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号任务”

吴阶平一生中参与的特殊任务不计其数,其中最特殊的一项,便是毛泽东遗体的保护工作。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去世。毛泽东生前号召火葬,所以中央政治局决定的遗体保护时间为15天,让各界人士参观、吊唁、瞻仰。医务人员只对遗体做了一般性处理,注射了一些甘油、酒精和福尔马林等。

9月10日,华国锋提出永久保存遗体,并建立毛主席纪念堂,以供人民永久性瞻仰,这一提议得到了中央政治局的一致赞同。

9月11日,吴阶平接到了主持保护毛泽东遗体的工作的重任。这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是个大难题。保护遗体并不难,当时苏联、越南已经有了成熟的科学方法。如果要永远保存遗体,死后两小时就要进行尸体解剖,取走内脏,用冲洗液把全身血液,包括最细微的毛细血管冲洗干净,注入防腐剂、凝固剂等。但是,当时毛泽东的遗体已经做了一般性处理,注射了一些防腐剂进去,遗体内血液早已凝固,再做彻底处理已经没有可能。

9月12日,国家派专家到越南了解和学习胡志明遗体保护的方法和经验,同时,全国各地的临床、病理、化学、物理、光学和机械学等70多位专家都被集中到北京,通宵达旦商讨保护方案和技术方法。

9月18日,追悼会结束后,中央将毛泽东遗体转移到一个代号叫“769”的地方。从这一天起,到1977年8月,吴阶平带领着专家们在地下室工作了近一年时间,执行这项代号为“一号任务”的特殊使命。

遗体的保护工作应该怎样去做?这件事的责任实在太大,经过多次讨论之后,一致同意采取气态和液态相结合的原则。头部和两只手需要暴露在外,置于气态中,隐蔽的部分,即身体部分,置于液态中。

配合这套原则,毛主席纪念堂建立了一套安全可靠的升降系统。当纪念堂开放时,毛泽东的遗体处在水晶棺中可瞻仰的位置,但不能给水分,因为水晶棺里温度很低,一给水分就会结雾,只能采取干湿结合的办法,在遗体的衣服里都包着水,也就是不裸露在外的地方实际上是处于液态保护环境,只有面部是处于气态环境。白天瞻仰,晚上就降到地下一个特殊密闭的容器里,在这里给遗体更多的水分。每年12月26日后,都要停止瞻仰一段时间,把遗体完全泡在液体里补给充足的水分。

除了遗体的保护,还有很多细节的问题需要考虑。遗体被瞻仰时,面部颜色、容貌、神态要合乎要求,还要能接受光的照射和温度、湿度的影响。比如进行遗体保护时,血都冲干净了,脸没有颜色,需要靠灯光来调整。

苏联进行永久性保存列宁、斯大林的遗体,都是看的人高,遗体低,而我国当时给出的要求是看的人低,遗体高。现在我们在毛主席纪念堂,看到的水晶棺的水平很高,上面有六面玻璃镜,底下的灯光照到镜子上,两边都反射到脸上,当中会有一条黑影,于是吴阶平又让灯光师在纪念堂上面增加一道光,一直照到当中,就是为了消除那条黑影。

作为一个临床医生,这方面的知识当然不多,但这些实际问题,当时都需要吴阶平一一去解决。

1977年8月,“一号任务”顺利结束,9月9日,毛主席纪念堂举行落成典礼并对外开放,毛泽东身着灰色中山装,覆盖中国共产党党旗,安卧在晶莹剔透的水晶棺里,直到今日,面貌仍栩栩如生。 R69C0CvP1kvv/zLUNdskdnx57K3g6R6ZJgVsu7gi3TXsJ5jddo89wNW5UkWYvtD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