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关注个人的精神财富——在九江大学的演讲

如今国人相聚,不讲财富的时候很少,只是讲的多为物质上的财富。这当然无可厚非。在经历了漫长的穷困日子之后,人们希望有钞票、有固定资产,从而使自己的生活建立在坚实的物质基础之上,是很自然的。不过我以为,人要想生活幸福,在拥有物质财富的同时,还必须拥有一定量的精神财富,精神财富也是人的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来源。


人活在世上,需要的其实就是两个方面:一为物质需要;一为精神需要。物质财富满足的是人的物质需要,保证人能活下去,活得肉体舒泰;精神财富满足的是人的精神需要,保证人能活得快乐,活得精神舒畅。一个人只有同时拥有了物质和精神两种财富,才算一个真正的富翁,才能保证自己生活在幸福之中。

与物质财富具有很多种类相同,精神财富也有丰富的内容。笔者认为,精神财富可以归结为这么几个部分:

其一,信仰和信念。信仰,就是人们的宗教信仰和非宗教信仰,前者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种种,后者如马克思主义,等等。信念,就是总认为有一份幸福在前边等待着自己,它在固定性上和信仰有点近似。有信仰、有信念的人因为坚信有幸福在未来或来生等着自己,故精神上就有了支柱。这个支柱就是一种财富。当人遇到灾难的时候,他就可以依靠这个东西来支撑,可以用它来支付灾难造成的精神亏空,从而不使自己垮掉。比如遇到了车祸,有信念的人会告诉自己,祸福相连,这一祸让自己对更大的车祸有了警惕,也许福就在前头,从而寻找到内心的平衡。信教的人会告诉自己,这可能是自己前世作孽所应得的报应,现在遭难受到惩罚,来世则会顺利升入天堂,如此能马上让自己的精神获得平衡。灾难让你内心失衡,精神财富的支出则会让你迅速获得平衡,这就像把钞票支付出去买来东西一样。

其二,意志力。就是我们常说的坚强还是软弱,坚韧还是脆弱。一个人的生活遇到很大阻力的时候,就要靠意志力来支撑,靠意志力推动自己去克服。人的意志力是通过做事情的耐力和毅力来表现的。人有没有意志力,是不是脆弱,遇到波折时会很快检验出来。如果他没有,一旦遇见大的挫折,他就会垮掉。如今,几乎每年都有富人因遇到挫折而自杀,究其深层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坚强的意志力这笔财富来支付精神亏空。

其三,道德信条。道德观念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道德信条。一个人所信奉的他那个时代的道德信条,也是一笔精神财富。有了这笔财富,他在世界上的各种邪恶诱惑自己时,就能换来一份坚定,坚守自己做人的底线;他在做各种人生选择时就会从容,会准确地抓住人生机会,从而使自己处于有利的人生位置。人生的重要机会,有时就是一个人的道德信条换取的。

其四,各种知识。我们从书本上,从父母和学校老师那里,从各种实践中获取的知与识,也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知识保证我们进行日常精神支出,使我们不至于陷入人生旅途中一些陷阱。这些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如物理的、化学的、天文学的知识,等等;包括社会科学知识,如历史的、政治的、法律的、文学艺术的知识,等等;也包括关于人类自身的知识,如人类学、心理学知识,等等。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他的精神财富的量就越大,他应付人生就越自如。


与物质财富相比,人的精神财富的最大特点是无形。它是一种看不见的存在。它不供人去触摸,不能摆在人们眼前展览。也因此,它不容易被量化。一个人所拥有精神财富的多寡,别人只能凭感觉知道。精神财富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不能像物质财富那样经遗嘱自然传承。父亲精神财富富裕,是富翁,儿女照样可能精神贫困,是穷人。一些名人的后代,虽然可以继承前辈的房产和金钱,但在精神上却远没有父辈那般富有。精神财富的再一个特点是,它并不一定随着个人物质财富的增加而增加,二者之间不是成正比的关系发展。物质财富富有的人可以把孩子送到外国去留学,可以给他买很多书,可以让他去看很高雅的艺术表演或展览,但这些并不能保证他们的后代在精神财富上就一定能增加。相反,一些穷人,没有时间和金钱去欣赏高雅艺术,甚至上不起学,却并不一定就会精神贫穷,他们中的一些人信仰坚定、意志坚强,不会被任何灾难打垮。精神财富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乃一个变量,可以像物质财富那样逐渐积累。今天你拥有的精神财富不多,但不要紧,明天随着阅历、学习、汲取经验教训,你的精神财富会逐渐增多。所谓人的成熟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精神财富不断增加的过程。经常听老人说,那个孩子比较成熟。我们若仔细观察分析会发现,这是因为那个孩子的精神财富增加了,所以感觉他成熟了。此外,我们还要明白,一个人精神财富的多寡,与个人受教育程度固然有很大的关系,但这个关系也不是绝对的。受教育程度高,可能拥有的知识比较丰富,但他同样可能意志力薄弱,同样可能在信仰上存在缺失,从而影响他精神财富的总量。当然,上了大学,当了硕士、博士,对于增加知识,对于意志力的历练,对于道德水平的提高,都会有好处,可这些与拥有精神财富的数量并没有必然的关系。


