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石晋之殃,与狼共舞为哪般

五代乱世中,要说哪一个政权,兼具喜感与悲感于一身,后晋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喜的是它有一个“儿皇帝”:50岁的人认30岁的人当父亲,开了历史的先河;悲的是它对辽国割地称臣,为后世留下了长久的祸患。这个依附于辽国建立起来的政权,虽然在风雨飘摇中仅仅坚持了11年,但后人却把它的故事讲述了一千多年。

乱世英雄,名门之下出强将

石敬瑭(892年4月20日~942年9月11日),即后晋高祖,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父名臬捩鸡。欧阳修称“其姓石氏,不知得其姓之始也”。薛居正编写《旧五代史》则说石敬瑭是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而且是春秋时卫国大夫石碏、汉景帝时丞相石奋的后代。

唐景福元年(892年)石敬瑭生于太原汾阳里,家里排行老二,从小就沉默寡言,喜欢读兵法书。后来,时任代州刺史的李嗣源对他很器重,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李存勖听说石敬瑭善于骑射,便将他安置到自己身边。后来,李嗣源又将他调往军中,让他统领自己的亲军精锐骑兵“左射军”,号称“三讨军”。此后,石敬瑭跟随李嗣源转战各地,成为李存勖的一员心腹之将。

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在和后梁大将刘鄩对阵交战时,刘鄩袭击还没有列好阵势的李存勖,军情危急;石敬瑭立即率领十几名亲军驰入敌阵,东挡西杀,左冲右突,遏制住了敌人的攻势,掩护李存勖后撤。事后李存勖称赞他勇猛威武,抚摸着他的背脊说:“大将门下出强将,这话不错啊!”并颁赐给他财物,又亲自送给他酥食,石敬瑭由此而声名远扬。

除了救李存勖之外,石敬瑭还多次救过他的岳父李嗣源。后梁贞明三年(917年)李存勖、李嗣源与刘鄩战于莘城,李嗣源与石敬瑭陷于阵中,石敬瑭来回辗转数十里,大败刘鄩。后梁贞明四年(918年),晋军和后梁大将贺瑰在黄河边对峙时,晋军先攻下了杨柳镇(今山东东阿东北),李嗣源却中了刘鄩的埋伏,危急时刻又是他这个爱婿率军断后,拼死掩护他撤退,他才得以领兵突出重围。不久后,梁晋又大战于胡柳陂,由于李存勖的冒险出战,使大将周德威不幸战死,石敬瑭又率领他的左射军和李嗣源一起重整军队,将后梁军队杀得片甲不留。

后梁龙德二年(922年),在胡卢套作战,晋军逐渐败退,石敬瑭迎着敌军精锐,拔出长剑,杀开血道,用身体保护李嗣源撤退,敌人干望着他,无人敢上前阻击。

后梁龙德三年(923年),石敬瑭跟随李嗣源观察后梁军阵地杨村寨,部下都没有披甲,突然敌军出其不意,用武器掩袭李嗣源,兵刀将要刺到李嗣源背部,石敬瑭手持战戟冲上前,用力一击,几个凶悍的敌人从马上滚落下来,李嗣源才免于一死。这一年,后唐庄宗李存勖在邺城继承皇位,改年号“同光”。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在之后的岁月里,这位悍将多次为李家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战功,官职节节高升。接下来,或许石敬瑭的“蜕变”让李嗣源做梦都想不到,这个曾为李家效犬马之劳的“马仔”,造反之后竟当上了“儿皇帝”。

拥立明宗,能征善战屡立功

石敬瑭不仅在战场上救过岳父李嗣源,在遇到政治难题时,他也会为李嗣源指点迷津、出谋划策。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劝李嗣源顺应时势,借机造反,在兵乱时夺取帝位。

后唐同光四年(926年),在赵在礼兵变魏博时,朝廷派遣元行钦(李绍荣)去招降而未成功。坊间传言甚多,认为非李嗣源不能招降赵在礼,李存勖于是任李嗣源为统帅,前往镇压,但到了魏州(今河北大名北)时,军队也发生了兵变,部下要拥立李嗣源在河北称帝。李嗣源对李存勖没有二心,接受了霍彦威的劝谏,想只身回去向李存勖言明实情。

