一般地,国际贸易分工中的不完全竞争可分为以下四类:栙垄断,即只有一个卖者;栚寡头垄断,包括双头垄断,即只有少数卖者,它们出售相同或类似产品;栛垄断竞争,即有很多卖者,每一卖者出售的商品都不同于别的卖者,产品可相互替代;栜卡特尔和国际商品协议,即由一种组织对不同国家的生产者或政府作出限制性的安排,以限产保价。按照正统经济学理论,不完全竞争扭曲了世界经济中的价格体系,厂商的定价行为背离了产品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从整个国家来看,商品之间的价格比率不等于其成本的比率,国际分工不能完全由机会成本调节,从而影响到资源的配置和社会福利,难以达到最优境界。由于纯粹垄断像完全竞争一样不切实际,而解释卡特尔和国际商品协议行为的模式是从寡头垄断理论中推导出来的,因此,新贸易理论主要分析了同内部经济有关的寡头和垄断竞争两种不完全竞争对国际贸易分工所发生的影响。

新贸易理论在分析寡头与国际贸易分工的关系时,大多假设寡头厂商在选择其利润最大化产出时,其他寡头厂商的产出不受自己的影响。用这个方法考察寡头产业结构对贸易格局的影响有两条途径:一条途径是卖方集中对贸易的影响以及贸易对卖者集中的影响;另一条途径是市场分割与贸易两者的相互影响。在卖方集中的情形下,若一个国家为生产一种产品而进行竞争的公司数目少于另一个国家,即卖者集中在后一个国家,其他条件相同,那么,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第一个国家该产品的价格相对较高;而如果进行贸易,该国就会进口该商品。同时,贸易对卖方集中也有影响,因为贸易的存在,甚至双方进行贸易的可能性,都会加剧卖者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的加剧,正是贸易获益的来源。在市场分割的情形下,如果运输成本或其他贸易障碍能使公司对不同的顾客索取不同的价格,寡头厂商就有进行价格歧视的动机。这表明,仅仅由于寡头厂商之间相互入侵对方市场的战略行为(如为夺取更大市场份额而在对方市场上低价倾销),或寡头厂商之间的模仿性出口战略,也能引起国际贸易分工。因此,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本身可以导致国际贸易分工,比如产业内分工贸易。

新贸易理论在运用垄断竞争模型来解释战后国际贸易分工新格局时,强调了产品差异和规模经济的重要性。克鲁格曼甚至证明,在垄断竞争条件下,运用产品差异化,即使两个国家在所有方面完全相同,两个国家也会存在贸易。而且两个国家越相似,贸易量越大。

特别应该强调的是,古典、新古典贸易分工理论是以国家为基本分析单位的,研究的是主要是产业间贸易,因而在传统贸易理论框架中,没有关于公司的分析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产业间贸易的基础主要是基于广义比较优势的要素禀赋优势,从而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优势当然会转换成公司的竞争优势。而新贸易理论研究的主要是产业内贸易,在产业内贸易中,各国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为公司的特定竞争优势,因为产业内贸易的基础是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产品差异化优势以及规模经济带来的低成本优势。实际上,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正是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使得众多的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形成一国内某种产品由一家或少数几家厂商来生产的局面,大型企业进而能发展成为出口商。由于规模经济的制约作用,每一国的大型企业只能生产出系列有限的产品来,同时,各国生产的产品又各具特色。产品差异的存在,既是促进企业走向专业化、大型化的因素,从而能获得经营上的规模效益,又为生产者的相互竞争提供了市场。可以说,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导致产业内贸易的基础性原因。而以产品差异化和规模经济优势参与国际贸易竞争的主体无疑是当代国际竞争的主角——公司。

公司的特定优势是一个公司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所具有的垄断优势,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知识资产优势,另一类是规模节约优势。所谓知识资产包括技术、管理与组织技能、销售技能等一切无形技能在内。公司拥有并控制了这些知识资产,就能生产出差别产品到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同时,这类公司通常也容易迅速扩大生产,获得规模节约的效益,增强国际竞争能力。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只要拥有具有垄断优势的公司,就可生产出差别产品在产业内贸易的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可见,要理解产业内贸易现象,离不开对公司作用的分析。

通过上述简要的理论回顾可以发现,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产生背景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萌芽并初步发展,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学也处于萌芽状态,对分工和贸易利益的解释成为古典贸易理论的任务。赫克歇尔和伯尔蒂尔·俄林的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产生的时期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形成的阶段,是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初步建立的时期,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学也初步形成,对国际间经济贸易格局的解释成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任务。保罗·克鲁格曼为代表经济学家提出的新贸易理论,产生背景是资本主义国际生产迅速发展,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普遍发展,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日趋完善,对国际贸易中出现的新问题的解释成为新贸易理论的任务。因此,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发展与世界经济贸易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国际贸易分工理论发展的历史进程,就是根据世界经济贸易发展中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传统的国际贸易分工理论进行修正、补充和改造,并提出一些新学说的过程。同时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发展也是与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国际贸易分工理论发展的历史进程也是不断利用经济学理论发展中出现的新方法、新工具,对世界经济贸易发展进行再解释的过程。

总之,西方国际经济贸易理论剖析了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分析了贸易格局演变的原因,解释了国际贸易利益的来源,从而揭示了贸易分工“互利共赢”的道理,为各国扩大开放、加强贸易分工和互相往来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开放发展理论有一定借鉴价值。虽然西方经济学主流国际贸易理论鼓吹无条件的自由贸易是为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打开国际市场服务的,但是,其揭示的反映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贸易分工互利的原理,对后进国家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否认的积极意义。 NKEpRJTdpn3G79ns+fUCZDGqYbtpeuFPT6z5DgSUXprolHMX8fJos5UF496NNoZ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