仔细分析当代人的精神财富状况,我们会发现,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其各个门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在信仰上日益多元化。在城市的一些青年人中,原来的政治信仰逐渐演变成一种争取幸福生活的信念。在乡村,原来信奉道教、佛教的人中,有一些改信了基督教和天主教。其次是在意志力上呈两极分化状态。20世纪50到80年代,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生存的艰难成为人们意志力的一种历练方式。加上当时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一个家庭几个孩子,孩子们都在非常困难的环境中长大,意志力反得到了锻炼。如今,独生子女一代开始成人,正在成为社会主体的他们,绝大多数从小娇生惯养,什么都靠父母,意志力随着生存环境的优化而脆弱化。近几年自杀的人数开始增加,据说每年有将近两万人自杀成功,有一千万人萌生自杀想法,有相当一部分人自杀未遂。这就是意志力脆弱化的表现。这是一种情况,向脆弱一极发生变化。还有一种情况,是向坚韧、坚强那一极发生变化。一些人,特别是精神财富富裕的人,随着社会转入市场经济,竞争环境形成,竞争的残酷性增加,这些人在竞争中跌倒了爬起来,爬起来再干,意志力不断得到历练。再次是传统道德的约束力在变松变淡。伴随着社会的转型,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挑战,新的道德观念尚未完全形成,人们的道德信条也就五花八门。比如在婚姻问题上,有人坚持从一而终;有人主张不合意就立马离婚;还有人主张先试婚,一试不行就分开;还有人主张一辈子不结婚,用情人代替另一半。再有就是在知识的问题上,呈现“知”在增加、“识”在减少的情况。学生们甚至研究生们,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会背的东西很多,对前人的发现知道得挺多,但先见之“识”或原创之“识”很少。相当一部分研究生的论文不具原创性,没有价值,只是为了通过答辩而毕业,一千份论文里能抽出十分之一有新东西的就不错了。


是财富就要供消费,那我们个人的精神财富是怎样消费的呢?笔者认为,这种消费,主要是通过下述七种方式进行的:一是滋润人的气质。人的气质更多是靠精神财富来滋养的,没有精神财富而想拥有高雅的气质,那根本不可能。气质这东西虽然无形,但其实是很容易被看清楚的,一个人只要往那里一坐或一站,别人立马就可以感觉到他的气质状态,是高雅、平常还是庸俗,都能很快做出判断。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二是端正人的生活态度。一个人有没有精神财富,从他的生活态度上就基本可以看出来。有精神财富,就会有正常的人生态度,就会既有对生活的享受,也有对社会的贡献,就不会一味地向社会、向他人索取。前几天,报纸上刊登了一幅漫画:一个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趴在他父亲背上,左手持钓鱼竿,右手拿啤酒。这种生活态度就是一味地索取,是向他的父亲和家庭索取。有这种人生态度的人,肯定不会有多少精神财富。三是调理人的人际关系。如果一个人的人际关系非常糟糕,那他的精神财富肯定不会富有。因为一般精神财富富有的人,为人都豁达、热情、诚恳,这样周围和他相处的人都会自然感受到他的亲和力,与人的关系就比较和谐融洽,就会享有友谊。四是提高人应对事变的能力。人生常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意外事变,谁也不知道自己的前边会遇到什么,不管是什么样的人,都不敢说他的人生会一帆风顺。人的精神财富可以提高人应对事变的能力。当一个意外事情出现了,你可以支付你的精神财富,从而做到从容镇静,使各种各样的意外得到化解。五是美化人的语言。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重要的标志,同时也是人的精神财富的外在表现。语言状态是雅的、美的、幽默的、机智的、礼貌的,还是粗俗的、猥琐的、粗鲁的,一下子就能显示出一个人精神财富的持有状态。六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精神财富多了,对一个人最大、最直接的益处就是生活质量会提高,心境经常是一种愉快状态,能享受到生命中的美好时光。有的人整天紧紧张张,为增加物质财富忙忙碌碌,把自己变成一个赚钱机器;有些人稍有不顺就大发雷霆,整天牢骚满腹,总觉得这个社会欠他的。这都是精神财富缺乏的表现。七是增强人获取物质财富的本领。物质财富富有的人不一定会精神财富增加。反过来却不一样。精神财富富有,会帮助人去赚取更多的物质财富。


人在物质财富上的破产状况我们都知道,其实人的精神财富也同样可能破产。只要是一种财富,若保护不当,它就可能消失,可能丧失,最后使持有者破产。精神破产实际上就是人的精神突然变得没有支柱。人的精神破产后,通常会造成三种后果:第一种是对一切都变得漠然,停止对生活的谋划,开始随波逐流,对一切都不再有兴趣,不再追求生活质量,过一天算一天。他的外在表现就是眼神呆滞,没有生气。第二种是有绝望感,企图自杀,扼断自己的生命,不想再承受人生的烦恼和痛苦。他的外在表现就是绝望,眼神暗淡无光。第三种是对他人构成威胁,不再善待他人。杀人、强奸、恐怖袭击等都属于这种情况。他不再顾及任何东西。有的杀人还要焚尸灭迹,残忍至极,已经变成非人。他的外在表现就是狰狞可怖,令人恐惧。