石敬瑭极力反对他这种不明智的做法,他说:“岂有在外领兵,军队发生兵变后,其主将却没事的道理?况且犹豫不决是兵家大忌,不如趁势迅速南下。我愿领骑兵三百先去攻下汴州,这是得天下的要害之处,得之则大事可成!”李嗣源恍然大悟,立即派他领兵先行,自己随后跟进。

石敬瑭在黎阳(今河南浚县)渡过黄河,占领汴州。等到李嗣源进入汴城,李存勖也亲自率领军队到达离汴城五里路的西北部,他登上高城叹息说:“我不能成就大事了!”因此跟随李存勖的士兵大量溃散,前来归顺李嗣源。李嗣源马上派遣石敬瑭率领士兵担任前锋,奔赴汜水关。不多久,李存勖遇内乱而亡;同月,李嗣源进入了洛阳,嘉奖石敬瑭的功劳,提拔他为陕州府兵马留后,李嗣源如石敬瑭预想的那样如愿做了皇帝,石敬瑭也因功被加封光禄大夫、检校司徒,授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保义军节度使,还赐号“竭忠建策兴复功臣”。

后唐天成二年(927年)二月,加封石敬瑭为检校太傅兼六军诸卫副使,进爵位封为开国伯;十月,任御营使,他快速地平定汴州节度使朱守殷的叛乱,因功擢升宣武军节度使、侍卫亲军马步军总指挥使兼六军诸卫副使,加封爵位为开国公,赐“耀忠匡定保节功臣”名号。

后唐天成三年(928年),加封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兴唐尹、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又加封驸马都尉。后唐长兴元年(930年),加封检校太尉。九月,东川节度使董璋叛乱,石敬瑭任东川行营都招讨使,兼理东川行府事务。次年,因蜀道险要艰难,粮食运输不能供上,李嗣源下令班师回朝。四月,又兼任六军诸卫副使。六月,改任河阳节度使,仍兼握兵权。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秦王李从荣上奏称北方辽国、吐浑、突厥屡屡犯境,朝廷需要一名大将统帅边军,以抵抗外敌。众臣商议认为只有石敬瑭和康义诚能胜任此职。其实,石敬瑭根本不愿做禁军副帅,故自愿北上。十一月初四,石敬瑭兼任侍中、太原尹、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改赐“竭忠匡运宁国功臣”名号,从此掌握了河东的军政大权。第二天,在中兴殿为李嗣源祝寿时,石敬瑭顺便上奏说:“我虽微小怯懦,想到边陲大事,岂能不竭力尽忠,只是我远离京都,长久见不到皇上,不能随时申报。”石敬瑭再拜告辞,李嗣源流泪打湿了衣襟,左右近臣奇怪于皇上的过度悲伤,但后来果真与石敬瑭就此永别,再也没能相见。

虎口脱险,借势辽国谋造反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十二月,李嗣源病死,石敬瑭听到消息,异常悲痛。后唐应顺元年(934年),李从厚继位,是为后唐闵帝。石敬瑭被加授中书令,调任镇州(今河北正定)成德军节度使,让在陕西的李从珂任河东节度使。李从珂因此发动了岐阳兵变,一路杀向洛阳。同时,李从珂让石敬瑭去商议军国大事,石敬瑭在路上遇到从洛阳逃出来的李从厚,便把他捉住交给李从珂请功,最后李从珂派人将李从厚杀死。

李从珂当上皇帝,第一件事就是要封赏功臣。接下来,便是有计划地铲除他认为一切能够威胁到他地位的势力,而这些势力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他的干妹夫石敬瑭。因为李从珂和石敬瑭都是李嗣源的至亲,而且是李嗣源夺取天下的两个头等功臣。无论是从亲情、地位、能力和威望上,石敬瑭都是对李从珂威胁最大的。何况二人关系不和,经常在李嗣源面前争风吃醋,早就成了对头冤家。

