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其目标是转向中高端。这种调整的紧迫性就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国际竞争历来就是时间和速度的竞争,谁动作快,谁就能抢占先机,掌控制高点和主动权;谁动作慢,谁就会丢失机会,被别人甩在后边。”

一、产业转向中高端的方向

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是以产业作为度量单位的,国家的竞争力在于其产业创新与升级的能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由创新的新兴产业来带动。现在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条件下,需要依靠科技和产业创新,发展处于世界前沿的新兴产业,占领世界经济科技的制高点,从而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般说来,进入现代经济增长阶段后,经济发展过程就将实现自我加强和自我持续,其动力主要来自产业结构变动和提升。而我国虽然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产业结构还处于中低端,转型升级的能力弱,缺乏国际竞争力。原因是我国已有的产业结构,一是与低收入发展阶段相适应,二是与高速增长的常态相适应。其特点是,制造业偏重,高消耗、高污染行业偏多,许多中国制造的产品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高科技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不在我国的居多,由此产生了经济体大而不强及高产值、低附加值问题。

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处于中低端的表现主要有:首先,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一方面农业所占产值比重虽明显降低,但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还较高,说明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另一方面服务业所占比重偏低,整体水平不高。其次,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我国的制造业基本上是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产业,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竞争优势。在高科技产品的全球价值链上中国制造部分处于中低端。而且,环境问题与资源耗竭已经制约工业的进程。在主要产业部门之间存在严重过剩与短缺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某些产业产能严重过剩难以化解,高耗能、高污染产能难以淘汰。第三,由于科学技术尤其是高端技术的发展比较薄弱,中国产品拥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少,缺乏足够的国际竞争力。归结起来,我国目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制造业规模所依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供给能力难以满足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的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

进入经济发展新阶段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对我国提升产业层次、发展先进制造业形成巨大压力;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对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了倒逼机制。因此,在新常态下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

产业转向中高端需要解决几个重要的理论认识问题:第一,拘泥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不可能缩短与发达国家的产业距离,更谈不上进入世界产业前沿。因此,产业水准的中高端化,需要由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第二,模仿和引进创新只能跟踪,但进不了高端,只有与发达国家进入同一创新起跑线才能进入高端。科技和产业的时代划分是以许多国家所共有的创造发明为依据的,这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一条特殊真理。这就要求我国与发达国家进入同一创新起跑线,培育和发展进入世界前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三,规模优势不等于价值链优势。我国许多高科技产品生产虽然具有规模优势,但只是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没有价值链的优势。只有依靠创新驱动,攀升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才能提高附加值。

基于以上认识,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就要突出以下方面:第一,三次产业结构突出提高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比重;第二,制造业水准迈向中高端水平;第三,攀升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所有这些都建立在科技和产业创新基础上。

二、产业创新是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基本路径

现代经济增长的实践证明,先行国家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都是在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上实现的。我国的产业结构水准之所以长期处于低端,原因是我国同已有的几次产业革命都失之交臂。现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一方面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具有了领先而不是跟随的科技和产业创新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为各个国家提供了均等的科技和产业创新的机会。在此背景下,我国完全可以通过科技和产业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向中高端。

第一,前瞻性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际上是培育国际竞争中的产业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目前世界范围内建立在互联网、新材料、新能源相结合基础上的第三次产业革命正在兴起。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许多国家纷纷着手进行规划,把新能源、信息技术等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同时出台支持政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角逐第三次产业革命。欧美欲掀起以新能源为主导的新工业革命,日韩持续加强低碳产业发展,德国制定了“工业4.0”战略。依据世界产业发展的趋势,在新常态下我们要前瞻性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产业体系的培育。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要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要着眼长远,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对重大前沿性领域及早部署,积极培育先导产业。坚持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要切实完善体制机制,大幅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原始创新,大力增强集成创新和联合攻关。

第二,实现传统制造业的创新与提升。传统产业不等于夕阳产业,只要采用最新技术,再传统的产业都可以成为现代产业。新常态背景下,我们目前存在的面广量大的传统产业也有个在创新中提升的问题。创新就是创造性毁灭。传统制造业不创新就要被毁灭,因此其创新更为紧迫。其创新提升路径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传统制造业向新兴产业转型。实践中发现大部分新兴产业不是在传统制造业企业中产生的,而是另起炉灶:有的是由科技创新所孵化的科技企业发展而成,有的是依靠新投资发展起来。这说明传统产业企业有技术改造的能力,但没有创新产业的动力。究其原因,除了创新产业成本和风险大之外,主要是产生替代性新产业后,传统制造业企业原有设备的淘汰、技术的更新所形成的沉没成本成为其产业创新的阻力。实际上传统产业创新产业是最为有效的:一方面,技术上相通,技术转型方便;另一方面,市场渠道已经存在,市场转型的阻力小。因此,传统制造业向新兴产业转型的总体财务成本小,市场风险小,在新常态下传统制造业向新兴产业转型,既需要市场推动,也需要必要的政策支持。

