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号召起无数兵民,要成立一个中华民国。什么叫“民国”呢?“民国”是相对“帝国”而言的。从前的中国是皇帝主政,全中国都是皇帝一人说了算,国事就跟自己的家事一样,而且实行世袭制,一代传一代。从古代的夏禹到满人的清朝,期间虽说也是几经革命,屡次改朝换代,但始终没有改变这种皇帝一人说了算的制度。我生在清朝,还记得十年以前,无论中外,统称我国为大清帝国。革命以后,因为国体变了,于是将“帝”字废掉,换成了“民”字。“帝”是一个人的尊号,而“民”则是百姓的统称。
一个人主政,没有人敢说不,要是这个皇帝贤明公正,所有政令都深得民心,自然会国泰民安,但这样的皇帝又能找出几个呢?开国的皇帝里面或许还有几个贤明公正的,但是当江山传到子孙手里,不出几代,君主多半不是昏庸就是暴虐,百姓苦不堪言。痛苦日积月累后,平民百姓也会铤而走险,聚到一起造反。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会出现朝代更迭、兴亡交替的原因。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帝王家也不例外,这是自古以来不变的真理。近百年来,中外潜心研究政治的人士都说皇帝制度弊端太多,只有推翻帝制,改为民主制,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把皇帝专制改为民主制,总统是民选的,政府是民组的,总统和民组的政府都要受人民监督,这样那些昏庸无能的人自然不会被民众选中。同时,国家的立法权归人民,总统与政府只有一部分行政权,不能超出法律界限自作主张,不然便是背叛人民,人民有权利弹劾他们,让他们下台。这便是民主制,也叫共和制,是再好不过的国体了。只是这样好的政策只能纸上谈兵,不能实现,真是可惜啊!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每当回忆起辛亥年间的事情,我都记得一声霹雳——武昌起义爆发,全国人士奔走呼应,如痴如狂。当时我正住在上海,每天和社会各界人士接触,无论是乡绅、知识分子,还是工商界,听到这样的消息都是喜上眉梢。起义军获胜的消息传来,人人拍手叫好,起义军受挫的消息传来,大家都皱着眉头,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
当时的人们面对建立新的体制,可谓是一腔热血,为了能够早日推翻当时的政府,乡绅们筹集钱物,学生们搞募捐,做生意和做工的人恨不得停了手中的活计,参军到前线去,非把大清打垮不可。就连那些娇滴滴的姑娘们,也想化身花木兰、梁红玉,纷纷组织起练习团、竞进社、后援会、北伐队,称呼彼此为女同胞,好不热闹。还有一群名伶和时髦歌妓,也都借着这件事大出风头,用自己的美色和才艺搞募捐。
要是单看当时那些宣言,或者听那些爱国演说,肯定会觉得大家的爱国心都要达到沸点了,要是能坚持下去,不要说当时已经呈凋零之态的大清,就是东洋和西洋的列强们也会被吓破胆,让着我们哩!但可惜,中国人做事只有五分钟热度,所以外国人没什么好怕的,再说当时主持募捐的那些人,不过是借着这件事捞好处罢了,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不过,老天有成人之美,在这个关键时刻,安排了孙中山、黎元洪和袁世凯三人出来主事,把清朝两百六七十年的江山一下子夺了过来,四千六百多年的皇帝制度也一股脑儿地扫清了。我国四万万同胞,趁着民国兴起,总算是能过上安享太平的好日子了。那时候我也是这样妄想的。
谁知这样的美好愿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到了民国二年,各种集会、社团各自为政,相互排挤,都已经把“共和”两个字抛在了脑后。当时我还天真地以为,大家虽然表面上不和,各有各的意见,但实际上都是为了大局。大家各抒己见,再选出最好的政策真心去做,形势自然会越来越好。但是争来争去,议员们只学会了骂人的手段,天天吵闹,也没有个结果,还把笔、墨、纸、砚作为武器飞来飞去,哪里像是政客在商量国事,简直就是小孩打架,一时之间成为笑谈。
袁世凯看到议会这样胡闹,只当他们粗鄙,索性置之不理,依旧我行我素。后来袁世凯直接赶走了议员,取消了国会。袁世凯心高气傲,把人民苦心得来的中华民国据为己有。人们都开始对袁世凯俯首称臣,以前口口声声说要共和的人,现在都改口要恢复帝制,真是可笑至极!他们不这样的话怎么能当上官呢?接着洪宪年号就被抬出来了,中华民国几乎又变成了袁氏帝国。
袁世凯的所作所为,让那些一直盼望着实现“共和”的人们寒了心,于是酝酿了很久的西南军终于出来造反了。一时间,大江南北都飘着五色旗,向袁世凯宣战,甚至袁世凯的心腹都出来反抗他,新华宫里除了他的娇妾和儿子,再没人奉承他了。看官们,您想这袁世凯能成事吗?皇帝做不成,总统也没人承认了。他终于气得两眼翻白,一命呜呼。真是咎由自取!
