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国第一位高等数学教授

57岁那年,李善兰被推荐到北京同文馆任天文算学总教习。同文馆是当时中国最高的学馆,天文算学总教习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数学系系主任。

有一天,两个年青人张国涛与吴林衡自重庆来,受重庆一所学馆的委托,希望能在北京买一些数学方面的书籍带回去。连续半个月,他们找遍了北京大大小小的书店,眼看盘缠所剩无几,却还没有找到所需要的书。

“难道就这样回重庆吗?如果我们空手而归,老师该有多失望啊。”张国涛心有不甘地说。

吴林衡说:“可是找了这么久,还没找到那些书。我们盘缠不多了,不回去又能怎样?”

两人心事重重地睡下了。翻来覆去,都睡不着。

突然,张国涛叫起来:“我想到办法了。”

“你快点说,有什么办法?”

“我听说数学大师李善兰就住在北京同文馆,我们去找他帮忙吧,听说他不仅藏书很多,还乐于教学生。我们正好可以拿不懂的问题去请教他。”

“是个好主意。可是,我们和李大师从未谋面,他会帮助我们吗?”

“我们去试试吧,听说李大师人品高洁,也许他会帮助我们。”

一大早,两个年青人就找到了同文馆。没想到,李善兰非常热情地招待他们。听说了他要找的书目后,马上进入书房,找到了那几本书并送给他们。

两位年青人鼓起勇气,向李善兰请教数学题。李善兰不厌其烦,耐心地为他们讲解,并鼓励他们要“反复钻研,持之以恒”。不知不觉,从中午讲到黄昏。李善兰留两位年青人吃过晚饭后,又拿出几本数学译著,说:“你们年青人喜爱数学,有钻研精神,我看到了国家的希望所在,几本西方数学书籍,我已经译成中文了,你们带回去看吧。你们留下地址,以后有数学书翻译出来,我给你们寄过去。”

李善兰一直将他们送到了火车站。临上车前,他塞给两位年青人一叠钞票。年青人连连推辞,李善兰说:“钱不多,是我的一点心意。你们回重庆,这路上还得花销,收下吧,这是我对后辈的一种鼓励。”

李善兰热爱自己的教学事业,一直到病逝,都没有离开过同文馆的教学岗位。晚年时,虽然体力不济,需人搀扶,却仍然顽强地站在讲台上,风雨无阻为学生传授知识。

1882年的秋天,患上了风湿病的李善兰,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他在学生的搀扶下走上讲台,当在黑板上画出一幅图形时,他一只手撑在黑板上,一只手艰难作画,未画完,便跌倒在讲台上。学生纷纷涌上讲台,将敬爱的老师扶起来。李善兰示意学生回到座位,拿起尺子,又重新画图。

一节课上完,学生围过来,说:“老师,您歇歇吧,下节课让我们自学。”

李善兰喘着气,说:“我怎么能因为自己的原因而耽误你们宝贵的时间呢,你们别担心,我还撑得住。”李善兰接过学生递过来的水,喝了一口,深吸一口气,振作精神,重新站上讲台。当老师举起尺子时,熊方伯主动走上讲台,接过老师手中的尺子,将图形画在了黑板上。

第二天上课时,李善兰手里拿着一卷画纸,步履艰难地走了进来。一进教室,就将画纸挂在黑板旁。原来,他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事先将要讲的图形全部画好。学生们深受感动。

几天后,李善兰的身体更加虚弱,卧床不起。熊方伯和几个同学去看望老师,寒冷刺骨的冬天,老师靠在床上,一边擦汗一边艰难地书写《级数勾股》。学生们劝他说:“老师,您休息吧,别写了。”

李善兰摇摇头:“孩子们,我的时间不多了,我得趁有生之年,将我已经想好的内容写出来,不然,知识被我这老头子带到地底下去,多可惜啊。”

学生们听他这么说,泪如雨下。

李善兰笑着安慰他们:“孩子们,别难过啊。生死是自然规律,老师把想干的事尽量干完,就能无牵无挂地找阎王报到去了。”

1882年12月9日,李善兰因误饮药酒离开了人世。他一生无儿无女,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科学财富。他为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奉献终生,为造就中国近代第一代科学人才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称为“中国第一位高等数学教授”。 JQi5ssUC6UurMnv3z9jwcfxJomA6wzjA6gRihqUHKpW3BfgBsoTaTqxvGYc8L2F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