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我们会觉得空气比较潮湿,有时却觉得干燥,这是因为空气中除了有干燥洁净的气体之外还有水汽,水汽的变化决定了空气的湿润程度。将一只打开盖子的水杯放在空气中,过一段时间就会发现水变少了,再过一段时间杯子里的水就会消失,那么它究竟到哪里去了呢?上述现象源于水的蒸发。由于分子的不断运动和扩散,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够转化为气体逸散到空气中,于是就发生了蒸发现象。如果将地球表面看作一个大水杯,那么所有的江河湖海、土壤中的水分、动植物中的水分都必然会进行蒸发运动,向空气中输送大量的水汽。除此之外,在寒冷地区,水是以固态冰的形式存在的,它们会进行缓慢的升华,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同样成为空气中水汽的来源。水汽可不会像杯子里的水一样消失,其在空气中停留一段时间,有了足够的伙伴后,这些气体就会附着到盐粒、烟粒、尘埃等凝结核上,变身为小水珠、小冰晶。它们或者成云致雨或者凝为霜露,重新返回地面,或者渗入土壤或者流入江河湖海,“组团”回到它们的“家”。不过过不了多久,这群顽皮的小伙伴还会相约“离家出走”,当然,也一定会再次回来。
这来来去去的运动,就叫作水循环。空气中的水汽通过水循环保持一定的比例,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最适宜的环境。
1、为什么我们能够感觉到空气的干燥和湿润?
A.空气中含有水汽,水汽的变化决定了空气的湿润程度
B.空气无色无味
C.空气是单一气体
2、空气中的水汽来源于哪里?
A.地球表面冰的蒸发
B.地球表面水的升华
C.地球表面水的蒸发和冰的升华
3、空气中的水汽形成后到哪里去了?
A.一直停留在空气中,哪里也不去
B.散入宇宙
C.通过产生雨等天气现象回到地面
4、关于水汽,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水汽会永远消失
B.水汽越多越好
C.水汽保持一定的比例,为我们的生活提供适宜的环境
正确答案:A C C C
生活中,我们明明看到是空的密封的塑料瓶,却怎么也踩不扁,还有空的密封的塑料袋捏上去也很硬。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将空的水杯杯口朝下放进水里,没有水进到杯中。而当把杯子倾斜,则会不断有气泡冒出,之后才有水进入。这时我们才发现,原来这些都是空气制造的空的假象,它无处不在,却从未现身。实际上,并非是空气想要故意躲着我们不出来,而是它的构成形态和成分决定了它的“潜伏”。通常,物质有三种构成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当物质呈现固态时,分子之间的排列有序而紧密,因此能够阻碍光线的通过,让光的颜色或阴影停留在物体上,从而被我们的视觉感知到。当物质由固态向液态和气态转化时,分子开始松散,成随机状态排列。尤其是呈现气态的物质,分子四散开来,完全随机排列。这就使得绝大部分光线从气体分子间的空隙处穿过,而不被我们的眼睛所捕捉,空气因此呈现出透明状态。
光线在空气中传播时,仍然有一小部分能够被空气吸收或阻挡。例如,二氧化碳可以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臭氧可以吸收紫外线短波辐射,但空气中的气体只能阻碍这些波长在380纳米以下或760纳米以上的不可见光。也就是说,虽然有了让光线显形的条件,但它们本身不能被人的肉眼看到。于是,那些波长在400~700纳米的可见光继续在空气中无阻碍地穿梭,不留下一个“背影”。所以空气对我们来说,仍然是看不见的。
1、为什么我们不能踩扁空的密封的塑料瓶?
A.瓶中有空气
B.瓶子太硬
C.鞋子坏了
2、光线为什么能够轻易地穿过空气?
A.光线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很快
B.构成气体的分子分散,随机排列,分子之间的空隙很大
C.太阳光太过耀眼
3、关于不可见光,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波长在380纳米以下
B.波长在760纳米以上
C.波长在400~700纳米
4、空气为什么看不见?
A.太阳光太过耀眼
B.绝大多数光线能够穿过空气,使其呈现透明状态。即使有少部分被阻碍,人的肉眼也无法看到这些光线
C.空气在有的地方不存在,所以看不见
正确答案:A B C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