所以石敬瑭来到洛阳后,李从珂便想借机除掉石敬瑭,以扫除后患,但皇太后曹氏是石敬瑭的丈母娘,连说带劝、连哭带骂,就是不让李从珂杀石敬瑭。李从珂不敢公然和曹太后翻脸,又觉得石敬瑭此时病重,活不了几天了,于是把石敬瑭给放了。

石敬瑭侥幸逃出虎口,开始想办法自保。他利用地利之便,和邻境的辽国皇帝耶律德光眉来眼去、勾勾搭搭。李从珂得知石敬瑭和耶律德光“私通”的消息,决意要除掉这个祸害。侍御史吕琦给李从珂出了个主意:“石敬瑭一定给了耶律德光什么承诺,所以辽国人才愿意和石敬瑭结成联盟。陛下可以派人去和辽国议和,每年送一些钱物。而且辽国述律太后的儿子李赞华还在我们手上,不怕辽国人不答应求和。如此,石敬瑭便会失去外援,陛下再出兵讨伐河东,大事可成。”李从珂觉得有理。

后来,他又征求了别人的意见,包括枢密学士薛文遇。薛文遇是个老江湖,觉得向辽国送钱财不妥,于是说:“你是天子,怎么可以有求于夷狄,这也有辱陛下的名声。如果耶律德光要求陛下和亲,陛下怎么办?”听了薛文遇的话,李从珂决定放弃吕琦之计。

石敬瑭自从结识了耶律德光,底气越来越足,反叛之心与日俱增,只缺一个借口。他听从幕僚桑维翰的建议,上疏称自己不宜驻守河东重镇,请求给换一个地方。石敬瑭的意图是,只要李从珂一答应,他马上就有了起兵的借口——不是我想反,是被逼才反的。李从珂接到请求后,一拍脑门便答应了,而吕琦和给事中李崧等人早就看出这是石敬瑭的诡计,力劝李从珂不要上石敬瑭的当,可李从珂坚决不听,觉得这是铲除石敬瑭的唯一机会。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五月,李从珂改任石敬瑭为郓州节度使,进封赵国公,又改赐“扶天启运中正功臣”的名号。消息传到晋阳,石敬瑭知是李从珂对自己起了疑心。随后李从珂降诏催促石敬瑭前往郓州就任,石敬瑭装病不走。至此,一个要“反”,一个要“铲”的决心更加坚定,两方势力的博弈也开始从幕后处心积虑的算计,不得不走向兵戎相见。

割土求援,尽献燕云十六州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五月,石敬瑭起兵太原,同时上表李从珂,要求其让位给李嗣源的亲生儿子李从益,说李从珂是养子,不应该继承皇位。李从珂下令罢免石敬瑭的所有官职,然后派遣晋州刺史张敬达为帅,督军讨伐石敬瑭,张敬达会合张彦琪、杨光远、高行周等部合围太原。虽说石敬瑭能力不逊于李从珂,但毕竟双方实力相差悬殊。太原虽说是个大城,但奈何不了后唐军人数太多,好几次都差点被后唐军攻破。石敬瑭派桑维翰火速去找耶律德光,请求发兵支援。

为了能让耶律德光真心实意帮他,石敬瑭在给耶律德光的信中承诺:只要辽国出兵帮他灭掉李从珂,他就把卢龙至雁门以北的土地尽数割让给辽国,并愿意认比自己小11岁的耶律德光做义父。就连他的部将都劝石敬瑭说:“这个条件太屈辱,为什么要割地呢?”石敬瑭一意孤行,根本听不进去,一心想让辽国人帮他灭掉李从珂,册封他为中原皇帝。