走了袁世凯,又来了副总统黎元洪,黎元洪表面上打着共和的旗号,实际上只是敷衍度日,能在总统的位置上混一天是一天。再加上黎元洪本来就优柔寡断,那些开国元勋根本不服从他的命令,竟闹出了复辟的荒唐事。这时,段祺瑞又起来兴兵讨伐,事情闹得一团糟。最终,宣统帝让位,黎元洪也辞去大总统职务。
这以后由冯国璋暂任总统,段祺瑞也官居要职。西南各军队都不甘心,连连挑衅段祺瑞,双方于是决裂了。段祺瑞是主战派,冯国璋则主和,自家庭院里闹矛盾,和也不是,战也不是。战争虽然解决不了问题,但是却不可避免,于是中国中部地区成了南北战争的主战场,今天归北方,明天归南方。打了几年后,冯国璋和段祺瑞都耐不住各界的压力,双双落马。
之后民国由徐世昌主持。徐世昌是个大才子,曾担任过军机大臣,还算有点脑子,因此一直很受袁世凯器重,但他却没有居高自傲,始终与袁世凯保持着距离,进退有度。只是,他始终只是个拿笔杆子的,势力也远不及段祺瑞和冯国璋。冯国璋死后,北洋派推举段祺瑞为领袖,一个“书生总统”哪里敌得过四方豪强?段党要什么,徐总统就依他什么。勉强挨过几年,南北矛盾还是没有消停,两方代表非但没有议和,反而各自结盟,各地都在上演党派纷争。
好端端的一个中国变得四分五裂了,还谈什么共和,谈什么民主!反倒让无知的百姓觉得前清的统治都没这么闹腾,从而暗生后悔之意。我虽不敢这么想,但从民国建立至今这十年,白云苍狗,变化很大,我只感到惭愧,不能妙笔生花写尽这些年的事情,晚上坐下的时候看着还有些笔墨,便潦草地写下了这些,一页页下来竟也写了这么多。我唠唠叨叨,总算把民国十年都讲了个大概,算个好楔子。看官先不要笑,之后的事情我会细细说来。
清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也就是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昌总督衙门里,总督大人慌慌张张地从外面冲进来,说:“民军打过来了!”接着就一溜烟地跑了。这边清军总督叫嚷着逃命,那边民军都督指挥着厮杀。
统领民军的大都督名叫黎元洪,湖北黄陂人,曾担任二十一混成协统领。黎元洪第一次出兵把汉阳攻破了之后声势大振,于是大呼“民主”。这喊声吓得清廷的皇室高官魂飞魄散,急忙派出陆军大臣荫昌统领陆军从北京出发,同时又命令海军加派舰队开赴湖北战地。几天后,清室又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所有军队都归袁世凯调遣。
袁世凯是清朝摄政王载沣的死对头,宣统帝继位后,载沣摄政,别的事不管,先把慈禧太后宠信的袁世凯给罢黜了。这载沣与袁世凯积怨已久,作为皇帝的兄长,从出生起就没有出头的机会,因为袁世凯一直压在他的头上,这让他十分不痛快,所以一旦有权在手,自然要先将自己的眼中钉拔掉。袁世凯被罢黜后,深知自己不再是载沣的对手,便先退居到河南项城,日日钓鱼游玩,休养生息,安分得很。
