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把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贯穿于党和国家一切工作,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在我国几千年治国理政思想史上是第一次,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首创,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极为少见的。
把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既有必要性又有紧迫性。首先,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只有创新才能创造国际竞争力,抢占国际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其次,面对国内“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只有依靠创新,才能在已有发展的基础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且能够推动国家持续健康发展,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创新,顾名思义,即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创造新的,创造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新制度、新文化、新产业等,也就是包括理论、制度、科技和文化的全面创新。其中:
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各类创新活动的思想灵魂和方法来源。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先导。
制度创新,最为突出的是基本经济制度的创新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和保障。就创新发展理念的贯彻来说,需要提供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
科技创新是核心,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其关键,不仅要求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还要求科学新发现迅速孵化为新技术、新产品,从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且能够源源不断地提供新技术、新产品。
文化创新是“软实力”创新,是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基础。就创新发展理念的贯彻来说,需要建立创新文化,为各类创新活动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使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在习近平的执政思路中,“创新”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无论是推进改革还是推进发展,都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国现阶段国家发展的全局就是改革和发展。
就改革来说,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着力点是打破旧体制,需要解放思想来引领。经过30多年,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改革的着力点是建立新体制,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就需要创新的理念。尤其是在经济体制上,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都需要创新的思路和理念。原因是全面深化改革所要建立的新体制不是现成的,需要创造和创新。很显然,由解放思想到创新发展,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是重大的飞跃。
就发展来说,过去发展的着力点是增长,需要的是大干快上的劲头;现在发展的着力点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方式不是有现成的目标,通常讲的集约型增长方式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新的发展方式涉及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等。很显然,所要转向的发展方式也是需要创造的,需要有创新的思路和理念。
就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来说,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解释,所谓国家治理体系,是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指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显然,根据现代化要求,无论是国家治理体系还是治理能力,都需要有创新的思路和理念,在创新中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再就文化发展来说,需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需要文化创新和文化体制的创新。
归结起来,思想理论创新属“脑动力”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也是各类创新活动的思想灵魂和方法来源。制度创新属“原动力”创新,是持续创新的保障,能够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也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科技创新属“主动力”创新,是全面创新的重中之重。文化创新本质上是“软实力”创新,培植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基础,为各类创新活动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这四大创新标识出我国发展的创新思路、创新方向。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创新要把握创新特点,遵循创新规律,既奇思妙想、“无中生有”,努力追求原始创新,又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善于进行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既甘于“十年磨一剑”,开展战略性创新攻关,又对接现实需求,及时开展应急性创新攻关;既尊重个人创造,发挥尖兵作用,又注重集体攻关,发挥协同优势。要坚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人民群众新需求,让创新成果更多更快造福社会、造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