此时,协同张敬达围攻太原的后唐卢龙节度使赵德钧也有一个中原皇帝梦。他让儿子赵延寿去见耶律德光,希望耶律德光能改变主意,改立赵德钧为中原皇帝。赵德钧承诺:事成之后与耶律德光约为兄弟,还让他的干儿子石敬瑭做河东节度使。耶律德光觉得这个条件差点儿意思,但耶律德光考虑自己孤军深入,此时拒绝赵德钧,万一赵德钧到时抄了自己的后路,岂不是要吃大亏,于是就先口头答应了。

石敬瑭得知消息后,忙派桑维翰去见耶律德光。桑维翰连哭带磕头,好不容易才让耶律德光改变主意,拒绝了赵德钧。毕竟,帮助石敬瑭更符合他的利益。打定主意,耶律德光立即率领五万铁骑从雁门关南下来救石敬瑭,石敬瑭大喜。在晋阳城下,首战就击败后唐军,杀一万多人,后唐兵后撤至晋安寨。这时,耶律德光夸石敬瑭有天子相,可做中原之主。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十一月,辽国皇帝耶律德光在晋阳外柳林设坛,正式册封义子石敬瑭为皇帝,国号大晋,改元天福。

石敬瑭为了感谢耶律德光对他的大恩大德,也正式将幽州(今北京)、顺州(今北京顺义)、儒州(今北京延庆)、檀州(今北京密云)、蓟州(今天津蓟县)、涿州(今河北涿州)、瀛洲(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新州(今河北涿鹿)、妫州(今河北怀来)、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县)、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东)、朔州(今山西朔州)、云州(今山西大同)共计十六州割让给辽国,并许诺每年向辽国父皇帝纳贡三十万匹帛。

石敬瑭的做法被后人所谴责的主要是割让土地,不仅使中原失去大片领土,而且使辽国轻易占领了长城一带的险要地区。此后,辽国便可以长驱直入到黄河流域,中间没有了抵抗的天然屏障,为中原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石敬瑭的一世英名也因此毁之殆尽,取而代之的却是百世的骂名。

攻陷洛阳,名副其实儿皇帝

石敬瑭早年就金戈铁马,争勇好胜了大半辈子,如今终于圆了皇帝梦,自然乐在其中。可是放眼周边,却发现这个皇帝做得有点名不副实,他只有河东这巴掌大一块儿地方,配不上“中原”二字。这还不是让他最焦虑的事,让他焦虑的是,李从珂一日不除,他这把皇帝交椅就一日坐不稳。所以,在消灭了晋阳周边的后唐军后,石敬瑭下一个目标自然是洛阳城中的李从珂。于是,石敬瑭和他的耶律干爹率联军南下,虽然知道耶律德光并非铁心帮他,就是给他壮壮声势也好。

其实,辽国军将领并不想参与中原内战,劝耶律德光回国,耶律德光觉得他的目的已经达到,剩下的事情应让石敬瑭自己去解决。于是,行至潞州后先让一部分主力先回国,他暂且在潞州休息一段时间,并让大将迪离毕带着五千骑兵跟随石敬瑭向洛阳行进。行前,耶律德光告诉石敬瑭:“我不远千里来帮你,现在大功告成,只有李从珂未除,这要看你的了,等你入洛阳,我就回去。”

这时的后唐军将领看到李从珂大势已去,没人再为李从珂卖命,多数向后晋军投降。当后晋军来到河阳(今河南孟县)时,河阳节度使苌从简也乖乖投降了。河阳是洛阳北面的门户,河阳一失,洛阳城中大乱。石敬瑭派辽国骑兵去驻守渑池,防止李从珂西奔凤翔。李从珂本打算西投河阳,准备东山再起,却被石敬瑭断了后路,留下的只有死路一条。

李从珂怕做了俘虏受辱,于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十一月底,召集太后曹氏、皇后刘氏、皇子李重美等人登玄武楼准备自焚。刘皇后想放火先烧了洛阳城,让石敬瑭没地方住。李重美叹道:“如果烧城,日后石敬瑭必然要大兴劳役重建新城,到时受罪的还是百姓。不如留下来吧,也算是给大唐子民最后一点交代吧。”众人号哭,引火上身,夜色沉寂中,只见宫中火势冲天,百姓知道皇帝自焚了,无不叹息。