直到武昌起义,清廷无计可施,这时又想起了还算有点本事的袁世凯,于是又恭敬地请袁世凯出山。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清廷既派出了荫昌,命他督师,此时又请出了袁世凯,两虎相争,必有一伤。说不定外面的祸乱还未平息,内部的战争就已经挑起了。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清廷此时已经自乱了阵脚,命令自相矛盾,距离灭亡已经不远了。
清廷重新起用袁世凯的诏令传到了项城,袁世凯却不买账,谎称脚痛不能指挥作战。载沣拗不过袁世凯,只好先派荫昌赶紧南下平乱。袁世凯不来,荫昌倒是可以专心指挥军队了,没过多久他就把部队带到了汉口。
黎元洪闻讯赶紧发兵抵御,双方交战好几次,互有损失。清朝海军上将萨镇冰带兵攻击民军,占据高地的民兵开炮还击,萨镇冰的海军在低地发起攻击十分困难。只听民兵一声炮响,萨氏的江元轮船就被打出了好几个大窟窿,舰队都吓得纷纷逃开。海军被民兵击得七零八落,仓皇逃走。胜负已定,民兵声势大振,趁机占领了黄州、淝阳、宣阳等地方。
到了八月三十号,湖南和陕西也相继独立,清朝巡抚余诚格辞职,钱能训自杀未遂被民兵驱逐出境。又过了五天,山西宣布独立。一时之间,大江南北全是独立的呼声,“民军万岁”的声音到处响起,警报也像雪片一样飞到了清廷,可怜摄政王载沣哭成了个泪人,却没有半点办法。
内阁总理庆亲王奕劻和内阁大臣们原本就极力主张请袁世凯出山,这下更加坚定了,载沣没有办法,只好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统领海陆各军。又命冯国璋指挥第一军、段祺瑞指挥第二军,当然这两军也归袁世凯调遣。没想到,袁世凯接到诏命后却回复说:“脚痛尚未痊愈,不能担此大任。”袁世凯的欲擒故纵可急坏了清廷上下,庆亲王和徐世昌赶忙给袁世凯写了诚挚的专函,命令阮忠枢急忙送到信阳,并且让荫昌亲自送到袁世凯府上。
袁世凯看完信,狡黠地笑了笑:“临时抱佛脚,怕是也来不及了。”荫昌又一番好说歹说,袁世凯才应允了下来。荫昌赶忙给清廷复命,清廷便立刻颁布了命令,正式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全权督办湖北围剿。
前线作战的清军听说袁世凯要亲自来指挥作战了,顿时来了士气,摩拳擦掌,要大胜一场长些威风,别让袁世凯看轻了。原来早在光绪年间,袁世凯就曾担任过三军总督,段祺瑞、冯国璋等人都是袁世凯手下的将领。那时的袁世凯可真是炙手可热,得意一时啊!
几天后,由冯国璋作前锋,段祺瑞掩护,清军带兵跟民军大战了一场。冯国璋率领第一军南下,所向披靡,在湖北滠口与前来拦截的民军拼了个你死我活。萨镇冰则率领舰队,架起大炮连连向民军射击,很快将民军击退了。冯国璋乘胜追击,最后攻陷了汉口。
到了汉口,冯军大肆烧杀抢掠,见到有姿色的妇女就去欺辱,几十里地都成了瓦砾灰尘。这样的暴行一直持续到接到袁世凯的禁令才有所收敛,他们赶忙收拾好残局,等着袁世凯过来。
不到一天袁世凯就到了,冯国璋带着军队到车站恭迎,只看到颇有气势的袁世凯慢慢走下车,见到冯国璋嘴角微微一抿。等军队向袁世凯行过军礼后,冯国璋便把袁世凯请到大轿里,然后挨着他坐下。
