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古中医内视天人

古中国的先祖视人身为天地造化之精华,随天地而动而静,而生而灭,故似珍惜天地般珍惜自己的身体,古中国是非常善于随天地而养生的民族。“养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内篇》中。所谓养,是指滋养、培养、保养、养育、修养;所谓生,是指生命。养生就是通过身心养护,以获得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古中国人所讲的养生,主要是指“内养”,要从改善身体的内环境入手,通过内视入静、呼吸调节、意念冥想、肢体导引、欲望管理等一系列的手段,来达到身体生命力的提高。

古中国人向来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所以不提倡人们总是把目光盯在外部世界上,而是应该以天地万物的变化轨迹来作为调节身心的依据,以此达到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因此,古中国的儒、释、道、医、武等各宗各派无不把“内视”作为天人合一养生的关键途径。

古人内视的习惯源于对自身体内资源的珍惜,养生者“内视”的对象包括:丹田、气血、经络、穴位、脏腑等。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即衰,戒之在得。”这说明孔子非常重视人身内气血资源的健康状况,他认为,性欲、物欲、利欲等,都会影响到身体内部的平衡,所以一定要很好地进行约束。

孟子曰:“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持其志,无暴其气……吾善养吾浩然之正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在孟子看来:一方面,毅力、志向是人身之气的统帅,有志向的人完全可以驾驭自己的气血运行;另一方面,为了实现人生志向,人就不应该轻易浪费气血资源。总之他认为,追求道德真理的人,是内心纯正的人,所以胸中总有浩然之正气。不讲道德的人,是欲念杂乱的人,也是体内气机逆乱的人。

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上张安道养生诀》中描述自己常用的养生方法:每夜于子午后,披衣起,面东若南盘足,口齿三十六通,握固,闭息,内视五脏:肺白、肝青、脾黄、心赤、肾黑。次想心为炎火,光明洞澈,下入丹田中,待腹满气极,即徐出气,出入均调,即以舌接唇齿内外。苏轼这种内视方法可能是与传统的阴阳五行观念有关,能够想象人身的五脏具有五种颜色,说明人进入了入静的状态,外部世界已经无法吸引人的思维意识了。

内视在养生中往往可以起到抵御外界诱惑、降低身体损耗的作用。所以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人们应该“致虚极,守静笃”,“塞其兑,闭其户”,“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优”。庄子则认为:“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清必静,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

《易经·艮卦》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意思是,集中注视背部命门,就能得到身心缥缈的美妙感觉,即使有人走进院子里,也会对他视而不见。这样做,对身体有益无害。据历史学家考证,中国明朝的大学问家林兆恩,曾经发明了“艮背功”养生法,教人学习后,治好了很多患病的老百姓。

一丝天心是纯真,

半点红尘入六轮,

微尘皆有真慧根,

无奈参透有几人? nZXZvW3wCAn1PaV/ScO90xSSx6d5LXhxQ9DdcGNnvuN3gZXxKyC2/CGcSz3RThp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