薛居正评价李从珂:“末帝负神武之才,有人君之量。”不过客观来说,李从珂的军事能力不比石敬瑭差,手段也够狠,但战略眼光则不如石敬瑭,当初真要听从吕琦的奇计,也绝不至于落到这般境地。就在李从珂自尽的当天夜里,后晋军攻下洛阳,后唐灭亡,历经四帝,共十三年。大晋皇帝石敬瑭高高兴兴地进入洛阳,做起了名副其实的儿皇帝。

人心思变,这个皇帝不好当

不做皇帝,拼死拼活也要当皇帝,做了皇帝,才知要坐稳这个位置绝非易事。因为做皇帝也累,做皇帝也怕,做皇帝也难,做皇帝也赌命……石敬瑭刚刚做了皇帝,看似风光无限,其实统治基础非常不稳,尤其是那些老臣,没有几个肯服他的,邺都留守范延光便是其一。

不久前,范延光还和石敬瑭刀兵相见,虽然后来投降了石敬瑭,但面和心不和,暂时苟合而已。范延光在明宗(李嗣源)朝曾经做过宰相,地位不在石敬瑭之下,如今石敬瑭称帝,心中难免有些涟漪,再加上他所驻守的是河北大镇魏州,曾是李存勖称帝的地方。在乱世中想做皇帝,凭的就是硬实力,论实力,范延光也不差。石敬瑭早就对他不放心,为了稳住他,便封他做临清王。

五代时期的“王”,相较于唐朝时期大为贬值,这个时期有点本事,有点能耐的,都去当皇帝了,谁还看得上一个“王”。范延光当然也有帝王梦,根本不在乎什么王不王的,加之这时石敬瑭决定要把国都迁回汴梁,范延光立刻就明白了石敬瑭的意图,这是想看住他这只老虎,并有机会快速置他于死地,让他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

后晋天福二年(947年)六月,范延光在魏州反了。范延光派心腹孙锐和澶州刺史冯晖带着两万步骑兵去攻黎阳。石敬瑭调兵遣将,兵分四路,由白奉进、张从宾、杨光远和妹夫杜重威前去围剿范延光。本以为十拿九稳可以大胜,结果前线传来消息:张从宾和范延光“私通”了,在军中谋反,而且张从宾还把石敬瑭的长子河阳节度使石重信杀了,叛军反过来攻打汴梁。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边张从宾的反叛已够让石敬瑭焦头烂额了,魏州前线又发生了官军哗变:昭信节度使白奉进和义成节度使符彦饶因为军纪问题发生冲突,符彦饶乘乱杀死白奉进,随后符彦饶又被都指挥使卢顺密指挥官军给活捉了,押至汴梁处死。

正在石敬瑭一筹莫展时,大将军刘知远站出来,对石敬瑭说:“陛下不必担心,这些人成不了大事。当初在晋阳时与(后)唐军作战,险象环生,几度陷入死地,现在陛下不还是君临天下?叛军不可怕,可怕的是畏敌情绪。只要我们固守住京师,人心自安,乱党就不难平定了。”

刘知远,生于唐乾宁二年(895年),河东太原人,为人自幼便沉稳庄重,不好嬉戏。青少年时期,正值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割据太原,刘知远就在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部下为军卒。当时,石敬瑭为李嗣源部将,在战斗中,刘知远不顾自己的生死安危,两次救护石敬瑭脱难。石敬瑭感而爱之,以其护援有功,奏请将刘知远留在他帐下。

刘知远确实是个人才,他和赵匡胤的职业相同,都是提着脑袋谋富贵的主儿,最不怕的就是打仗。虽然刘知远后来建立的后汉仅存在四年,但要论起军事能力,他远超过石敬瑭。刘知远的才能得到了耶律德光的认可,并对石敬瑭说:“这个人是很有本事的,对你有大用,不要卸磨杀驴。”干爹的话石敬瑭不敢不听,所以他非常器重刘知远。