按理说一路舟车劳顿,又有脚伤在身,理应先休息,但袁世凯却直奔军营抚慰伤兵,士兵们大都感动得泪流满面。等到袁世凯回到住所,各国领事陆续前来拜会,谈到汉口被抢烧的情形大都嗤之以鼻。袁世凯等到他们离开后,便找来冯国璋教育了一番,大致是说,这次发动和参与武昌起义的人可不是一般的土匪,据说他们军纪严明,可不能小觑。你把汉口弄成这样,百姓怨恨我们,领事们也有意见,赢了战争却输了人心。
冯国璋听得脸都红了,赶忙解释说:“现如今革命闹得厉害,汉口的百姓都欢迎民军,不欢迎我们,不给他们点颜色看看,肯定会闹得更凶,还以为我军无能呢。”袁世凯哈哈大笑,说:“杀几个百姓没什么关系,不过,现在的问题不是杀鸡儆猴可以解决的,满人都糊涂得很,我们大可不必为他们卖命,跟百姓结怨对我们不利,照我看不如暂时停战,和民军议和,清廷那边敷衍了事就行了。”冯国璋听了很是佩服,心想果然姜还是老的辣啊!袁世凯又接着说:“我本来在家里养伤,无心再出山,但清廷非要任命我,倒便宜了那荫昌了,这可不是件美差事呀。”
正说着,门外信使递来信件,内容大致是庆亲王、那桐、徐世昌都请辞了,袁世凯被授为内阁协理大臣,即日来京组织内阁。袁世凯拿给冯国璋看,说:“平安无事的时候就只知道攀龙附凤,不把别人看在眼里,眼下时局紧迫,却把这千斤重的担子压在我身上,难道我们就该吃苦吗?”冯国璋也长叹了几声,看袁世凯不想再说话,便起身告辞离开了。
袁世凯踌躇了一会儿,开始准备上京的事情。同时,袁世凯接连听到了上海、江苏、浙江独立的消息。又是三省独立,袁世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立刻命令随从刘承恩写信给黎元洪,内容的主旨是议和。那刘承恩与黎元洪是同乡,立即写了信叫人送去,可等了两天并无回音。又写了一封,仍然没有回音。
清廷这时已经诏告天下实行君主立宪制,并下了罪己诏,催促袁世凯赶紧入京组建内阁,不要再推辞。湖广总督一职由魏光焘接任,现在暂时由王士珍帮忙先处理。袁世凯接到诏书后先赶到信阳,亲自修改写给黎元洪的书信:
叠寄两函,未邀示复,不识可达典签否?顷奉项城宫保谕开:刻下朝廷有旨,一下罪己之诏,二实行立宪,三赦开党禁,四皇族不闻国政等因,似此则国政尚有可挽回振兴之期也。遵即转达台端,务宜设法和平了结,早息一日兵争,地方百姓,早安静一日。否则势必兵连祸结,不但荼毒生灵,糜费巨款,迨至日久息事,则我国已成不可收拾之国矣。况兴兵者汉人,受蹂躏者亦汉人,反正均我汉人吃苦也。弟早见政治日非,遂有终老林下之想,今因项城出山,以劝抚为然,政府亦有悔心之意,即此情理,亦未尝非阁下暨诸英雄,能出此种善导之功也。
依弟愚见,不如趁此机会,暂且和平了结,且看政府行为如何?可则竭力整顿,否则再行设策以谋之,未为不可。果以弟见为是,或另有要求之处,弟即行转达项城宫保,再上达办理。至诸公皆大才榱槃,不独不咎既往,尚可定必重用,相助办理朝政也。且项城之为人诚信,阁下亦必素所深知,此次更不致失信于诸公也。此三语想由项城自己添入。并闻朝廷有旨,谅日内即行送到麾下,弟有关桑梓,又素承不弃,用敢不揣冒昧,进言请教,务乞示复,诸希爱照!
