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摘要:中医哲学是中医学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重点研究的是思维规律和哲学范畴在中医学中的特殊体现。思维方法包括整体、总象、变易、中和、直觉、虚静、顺势、功用等八种方式。

关键词:中医哲学;思维规律;中医学

第一部分

中国哲学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创造,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是中华文化的灵魂。早在夏商以前,中国先民们就有了原始宗教信仰、结合农时的天文观测,并产生了对天地万物由来思考的神话传说,这些标志着中国哲学的萌芽。到了商周之际,随着 《周易》古经问世,箕子 “五行”观念推衍,文王敬天法祖,周公崇德与礼乐政教的树立,中国哲学开始形成。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哲学达到了一个震古烁今的高峰,在世界文化 “轴心期”时代,诸子百家的哲学绚丽多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探索 “天道”与“人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出现了富有原创性的学术思想,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哲学体系。历代哲学家、思想家不断探求、不断发展,引领了各自时代的学术思潮:从汉代初年的崇尚黄老之学,到西汉中期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魏晋玄学大兴;隋唐则佛教盛行;两宋元明,儒家汲取道、佛两家思想,创立新的儒学形态——理学;清代实学兴起,这是各自时代的主导思潮,代表了各时代的总体哲学特色。从南北朝到隋唐五代以降,儒道佛三家并行互动、此消彼长,形成中古时期中国哲学的三大主干。然而,中国哲学的发展是复杂的,每个时代的各家各派哲学思想相互论争、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不断创新,丰富完善了中国哲学的思想体系。

胡适先生说:中国哲学 “研究人生切要问题”。冯友兰先生说:中国哲学是 “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张岱年先生说:“中国哲学的所思所议,三分之二都是关于人生问题的。”牟宗三先生说:中国哲学是 “对人性活动所及,以及智慧观念的反省说明”。我们认为:与西方哲学相比较,中国哲学偏向于对人生的终极思考,西方哲学偏向于对宇宙的终极思考。因此,我们给中国哲学下这样一个定义:中国哲学是让人们获得终极关怀和精神享受的智慧乐园。中国哲学的主题是 “天与人”,即 “天道与人道”,通过探讨天人之际,构建 “天人之学”,目的则是为人构建精神家园和价值世界。虽然 “天与人”的问题本质上与西方哲学的 “思维与存在”问题是相通的,但并不等同,也不能被包容。中国哲学家既不是把天抽象为一个纯粹的 “存在”,也不是把人抽象为一个纯粹的 “思维”,而是把 “天”看成 “人之天”,把 “人”看成 “天之人”,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天人一性,天人一体,天人一理,对待天人问题的不同观点构成了中国哲学的各个学派。因此,中国哲学不像西方哲学那样有一条明晰的唯物和唯心的界限,中国哲学家也不能简单地以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来划分。

与西方哲学相比,中国哲学重视主体性,重视内在道德性,而不太重视客体性;重视智慧,重视觉悟,而不太重视知识;重视修行、体验与内求功夫,而不太重视实证、实测与逻辑分析。中国哲学的人性论、修养论非常丰富,知识论相对薄弱。

中国哲学通过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力图使人 “心安理得”进而 “安身立命”。宋代哲学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现代哲学家冯友兰说:“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国哲学的目的不仅仅是锻炼人的理论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丰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心灵觉悟,最终达到 “真善美”圆融太和的真实境地。代表中国哲学主体的儒道佛三家,都是一种 “人生的学问” “生命的学问”,都是通过生命的自觉修养,达到一种超越的精神境界—— “天人合一”的境界。儒家偏重于从 “道德”入手,重视 “伦理”修养,通过 “正心诚意”“克己复礼”“修心养性”的道德修养而达到 “内圣外王”的圣人境界;道教则偏重于 “生理”的修炼,通过 “性命双修”“修真炼性”而达到 “长生久视”的神仙境界;佛教偏重于从 “智慧”入手,重视 “心理”的觉悟,通过“戒定慧”的修持而达到 “真空妙有”的涅槃境界。儒家追求成圣,道教追求成仙,佛教追求成佛。中国哲学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促成并凝聚了中华民族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伟大精神,促成并凝聚了中华民族深层心理结构和特有的民族意志、民族情感和价值观念。 kFpFU2z5dDFLjAatU5o5Lp7Qgef7Om08wEJ6xIVcWamh82P72hq+F1lnDndmeB7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