另一方面,传统制造业研发和采用新技术。包括采用新产业技术,实现高端(高科技)、高效(高附加值),低碳、低能源消耗。其路径包括:一方面转型升级,例如重化工业向生产新能源、新材料产品升级;另一方面进入新产业的产业链,如装备制造业转向新能源的装备制造;再一方面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在现阶段,移动互联网进入哪个产业领域,哪个产业领域就能得到根本改造并得到提升。如:互联网+零售即产生网购和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即产生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媒体即产生新媒体,互联网+教育即产生“慕课”(MOOC),互联网+清洁能源产生里夫金笔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标志,互联网+医疗产生互联网医疗。面对“互联网+”的挑战和冲击,现有的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响应“互联网+”的路径就是“+互联网”,实现转型升级。如零售实体店遇到网购产业的冲击,纷纷“+互联网”提供网购服务;金融业面对互联网金融业的冲击,也要“+互联网”,提供网上金融服务。物流业+互联网提供快递服务。总的来说,现阶段几乎在所有产业领域,都可能“互联网+”和“+互联网”共存并互为补充。“互联网+”可能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无缝对接的一个重要手段,也将成为对接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重要纽带和平台。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必将大大推进我国包括传统产业在内的各个产业中高端化的进程。

最后,实现服务业的转型与升级。服务业本身也有个转型升级的问题。相对于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适应现代人和现代城市发展需求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文化含量的服务业。金融服务、科技服务、文化服务、国际商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当前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服务业的技术手段也在升级,突出表现是电商对传统服务业的挑战。在新常态下进一步调整的关键是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发展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研发服务业、跨境电子商务、租赁服务业等。这些现代服务业体现了知识经济的要求,是价值链中附加值较高的环节。

三、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对接

近年来,世界范围的新趋势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几乎同时进行,新的科学发现随之带来的是新产业革命。正在兴起的新科技革命催生了生物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高科技产业化。以科技创新为先导的产业创新,反映了现代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的趋势。建立在新科技革命基础上的产业创新,意味着采用最新科技成果,其技术含量更高,附加值更高,也更为绿色。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以产业创新为导向和目标,可能实现大的技术跨越,导致产业结构的革命性变化。显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有创新的新兴产业来带动,而产业创新则需要科技创新来引领。产业结构的中高端化,是建立在产业和科技创新基础上的转型升级。

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还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第一推动力。技术创新及其成果的高速扩散,是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重要因素。没有科学技术的突破就不会有新产业的产生,没有新技术的扩散就不可能有产业结构整体水准的提升。

根据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创新驱动经济发展需要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其基本要求是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这几个方面的对接归结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对接。科技创新是先导,产业创新是目标。解决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对接问题,主要涉及两方面问题:一是转化,即科技创新成果如何迅速转化为新产品或产业新技术;二是协同,即科技创新领域的科学家与产业领域的企业家协同创新产业。

对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201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更多靠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创新活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对接,突出的是科技创新的成果迅速转化为新技术、新产业,衔接市场需求与研发供给,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

以产业创新为目标的科技创新能有效衔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大体系。具体表现为它所具有的三大功能性机制:一是产业创新的协同机制。产业创新既要依靠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学发现,又要依靠企业所掌握的市场的需求。两者结合才能成功进行产业创新。按此要求,产业创新的关键和重要路径是产学研协同创新,也就是产学研各方共同介入创新。二是产业创新有共同的研发平台。在同一个平台上实现科学家和企业家的互动,共同研发产业创新的技术。这同技术转移是不同的过程。三是产业创新需要有两个导向:一是产业化导向,其中包括市场的商业化价值的导向;一是科技水平导向,其中包括先进性的技术价值导向。这两个导向结合所产生的创意开发出的新技术新产业,就可能占领产业和市场的制高点。

《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了对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五大工程和十个领域。五大工程包括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工程、强化基础的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绿色制造工程和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十个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个重点领域。通过五大工程和十个领域的建设,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势,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RYAKc1YrVabaV6sop8kX2ChCiOGkxXj5XY66GXv3ysujlXQiSX+AdTpCjhs5lE9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