这封信寄出后,黎元洪仍然不为所动,紧接着广西、安徽、广州、福建相继独立。武昌起义以来前后不过一个月的时间,民军就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可笑的是,当时清廷任命的地方官,除去山西巡抚、江西巡抚和浙闽总督外,其余的不是溜了,就是做了俘虏。有几个识时务的干脆投靠了民军,做起了民军的都督。甚至庆亲王的亲家孙宝琦,也被迫挂起了独立旗。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当了国民保安会长。直隶滦州军统张绍曾也威胁清廷赶快改政体。北京一时四面楚歌。
这个时候袁世凯终于着急起来,又派刘承恩、蔡廷干作代表赶到武昌,与黎元洪当面议和,自己则准备入京的事情。过了两天,刘承恩、蔡廷干从武昌回来,袁世凯连忙询问,只见两人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并呈上黎元洪的复函。函上写道:
慰帅执事:袁字慰庭,故称慰帅。迩者蔡、刘两君来,备述德意,具见执事俯念汉族同胞,不忍自相残害,令我钦佩。荷开示四条,果能如约照办,则是满清幸福。特汉族之受专制,已二百六十余年,自戊戌政变以还,曰改革专制,曰豫备立宪,曰缩短国会期限,何一非国民之铁血威逼出来?徐锡麟也,安庆兵变也,孚琦炸弹也,广州督署被轰也,满清之胆,早经破裂。以上所叙各事,俱见《清史演义》。然逐次之伪谕,纯系牢笼汉人之诈术,并无改革政体之决心。故内而各部长官,外而各省督抚,满汉比较,满人之掌握政权者几何人?兵权财权,为立国之命脉,非毫无智识之奴才,即乳臭未干之亲贵;四万万汉人之财产生命,皆将断送于少数满贼之手,是而可忍,孰不可忍?
即如执事,岂非我汉族中之最有声望、最有能力之人乎?一削兵权于北洋,再夺政柄于枢府,若非稍有忌惮汉族之心,己酉革职之后,险有性命之虑。他人或有不知,执事岂竟忘之?何曾忘记。自鄂军倡义,四方响应,举朝震恐,无法支持,始出其咸同故技,以汉人杀汉人之政策,执事果为此而出,可谓忍矣。嗣又奉读条件,谆谆以立宪为言,时至二十世纪,无论君主国、民主国、君民共主国,莫不有宪法,特其性质稍有差异,然均谓之立宪。将来各省派员会议,视其程度如何,当采何种政体,其结果自不外立宪二字。特揆诸舆论,满清恐难参与其间耳。即论清政府叠次上谕所云,试问鄂军起义之力,为彰德高卧之力乎?鄂军倘允休兵,满廷反汗,执事究有何力以为后盾?今鄂军起义只匝月,而响应宣告独立者,已十余省,沪上归并之兵轮及鱼雷艇,共有八艘,其所以光复之速而广者,实非人力之所能为也。
我军进攻,窃料满清实无抵抗之能力,其稍能抵拒者,惟有执事,然则执事一身,系汉族及中国之存亡,不綦重哉!设执事真能知有汉族,真能系念汉人,则何不趁此机会,揽握兵权,反手王齐,匪异人任。即不然,亦当起中州健儿,直捣幽燕。渠何尝不作此想,特不欲显行耳。
苟执事真热心满清功名也,亦当日夜祷祝我军速指黄河以北,则我军声势日大一日,执事爵位日高一日,倘鄂军屈服于满清,恐不数日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矣。早已见到,不烦指教。执事犯功高震主之嫌,虽再伏隐彰德而不可得也。隆裕有生一日,戊戌之事,一日不能忘也,执事之于满清,其感情之为如何?执事当自知之,不必局外人为之代谋。同志人等,皆能自树汉族勋业,不愿再受满族羁绊,亦勿劳锦注。
顷由某处得无线电,知北京正危,有爱新氏去国逃走之说,果如是,则法人资格丧失,虽欲赠友邦而无其权矣,执事又何疑焉?窃为执事计,闻清廷有召还之说,分二策以研究之:一清廷之召执事回京也,恐系疑执事心怀不臣,藉此以释兵权,则宜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例以拒之;二清廷果危急而召执事也,庚子之役,各国联军入京,召合肥入定大局,合肥留沪不前,沈几观变,前事可师。所惜者,合肥奴性太深,仅得以文忠结局,了此一生历史,李氏子岂能终无余憾乎?元洪一介武夫,罔识大义,惟此心除保民外,无第二思想,况执事历世太深,观望过甚,不能自决,须知当仁不让,见义勇为,无待游移。
《孟子》云:“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全国同胞,仰望执事者久矣,请勿再以假面具示人,有失本来面目,则元洪等所忠告于执事者也。余详蔡、刘二君口述,书不尽言,惟希垂鉴!
