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马克思、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后,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从竞争的角度丰富了创新的内涵。波特先后发表了三本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即《竞争战略》(1980)、《竞争优势》(1985)、《国家竞争优势》(1990),他在这三本著作中分别探讨了产业、企业、国家三个不同层面上的竞争问题。波特聚焦于研究竞争力,尤其关注国家竞争优势。他认为,竞争力是以产业作为度量单位的。“国家的影响力通常是针对特定产业或产业环节,而不是个别企业。”因此他特别重视产业创新对国家竞争力的作用。“国家的竞争力在于其产业创新与升级的能力。“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竞争力形态,没有哪个国家能在所有或大多数产业中独领风骚。因此,各国都能在特定的产业成功,因为本国环境对于这些产业最有前瞻性、活力与挑战性。”波特特别指出了政府在推动创新中的作用。“当竞争的基础转为创造和知识积累时,国家的作用就变得日益重要,创造与保持竞争优势也变成本土化的过程。”
波特将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作为一个发展阶段提出来,他把经济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要素驱动阶段,第二阶段是投资驱动阶段,第三阶段是创新驱动阶段,第四阶段是财富驱动阶段。其中企业具有消化吸收和创新改造外国先进技术的能力是一国产业达到创新驱动阶段的关键,也是创新驱动与投资驱动的根本区别。
在企业层面上,波特认为:“创新一词应该做最广义的解释,它不仅是新技术,而且也是新方法或新态度。它可以只是一个新的产品设计、一个新的流程、一套新的营销战略、新的组织或教育训练。”成功的企业所采用的战略虽然各有差异,但是归纳起来这些能保持竞争优势的企业都与其创新能力密不可分。波特给出了企业在面临国内乃至国际竞争时获得优势的如下原则:
第一,竞争优势来自于最根本的创新、改善和改变。企业能够胜过它的竞争对手,是因为能察觉新的竞争状况,或在传统的竞争方式中添加更新且更好的材料。索尼首次采用晶体管生产收音机;波音开创飞机系列的观念,也是美国第一家发展全球基地的公司;雅马哈将钢琴从传统的手工制造转变为自动化生产。这些公司都是各自行业中的全球盟主,每一个都具有这种创新的洞察力和执行力。波特指出企业创新时最先遇到的困难是如何选择正确的发展位置。为了创新,企业应首先考虑本国的优势,发掘机会,掌握国家环境中的最佳条件以了解创新的可能性并追求创新的实现。
创新不仅可以使企业在国内市场上获得优势,也能应对全球市场需求。在国际竞争中,企业能战胜其竞争对手,通常是因为它的外国竞争对手对新的需求反应太慢或无法有效回应。像日本厂商能够在许多领域中获得竞争优势,是因为他们重视被外国竞争对手视为次级或低利润的小型、简单产品。经由创新生产的新方法或新技术,当竞争对手面临现有资产设备过时,考虑到原先投资的损失而失去先机时,这些新技术或方法就成为领先企业的优势。
第二,维持竞争优势需要不断创新。企业一旦获得优势,维持的方法只能是不断创新。因为对企业而言,无法效仿的竞争优势并不多,一旦获得优势的企业停止改善经营或采取防御型的竞争战略时,更有活力的竞争对手早晚会找出破解这种优势的方法并且以更好的方式替代。然而,“持续创新的本质是与大多数企业的组织规范相冲突的。”已获得优势的企业通常不喜欢改变,传统做法成为作业流程和管理控制的机制之一。当一个组织趋于成熟时,它更偏好于获取稳定和安全感。要改变这种状态需要很大的力量推动,而这种力量往往由组织外部产生。因此,企业必须强迫自己暴露在外界的压力中,以刺激自身回应压力的能力。“创新,通常是由企业、产业、社会结构等圈外人担任媒介才随之而现的”,因为圈外人往往能察觉到组织所忽略的或不同于传统的智慧,既不执着于过去的经验也不担心改变会颠覆产业或社会规范。
第三,创造更持久的竞争优势。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从价值链中的任一环节中产生,然而每一种优势的持久力不一样。如果优势是从最简单的生产成本因素中而来,因为生产流程中的专属技术有限也易被模仿,竞争优势的持续力必然比较弱。反之,如果竞争优势是来自于高级生产要素,如独特技术、品牌形象、日积月累的营销渠道等,这类优势的持久力较久。波特指出,在20世纪末期,韩国的电子厂商尚未发展出竞争优势的持久性,是因为他们的竞争力是建立在低廉的人工成本、日本的技术以及来自日本、美国的零件组合上。相反,美国大型电脑公司的竞争优势来自于大量投资研究发展、经验积累所形成的独特软件开发技术以及绝对忠诚的客户。企业要具有持续的竞争优势,波特给出了几点建议:一是需要有高级人力资源和内化的技术能力,二是企业要比竞争对手抢先行动以扩大并提升在资源上的条件,三是要在初级条件仍有优势的情况下就主动割舍,四是要敢于面对尖锐的组织变革,最后要求企业的领导人能创造一个利于优势发展和扩大的环境并使员工自然而然地期待这种环境。