刘知远主持京师防务,严明军纪,宽抚众心。士气是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这一点做好了,离成功也就不远了。刘知远治理的防务一片肃然,军队的软战斗力迅速提高。没过几天,后晋军在杨光远的率领下,在六明使用诈败计,引诱叛军渡河,大败叛军,冯晖、孙锐逃回邺都。另一路的杜重威也在汜水关大败张从宾的叛军,张从宾溺水而亡。

此时,范延光的兵马粮草也消耗得差不多了,没有多少本钱再战,便想向石敬瑭认个错,继续做他的部下。于是,他杀了孙锐,上表谢罪,请求宽恕。后来,石敬瑭赦免了他的死罪。虽然石敬瑭给他留了条命,但想杀他的人大有人在。其中杨光远就恨死了范延光。

后来,杨光远私自闯入范延光宅中,逼死范延光,并对石敬瑭说谎道:“范延光一时想不开,投河自尽了。”死就死了,留着也可能是祸害,所以石敬瑭没把他太当回事儿。平定了乱军,石敬瑭终于可以安下心做他的皇帝了。拼搏了大半辈子,为的是什么?不就是荣华富贵、天下霸业。

敲山震虎,谁不老实就办谁

作为一个在乱世中谋生存的人来说,要想出人头地,必须要拿得起、放得下,能取能舍。对石敬瑭来说,为了当皇帝——不管是“儿皇帝”,还是“土皇帝”,反正是皇帝,放弃的是尊严,赢得的是骂名;你骂你的,我还做我的皇帝,享受我的荣华富贵。尤其是在那个五代乱世,能“舍生取义”的人并不多,谁不想做皇帝?谁不想锦衣玉食?石敬瑭早就看透了这一点,所以宁被世人唾骂,也要做个“儿皇帝”,做“万岁爷”。

成德节度使安重荣就看不惯石敬瑭,觉得他这个皇帝做得有点不要脸。安重荣是个胡人,生性粗豪,为人凶悍,人称“安铁胡”。当初石敬瑭在晋阳被后唐将张敬达围困之时,安重荣曾经帮助过石敬瑭,石敬瑭有恩必报,让他做了河北重镇成德的节度使。但安重荣并不满意,心想:“你靠不要脸当了皇帝,能比我强哪儿去?你都能当我为何不能当?”有次,安重荣狂妄地对部下说:“天子唯兵强马壮者能当之!”在五代时期,这就是一句真理。

安重荣虽是胡人,但并不歧视汉族。石敬瑭命令边镇要对辽国人讲礼貌,可安重荣却不同意,经常漫骂路过歇脚的辽国使节,甚至把闯入境内偷盗的辽国骑兵也杀掉。耶律德光恨得他牙痒痒,便责怪石敬瑭太纵容他。石敬瑭对安重荣也是又恼又气,不过他知道安重荣手握重兵,不敢得罪他。安重荣却管不了这些,干脆上表骂石敬瑭:“罄中国珍异,贡献辽国,凌虐汉人,竟无厌足。”安重荣还有些气节,有一次,他又上表要求石敬瑭发兵攻打辽国,并说:“天道人心,难以违拒,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因为安重荣看到,辽国刚刚得到燕云地区,基础很不牢实,且汉人多有反抗意识,可是石敬瑭却不理会他。

石敬瑭还没想好怎么对付安重荣,泰宁军节度使桑维翰担心石敬瑭会听信安重荣的话,和辽国人决裂,于是上书给石敬瑭,说:“陛下能当上皇帝,首先要感谢的就是辽国父皇帝,当初对辽国的约定陛下一定要遵守,不能忘恩负义。且现在的辽国兵强马壮,耶律德光是五百年一出的圣君。陛下现在最需要做的就是要灭掉安重荣,不能让这个祸害给我们中原添乱。”