导致一个人精神财富破产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种:一是遭遇极大的自然灾害,比如地震、洪水等。这会对人的信仰造成动摇。1976年唐山大地震,有的全家人都死了,有的全家只留一个人,有的全家都伤残了,这让人一下子觉得上天是不公平的,他们开始质问他们信仰的对象:我做错了什么事,要受这样大的惩罚?二是遭遇极大的社会灾难。比如说战争,像“二战”时犹太人的被残害,让犹太人觉得天一下子变了,善一下子没了,这也能动摇人的信仰或信念。再比如恐怖袭击,像俄罗斯的“别斯兰事件”,那么小的孩子,早上还活生生的,转眼间就被害死了,让人觉得难以接受,觉得人世间是丑恶的,觉得人活在世上没意思。三是遭遇痛心的人际背叛。本来是非常好的朋友,一块儿做生意起家的,转眼间为了一些利益一下子背叛了他,他会感到非常痛心、寒心,从而对人失去信任,把人世视为地狱。四是遭遇巨大的谋生挫折。我们知道,如今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职业很不容易的。前不久,北师大一个女博士,已经成家,有丈夫,有孩子,因毕业前找了几个工作都是面试后未成,最后自杀了。谋生的挫折有时会让人一下子失去生活的信心,动摇活下去的信念。五是遭遇突然的健康危机。像遇到癌症、艾滋病等,一些人很难接受,精神大厦的支柱就摇摇晃晃地坍塌了。


我们知道,个人物质财富的总量越大越不容易破产。同样,在个人精神财富的积累上,我们也可以提倡“贪婪”一点儿,积攒得越多越好。多了,当你遇见什么大的意外情况,就像刚才提到的人生、社会和自然界的灾难时,能支付的东西就多,破产的可能性便小。要想增加个人的精神财富,首先得把精神财富的来源弄清楚。笔者以为,这种精神财富的来源主要有:

前辈人的言传身教。我们出生以后,爷爷、奶奶和父母每天都在教育我们,告诉我们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前辈人的这种“告诉”,这种口口相传,实际上就是我们精神财富的一个来源。这类“言传”里一般都会有一项内容,即告诉你只要努力,将来肯定会有好日子过。这就是在帮你建立人生的信念。还有就是宗教信仰,很多人的宗教信仰是父母传给他的。母亲如果信佛教,往往儿女也容易跟着信佛。特别在西方,如果父母信基督教,孩子很小就受洗礼,就跟着父母做饭前祷告,自然也会跟着去信仰基督教。所以,前辈人的言传身教是精神财富很重要的一种传承途径。

个人从事各种实践时的体悟和锻炼。个人的体悟,主要是指对人生经验教训的体悟。比如说,一个人做一件事情,做错了。如果是一个有心的人,就会总结一下,变成一种教训,存在自己的心里,这种总结出来的教训就是一种精神财富。个人的锻炼,则主要是指对个人意志力的锻炼。一个人做事失败了,他不怨天尤人,而是找出失败的原因继续干,直至成功,这就是意志力的一种锻炼。坚强的意志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人有意识的锻炼下出现的。

对古今中外书籍的阅读。书籍是前人和别人实践的总结,是“知”与“识”相结合的一种载体。你在阅读的过程中,经过体味、思考,会增加你个人的“知”和“识”,会让你逐渐认同和接受其中所含的道德观念。所以,读书是我们的精神财富的一个重要来源。图书馆和家里的书是物质上的东西,能不能把书中的东西变成你的精神财富,就看你阅读量的大小和阅读时的分析吸收能力了。

就像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拥有物质财富一样,每个人也都或多或少地拥有精神财富。对这份精神财富,我们要经常像盘点物质财富一样,去盘点它的库存情况,看看自己可供支付的东西还有多少。要经常想想,我的信仰是什么?我追求幸福生活的信念是不是坚定?我的意志力可否称得上坚强?我信奉的道德信条有哪些?我的知识是不是在不断地更新?如果现在有一百万现金可以不劳而获,我能抵抗住它的诱惑吗?如果今天突然有场灾难降到身上,我能扛得住吗?如果眼下有人在受难,我看见后能冲上去吗?可以经常用这种办法来问问自己,这样就会知道自己的精神财富的储存状态。人的精神财富支付是很频繁的,其实人每天都在支付,每天都要面临很多需要支付精神财富的情况。

在对精神财富的保存上,我们要有风险意识,要随时小心它的流失。我们要特别认识到,个人精神财富的流失有一个特点,就是连带效应明显,可能你的精神财富的其他部分还在,还有很多,可意志力垮了,不想活了,那么连带其他的东西也完了。我们要像保管我们的物质财富那样,精心地保管我们所拥有的精神财富。 SqoUXWwBhoa0yOopo+jeGuh1n6K7U3OsSwbM2LIPD87zF4VpA5972DaZWHQ4VRU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