第四,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有赖于不断的创新,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在改变着企业的竞争模式。波特认为技术变革是竞争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在产业结构变化以及新兴产业创造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迈克尔·波特和维克多·米拉较早地总结了信息技术革命是如何改变企业竞争方式的。首先,信息技术影响了企业价值链。最开始企业主要应用信息技术制作账表和储存记录,即价值链中的采购活动。到后来已经扩张到整个价值链中的所有价值活动,如基本活动中的内部后勤采用自动化仓储,生产经营采用弹性制造,外部后勤采用自动订货流程,辅助活动中的采购采用网络采购零件,人力资源管理采用自动化人事日程。其次,信息技术可以改变决定产业结构的五种作用力,即同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通过这种改变从而增强或减弱这个产业的吸引力。例如,在那些将所购零件予以组装的产业,自动化的物料报价单及行情资料可使采购者更容易评估物料来源与价值从而增加采购者的力量;信息技术提高了那些需要在复杂软件上进行大量投资的产业的进入壁垒;弹性化的电脑辅助设计和制造系统能够以更快、更容易、更低廉的方式提高产品的功能,对许多产业发生替代性的威胁。最后,信息技术开拓了产品与业务范围。一方面信息技术使现在的产品中拥有越来越多的信息要素,通过新产品的衍生需求而孕育新的业务,另一方面信息革命让新的业务在技术上变得可行,甚至可以在老行业中创造出新行业。
波特特别重视产业创新对国家竞争力的作用,而产业的创新与升级的能力与产业集群密不可分。波特1998年发表的《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系统地阐述了新竞争经济学中的产业集群理论,并指出产业集群能提高创新的速率与能力进而促进竞争优势的形成。
波特给出了产业集群的定义,他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群在地理上互相靠近、在技术和人才上互相支持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所形成的群体。这种地理上的相对集中加剧了同业之间的竞争,缩短了相互之间沟通的渠道,能够快速地相互学习,不断地进行创新和观念交流,并不断扩大着其专业人才队伍和专业研究力量,形成了产业群内部的一种自加强机制。硅谷和好莱坞就是产业集群中最好的例子。集群包括三个层次的企业或机构:一是垂直角度的零件、设备、服务等特殊原料品的供应商、分包商等;二是水平角度的拥有相似技术、劳动力市场或企业战略的竞争者或合作者;三是提供知识与技能、制度供给的准公共服务部门,如大学、国家实验室、制定标准的机构以及贸易组织等。波特强调,一个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群体中的企业最好全部由国内企业组成,而不是某一环节从国外采购,特别是由本地企业组成上下游配套齐全的产业发展链条,这样所形成的国际竞争优势才是稳定和可靠的。
产业集群能指明创新方向和提高创新能力,通过加快创新的步伐为未来生产力的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因此提升竞争力。产业集群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并使之成为创新中心。挑剔的客户往往是集群中的一部分,因此,相比于孤立的企业,在集群内的企业对于市场需求会有更好的洞察力。集群不仅使创新的机会更为可视化,同时近距离的观察模仿使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的管理方式得到迅速扩散,增强了企业快速反应的能力和灵活性。集群还有利于判定创新需求,降低参与者在获取信息上的成本,更能灵活地将创新机会转化为运营和战略优势,从而导致未来生产率的增长。
波特在1990年的《国家竞争优势》中首次提出国家竞争优势这一概念,是指一个国家使其公司或产业在一定的领域创新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他认为,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竞争力形态,没有哪个国家能在所有或大多数产业中独领风骚。因此,各国都能在特定的产业成功,因为本国环境对于这些产业最有前瞻性、活力与挑战性。为了有效地解析一国能获得竞争优势的原因,波特建立了一个简洁实用、高度概括的“钻石模型”。“钻石模型”有机地融合了“五力分析”和“价值链”框架中的重要思想,最主要的不同是“钻石模型”是从国家层面上对竞争力进行的探讨。
如图2.1所示,“钻石模型”由四个相互关联的主要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构成。四个主要因素分别是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两个辅助因素是机遇和政府。围绕这个框架,波特通过考察不同国家、不同产业的经验,得出了非常独特的、有启发的结论和观点。
图2.1 钻石模型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的资料整理得到。
1.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这些要素可分成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专门要素和一般要素。初级生产要素是被动继承的,它们的产生只需要较少的或不那么复杂的私人投资和社会投资,如自然资源、气候、简单劳动力。高级生产要素是创造出来的生产要素,其创造的途径则是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创造高级生产要素方面进行持续的投资。而竞争优势更为强调的是高级生产要素,如高科技、高等人力资本。波特指出,美国在计算机和计算机软件乃至在医疗电子和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成功,得益于美国在该领域独特的技术人才和科学家。日本在家电、汽车等产业的竞争优势则得益于其大批的工程师。
