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古代的华丽家族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在中国古代,不少人家的大门两侧都会贴有这副对联。这句话实际上道出了中国古代家族在文化修养、政治地位等方面的传承性。由于有着先天的血缘关系,家族成员对前代精神文化遗产的继承是自然而然的,这也造就了不少名垂青史的家族,如赵奢和赵括、司马谈和司马迁,等等。

赵奢和赵括

赵奢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赵奢最初担任征收田赋的小官,他大公无私,一视同仁。当时权高位重的平原君家人拒不交租,赵奢毫不留情,杀了9个当事者。平原君问罪,赵奢则说:“如果您不奉行公事,那么国家就会衰弱,那样您的地位也难以保持了。”平原君见他不同凡响,就推荐他管理全国的赋税,从而使国力不断增强。后来赵奢被任用做将军,其比较有名的战役是解阏与(今山西和顺县)之围。当时秦军围困阏与,赵奢率军出邯郸30里后就安营扎寨,做出无意进兵之状。秦军派间谍来探,赵奢也把他放走,以迷惑秦军。然后他突然下令西进,很快就到了阏与附近,接着抢占了北山制高点。秦军十分被动,结果大败,阏与之围解除。回国后赵奢被封为马服君。作为将领,赵奢爱兵如子,赏罚分明,有很高的威信。他从不固守教条,而是灵活应变,这与其子赵括恰成鲜明的对比。赵括对兵法烂熟于心,又博闻强识,理论水平很高。但是,他仅仅是空谈其父所传授的兵法,却无丝毫的实战经验。赵奢生前即对此有深切的体察,而他死后赵括率大军抗击强秦,结果在长平之战中被全歼。

司马谈和司马迁

西汉的司马谈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对于天文、历史、哲学都颇有研究。他著有《论六家要旨》一文,对先秦到汉初6个主要学术流派作了简要而精辟的分析,为后人所称道。司马谈任太史令,也就是史官,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搜集史料。他曾计划写作一部通史,但尚未实现即逝世了,临终时将此事托付给了其子司马迁。司马迁在史官家庭中长大,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他10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着董仲舒、孔安国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基础十分坚实。20岁时他曾漫游东南,饱览名山大川,搜集了许多趣闻逸事,对一些历史典故有深切的体验。担任太史令后,他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从上古的典籍到西汉司马相如等人的辞赋;从诸子百家的著作到各代的史料,他都认真阅读。这些工作为司马迁撰写《史记》做了充分的准备。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他正式开始编写史书。几年后,汉朝与匈奴兵戎相见,汉将李陵作战时被围,因矢尽粮绝而投降匈奴。司马迁为李陵辩解,认为李陵已经尽力。汉武帝十分震怒,于是对司马迁处以宫刑。遭此奇耻大辱,司马迁痛不欲生,但是他忍辱苟活,最终完成了《史记》的写作。《史记》兼史书与文学作品于一体,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曾被鲁迅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谢安一家:“旧时王谢堂前燕”

唐朝诗人刘禹锡有《乌衣巷》诗,诗中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句,其中“谢”指东晋的谢氏家族。谢氏以谢鲲起家,尔后其子谢尚、从子谢奕、谢万等陆续出任要职,谢氏逐渐兴旺发达。谢氏家族中最著名的是谢安。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他名望很高,但是多次谢绝征召,直到将近40岁时才出仕。后来官至侍中,独揽朝政大权,声誉日隆。东晋太元八年(383年),前秦在统一北方之后,大举南下,进攻东晋。谢安一面命人加强防守,稳固后方;一面命其弟谢石,其侄谢玄、谢琰等率军前往前线抗敌。最初东晋战事不利,后来见前秦军队未能全部集中,于是主动出击,扭转了战局。然后又及时渡过了淝水,进行猛攻。而此时前秦军已经军心涣散,一败涂地。这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战”,此战留下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典故。战后谢安被封为庐陵郡公,谢石被封为南康公,谢玄为康乐公,谢琰为望蔡公。一个家族之中居然有4位公卿,实属罕见,谢氏家族至此达到了全盛。到东晋末年,皇族开始回收皇权,谢安、谢玄等人逐渐受到排挤,谢氏家族开始衰微,但仍然属于名门望族。

诸葛亮兄弟各为其主

三国时候诸葛家族显赫一时,其中诸葛亮三兄弟在复杂的社会形势中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各自大显身手。

诸葛亮,字孔明。他自幼父母双亡,跟随叔父诸葛玄生活于荆州。叔父去世后,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隐居于隆中,静观时局变幻。诸葛亮博学广记,胸怀大志,被人称为“卧龙”。后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见他为贤明之主,于是答应出山辅佐。诸葛亮按照自己三分天下的战略部署,联合东吴,抗击曹魏。后赤壁之战大胜,诸葛亮与刘备趁机西进,占领巴蜀,建立了蜀国,诸葛亮为丞相。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七擒孟获,平定南方。后又多次北伐,为重复汉室而鞠躬尽瘁,最后因积劳成疾而死。诸葛均后来也为蜀国效力,任长水校尉。诸葛瑾为诸葛亮的兄长,字子瑜。他因躲避战乱而到了江东,官至大将军、左都护等要职,是吴国政坛的重要人物。诸葛瑾气度过人,直言敢谏。同僚们对他十分尊重,吴主孙权也对他十分看重。他绝不因私废公,虽与诸葛亮常年不见,但因为各事其主,所以在出使蜀国时只与弟弟在商量公事时相见,可见其品性。

蔡邕和蔡文姬

蔡邕,东汉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文学家、书法家,精通音律,造诣颇高,闻名于当时。东汉桓帝时专权的宦官听说后,就奏请天子令,让他入京。但蔡邕到了偃师后就以得病为借口,不再前行。灵帝时为议郎,校书于东观。他定“六经”文字,亲自写经文,立于太学门外,即是有名的《嘉平石经》。蔡邕是大书法家,其字严整中见灵动,肃穆中显生气,笔力刚健,古朴天然。另外,蔡邕精于天文数理,也是有名的辞赋家、散文家,他共有诗、赋、碑、诔、铭等共100余篇。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蔡邕女。蔡文姬从才华横溢的父亲处受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也是多才多艺。她既解音律,又能诗赋,是历史上有名的女诗人。她所作的琴曲《胡笳十八拍》,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蔡文姬的诗中最有名的是《悲愤诗》。这首诗所记述的是她被胡人掳走直至回国的亲身经历,纪事、抒情、议论,水乳交融,将时代的动乱、个人的不幸用真切的笔触写出,读后动人心弦。

蔡邕

蔡文姬

(范松义) 94MvO32bE+flNXLcMu6PK1W75HzQ0/yzFr+cHlYvIVDGywnZ8yXCdDFnVjcaluw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