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新媒体的演进

要研究新媒体先要了解它的起源、演变和发展,这个演变进程可以从计算机和互联网两个方面说起。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也可称埃尼阿克)(见下图)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它能够重新编程,解决各种计算问题。那时的计算机是一个庞然大物,要用一间很大的房子才放得下。此后,计算机技术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迅速向前推进,一个是以IBM为代表的设备制造商,一个是以微软为代表的软件开发商。计算机技术真正能服务大众、影响社会是有了互联网之后,互联网与计算机联姻造就了一个新媒体时代。

图1-3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

互联网(Internet)是由一些使用公用语言互相通信的计算机连接而成的全球网络,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信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互联网不仅是一种公用信息的载体,而且是迄今为止传输速度最快、传播范围最广的媒体。2015年国际电信联盟发布的年度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已经有32亿互联网用户;截至2015年12月底,中国互联网用户数为6.88亿。

互联网始于1969年,是美军在ARPA(阿帕网,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制定的协定下将美国互联网西南部的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在1969年12月开始联机。尔后,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也加入进来。1983年,美国国防部将阿帕网分为军网和民网,之后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加入,渐渐扩大为今天的互联网。

时值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的冷战时期,互联网最初的设计是为了能提供一个通信网络,即使一些重要地点被核武器摧毁其他部分也能正常工作。如果大部分的直接通道不通,路由器就会指引通信信息经由中间路由器在网络中传播。互联网的结构是按照“包交换”的方式连接的分布式网络(见下图)。分布式网络结构使得互联网成为一种去中心化、分权的新兴媒体,这种结构不仅使网络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造就了信息传播的多样化与控制的复杂化。互联网的发展早已超越了当初ARPANET的军事和技术目的,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为人类的交流服务的。互联网就是一个能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参与的互动平台。

图 1-4 互联网的分布式结构

1994年4月20日,在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国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庭的第77个成员。我国科学家钱天白和钱华林为此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和艰苦的努力。自此,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序幕被正式拉开。要了解中国互联网的历史有两本书可以一读:彭兰教授的《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和互联网观察家林军的《沸腾十五年——中国互联网:1995—2009》。

互联网是指按照一定的通信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这个通信协议即TCP/IP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的简写,中译名为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互联协议),它是互联网最基本的协议,也是国际互联网络的基础。它主要有以下基本内容:

①每个不同的网络必须代表它自己,当它接入互联网时不应该被要求进行任何内部调整。②网络传输应该基于最小的努力的基础上。如果数据包不能抵达最终目标,那么这个数据包应从其他来源之处迅速被再次接触。③以“黑盒子”来连接网络,这些“黑盒子”后来被称为网关和路由器。信息流动数据包通过网关时不应该有信息滞留,要使信息不滞留就要使信息数据包简单化,避免复杂匹配,能够复原各种失败信息。④在运行方面不应有全球层面上的控制。

TCP/IP充分体现和准确表述了人类应用互联网技术的基本价值观。人们根据互联网的发展程度和功能开发一般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或三种形态。

(1)Web1.0是一种单纯通过网络浏览网页的模式。它是以数据为核心的网,通过超链接实现知识生产、信息传播和资源共享的创新。其传播模式:网站—受众。主要特征为:①技术创新主导;②点击流量赢利;③综合门户网站。

(2)Web2.0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其技术特点是借助RSS、XML等技术实现网站之间的联通,为用户自由选择信息提供更大的空间和平台。主要应用有博客、维基、社交网络、即时通信、播客、RSS、Tag等。

(3)Web3.0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也可以说它是下一代互联网的代名词。主要包括:①微内容(Widget)的自由整合与有效聚合;②适合多种终端平台,实现信息服务的普适性;③有效和有序的数字新技术——云计算。