袁世凯一口气读完后,只点了几次头,几乎不动声色。他见蔡、刘二人还在旁边,便说:“他不愿意讲和也就罢了,咱们先去北京城。”正在这时,第一军统段祺瑞求见,行过礼后,段祺瑞说自己是特意前来送行的,袁世凯回答他说:“唉,现在革命闹得这么凶,看来是不好收拾了,人人都盼着革命,倒向民军。那冯国璋在汉口的事已经让领事们有意见了,什么事情都不好做了!”段祺瑞听罢,问道:“北京城的资政院已经奏请惩罚他,听说交给您查办了,不知道您是如何回复的?”袁世凯冷哼一声说:“一班老朽知道什么!国璋的事情的确棘手,但我已向他说过了。”袁世凯对冯国璋的维护显而易见。
段祺瑞又说:“您看那吴禄贞可真是好笑,身为革命党的健将,朝廷却不知为何让他做了山西巡抚。这小子立马统领山西革命军去了石家庄,把北京运输的军火子弹劫下了大半。抢完之后,这小子竟然说这是仰仗朝廷恩德,消除战乱,维护世界和平,还杀了不少清军将领,最后这小子遇刺身亡,连首级都没个着落。”袁世凯不等他说完便笑着说:“这种人死一个少一个,死不足惜。”段祺瑞听出他话中有话,便不做声了。袁世凯又接着说:“芝泉(段祺瑞的字)啊,你是我的故交,这次我被逼出山,还要请老朋友你帮忙啊!”段祺瑞连连答应,袁世凯拉住段祺瑞的手,直到上车两人才依依惜别。
这个吴禄贞,字绶卿,湖北云梦县人,在湖北武备学校读过书,后来公费去东洋留学。1900年国难的时候,他偷偷从日本回来,为在汉口反抗的革命党人唐才常助威。后来唐才常失败被杀,吴禄贞又逃回日本。后来他投靠到东三省,凭借着自己的才气得到了部分兵权,后来还担任了边务大臣,经常与日方交涉,不久又升任第六镇统制一职。
吴禄贞一心革命,想趁机带兵与湖北军队一起革命,但此时清廷已经对他起了疑心,随即派荫昌南下,并命荫昌留意吴禄贞,如果发现不对就立即杀了他。吴禄贞料到事情做不成,便称病没跟荫昌一起南下。刚好这时滦州发生叛乱,清廷下旨让吴禄贞去平乱。吴禄贞到了滦州后,竭力鼓动军队逼清帝退位,还说革命利益可以满、汉同享。队伍里的满人听他这么说,纷纷被他感化了。但是令吴禄贞没想到的是,清廷对他的举动早已有所耳闻,并很快把他调到了山西。
吴禄贞没有办法,只好把军队带往山西,并谋划着与山西民军会合,还截下了清军的军火子弹为自己所用。在赶往山西的途中,突然有士兵向吴禄贞道贺,吴禄贞看到他肩章上“第十二协”的字样,便没有在意。谁想那士兵突然从靴子里抽出匕首,刺向吴禄贞,吴禄贞大声呼救,却招来了更多的刺客,没多久便被刺死了,连头颅都不知道滚到哪里去了。一位革命英雄就这样被送进了鬼门关!得知吴禄贞被刺杀的消息,他的几个随从也陆续自杀,跟着吴禄贞一起去了。
这第十二协军队到底是什么队伍?原来这是吴禄贞自己的部下,协统叫作周符麟,只是这人早和吴禄贞有嫌隙,吴禄贞曾多次上书罢黜周符麟,却每次都被驳回,没想到最后周符麟竟然会派人刺杀吴禄贞!
有人说是清军给了周符麟好处,命令他刺杀吴禄贞。也有人说袁世凯早就对吴禄贞起了疑心,怕他先到北京,于是秘密让周符麟除了他。按照《民国春秋》上的说法,是袁世凯派人刺杀了吴禄贞。
吴军统死后,袁世凯随即北上,北京城的大臣都拍手欢呼,简直像来了个救世主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