专门要素比一般要素更重要。一般要素是一些适用范围广泛的要素,如公路系统、受过大学教育的雇员等。专门要素则是指专门领域的专业人才、特殊的基础设施、特定领域的专门知识等,比如化学药物研究所等。专门要素比一般要素更能为国家提供持久的竞争优势,因为一般要素提供的仅是基本类型的竞争优势,它们的供给易得并且更容易被取代、被绕开或失去作用。而专门要素不但需要更专一的、更具风险性的投资才能得到,而且往往还需要有广大的一般要素作为其基础,它在更复杂或更具专有性质的生产中必不可缺。
2.需求条件。国内需求对竞争优势最重要的影响是通过国内买主的结构和买主的性质实现的。不同的国内需求使公司对买方需求产生不同的看法和理解,并作出不同的反应。在国内需求给当地公司及早提供需求信号或给当地公司施加压力,要它们比国外竞争者更快创新提供更先进的产品的产业或产业部门时,国家最可能获得竞争优势。国内市场的分隔的需求结构、挑剔老练的买主和前瞻性的买方需求,对国家竞争优势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国内需求的重要性是外国的需求取代不了的,因为产品的开发、试验和批准的人员基本上都在国内,公司对国内需求的压力比对国外需求的压力感觉更强烈,公司经理们的自尊心、荣誉感也更容易迫使他们满足国内需求。因此来自国内市场的需求信息常在公司的决策中占支配地位。一件产品的根本设计几乎总是反映国内市场的需求。
3.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一个国家的产业要想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国内具有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供应商产业和相关产业。支持性产业可以通过与下游产业合作、促进下游产业创新等途径创造竞争优势。世界第一流的供应商往往帮助公司看到利用新技术的新方法、新机会,让公司最快地得到新信息、新见解以及供应商的新创产品。有竞争力的供应商还充当把信息和创新从一个公司传递到另一个公司的渠道,从而使整个行业的创新速度加快。日本的机床生产商是世界第一流的,它们的成功靠的是日本国内第一流的数控系统、马达和其他部件供应商;瑞典的轴承、切割工具等钢制品在世界领先,靠的则是本国特殊钢的优势。
相关产业是指因共用某些技术、共享同样的营销渠道或服务而联系在一起的产业或具有互补性的产业。一个国家如果有许多相互联系的有竞争力的产业,该国便很容易产生新的有竞争力的产业。因此有竞争力的几种相关产业往往同时在一国产生。比如美国的电子检测设备和病人监测器,丹麦的奶制品、酿制品和工业酶,韩国的录像机和录像带等。
4.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包含着企业建立、组织和管理的环境的性质。不同国家的企业在目标、战略和组织方式上都大不相同。国家竞争优势来自于对它们的选择和搭配。由于各个国家环境不同,企业需要采用的战略、结构也就不同。一种适合国家环境、产业环境的战略及管理方式能提高国家竞争优势。例如,意大利的产业在舞厅照明、家具、鞋、羊毛织品和打包机这些方面具有竞争优势。虽然这些行业的规模经济不十分明显,但可以通过松散的附属公司之间的合作来克服,因此意大利成功的公司组织形式是以中、小企业为主,采取的战略是集中突破战略,避开标准化产品,集中力量生产有独特风格或按顾客要求定做的小批量产品。这种组织形式和战略使意大利企业在开发新产品、适应市场变化等方面特别具有灵活性。
激烈的同业竞争能够给企业提供足够的压力来增加其对高级生产要素和研发活动的投资,从而有利于推进企业的创新活动,获得竞争优势。激烈的同业竞争可以促进竞争升级。国内的竞争是在各公司都处于同等条件下进行的,比如相同的要素成本、消费者的偏好、当地供应商的条件、进口成本等。因此,同在一国的公司竞争就不能只靠大家都能得到的优势,而必须寻找更高级、更能持久的竞争优势源泉,如专有技术、规模经济、国际销售网络等,这使产业的竞争优势向高层次发展。同业竞争还可以迫使企业走向海外。在存在规模经济的情况下,激烈的国内竞争往往迫使国内公司向海外发展来获取更高的效率和更高的利润。
“钻石模型”的两个辅助因素是机遇和政府。机遇包括重要的新发明、重大技术变化、投入成本的剧变、外汇汇率的重要变化、突然出现的世界或地区需求、战争等。机遇的重要性在于它可能打断事物的发展进程,使原来处于领先地位的公司的竞争优势无效,落后国家的公司如果能顺应局势的变化,利用新机会便可获得竞争优势。在国际上成功的产业大多从机遇中得到过好处,如微电子时代的到来使美国和德国失去了在众多的以机电为基础的产业中的支配地位,为日本公司的崛起提供了机会;西方国家对来自香港和日本的服装进口施加限制,使新加坡的服装业发展起来。政府对竞争优势的作用主要在于对这四个决定要素的影响。波特特别指出了政府在推动创新中的作用,“当竞争的基础转为创造和知识积累时,国家的作用就变得日益重要,创造与保持竞争优势也变成本土化的过程。”
“钻石模型”的四种基本因素是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它们的变化直接导致着国家竞争地位的改变;两个辅助变量作用于这四种因素从而对国家的竞争优势产生重要影响。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是这几种因素相互影响、自我强化的有机整体,最后共同影响了一国竞争力的实力、结构与持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