我们再来简要回顾一下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新技术周期:大型主机—微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桌面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见下图)在每一个周期,人们都创造了无数个科技与商业的奇迹,也涌现了不少叱咤风云的领袖:哈佛比尔·盖茨的Windows实现了电脑良好的人机对话;华人杨致远开创了第一家互联网超市——雅虎(门户网站);斯坦福大学两位同学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创办了Google,让进超市变为送货上门;另一位哈佛辍学生马克·扎克伯格创办了Facebook,让世界变得更小;史蒂夫·乔布斯把移动互联网与电脑融合成一个神奇的“苹果”;还有马云和马化腾,他们把中国互联网推向世界。他们的传奇告诉人们:新媒体是一个可以实现梦想的地方。

图1-5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移动通信网络为中心的围墙花园阶段,这一阶段最有代表性的是日本DoCoMo推出的I-mode商业模式,中国移动推出的移动梦网也属于这一阶段的成果。第二阶段是应用商店阶段,花园围墙被推倒,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相互结合,这一阶段的成果有20世纪80年代苹果对外发布的针对iPhone的软件开发工具包,以及谷歌为Android手机开发的应用软件下载店。第三阶段则是Web商店阶段,这一阶段将运用云计算技术,将复杂计算和海量存储都放到云端上,移动互联网终端将会变为纯粹的互联网的入口,终端平台掌控者将不会再是该领域的主导,而移动互联网的内容提供商和软件开发商将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 几乎在移动互联网出现的同时,物联网也悄然来到我们的身边。

物联网是指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给互联网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重构人类的信息社会,互联网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而物联网是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传播。由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桌面互联网所构成的新一代互联网将重构一个全新的传播领域——从物质世界到人类社会。从互联网到物联网,网络社会形态实现了从虚拟社会向感知社会的嬗变,并形成新的网络关系和社会关系。下图显示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之间的关系。

图1-6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各国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一些网络大国纷纷围绕互联网制定新的国家发展战略。

2009年1月28日,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与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了一次“圆桌会议”,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建议新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同年6月,欧盟提出《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同年7月,日本制定出新一代信息化战略“i-Japan战略2015”。2009年8月7日,我国提出“感知中国”的概念。这些都是基于物联网的国家信息发展战略。

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不限于互联网行业,它将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可以说“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一种新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媒体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2011年,Google年营收379亿美元,同期,全美报业总营收340亿美元,不及一家互联网公司。截至2014年12月,中国报业急剧下滑,敢问路在何方?与此同时,网络视频用户呈高速增长,互联网首次超过电视成为第一大广告媒体。面对新兴媒体咄咄逼人的挑战,传统主流媒体面临严峻的考验。2014年8月18日上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学者们更关注互联网和新媒体对社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对未来社会重构所产生的巨大作用。不少新媒体研究大家同时也是社会学家、思想家和未来学家,他们的论著引领着新媒体发展与研究。如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的《第三次浪潮》(1980),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的《数字化生存》(1996),克莱·舍基(Clay Shirky)的《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原译为《未来是湿的》)(2009),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的《第三次工业革命》(2012)和《零边际成本社会》(2014),还有凯文·凯利(Kevin Kelly)的《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1994)以及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nberger)的《大数据时代》(2012)。这些大师以更加开阔的视野为我们描绘了互联网构建的未来社会。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互联网也是一样的。互联网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问题:传播碎片化使得思维浅层化,网瘾对青少年的危害,不良信息的泛滥也会让行为失范、社会失衡,甚至会产生各种负能量,更为严重的,不少新型犯罪都是基于互联网的,如网络暴力、网络诈骗、计算机病毒、黑客等,都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不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和巨大影响也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挑战,如虚假信息、知识产权、网络安全等。尤其是进入大数据时代之后,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和国家安全?如何建立健康、安全、稳定的网络秩序?如何营造积极向上的新媒体生态?这是我们必须面对并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随着互联网国际合作的加强,网络安全和网络主权也成为摆在世界各国面前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这也是中国由一个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必须逾越的障碍。面对互联网发展带来的问题与弊端,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裹足不前,而应积极应对,抑恶扬善,让新媒体更好地造福人类,推动社会进步。 HIOGlR8Bo6fIKvUwljUJgnukPFuLIhzNksiYZuvJOHyqb2slh796n3OyTtzZGSE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