有人为自己打气,于是石敬瑭开始行动。他先是让“右臂”刘知远去太原做河东节度使,在左路钳制住安重荣,同时将原河东节度使李德统改任为邺都留守,在安重荣的侧翼敲进根钉子。让石敬瑭没有想到的是,他全力防备安重荣,哪知道最先造反的并不是安重荣,而是山南东道节度使安从进。安重荣听说安从进反了,对属下说道:“石敬瑭不得人心,安从进这人也能反,我为何不能?”于是,在后晋天福六年(941年)十二月,也举起了反叛大旗。

石敬瑭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于是派出妹夫杜重威攻打安重荣。当他和安重荣部在宗城相遇,还没等安重荣排兵布阵,手下赵彦之就带着本部兵投降了杜重威。杜重威看到赵彦之的部队盔甲明亮,向他冲过来,便下令反击,结果把这部分叛军全歼,叛军大乱。安重荣见势不妙,带着士兵逃回镇城。

宗城一战,让安重荣损失惨重,近乎无兵可用。不久,大批后晋军攻到城下,这时的安重荣已经是瓮中之鳖,没什么反抗能力。城中的那些士兵也都不愿再为安重荣尽忠,有人趁安重荣不备,打开城门放后晋军进来,安重荣被活捉。后被押到杜重威跟前,杜重威一阵奚落,将他斩于城下。为了捞取首功,杜重威把开门的那位军爷也给斩了。不仅如此,杜重威还将安重荣的私产全都据为己有。

杜重威把安重荣的人头送到汴梁,石敬瑭对着安重荣的人头笑道:“安铁胡,想不到你也有今天?”随后,命人把人头用漆封上,送给干爹耶律德光。其他蠢蠢欲动的地方军阀见安重荣没折腾出个结果,还丢了性命,都难免有些害怕,不敢再找石敬瑭的麻烦,暂且都对这位大晋皇帝摇头摆尾,很是听话。

侄承叔业,只能称臣不称孙

后晋天福七年(942年)五月,大晋皇帝石敬瑭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生龙活虎了,他颤巍巍地依在病榻上,想到眼下混乱不堪的局面,病情一天天恶化。这时,他自知大限将到,很快就要去见阎王了,就此撒手人间,扔下一个烂摊子,他又怎么甘心?

儿子石重睿还是个嗷嗷叫的屁娃娃,侄子虽然成年,但毕竟一步近两步远,让位于侄子又不甘心,好纠结!但此事又不容他多想,于是他一狠心,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让儿子继位,托付宰相冯道(字可道,号长乐老,今河北沧州西北人,五代宰相。他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全力辅佐!同时,又下诏让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回朝辅政,可在朝中主事的齐王石重贵不喜欢刘知远,便把诏书给扣了下来。

六月十三,石敬瑭终于撑不住了,病死于汴梁宫中。听说干儿子死了,耶律德光按礼节也辍朝七日,表示哀悼。但他从来也没有把石敬瑭当自己人,而是把他当做辽国在中原争取利益的代言人——你只能乖乖听我的话,不能给大辽添麻烦。朝中的大臣见石敬瑭升了天,也只是假慈悲一下,只要有官当,有荣华富贵享,谁当皇帝都一样,跟谁混也是混嘛。

当然,有一个人与这些人的态度完全不一样,此人虽然也痛哭哀号,甚至使上了吃奶的劲儿,但是他哭的不是石敬瑭的死,而是石敬瑭没有把皇位传给他,此人正是石敬瑭的侄子齐王石重贵。

石重贵(914年~964年),石敬瑭的养子。石重贵的父亲石敬儒早死,其伯父石敬瑭对其疼爱有加,由于石敬瑭儿子大多早夭,便把他当亲儿子养。但石敬瑭死时,让冯道等人顾命,偏偏把这个生前喜欢的侄子给撂一边,这让石重贵好生郁闷。其实,冯道一向比较看好石重贵,反正皇帝死了,新立的皇帝还屁事不懂,于是冯道背弃石敬瑭的临终嘱托,拥立28岁的石重贵做了后晋皇帝。

石重贵沿用后晋高祖石敬瑭的天福年号,即位为皇帝,后晋天福九年(944年)七月,改元开运,史称“后晋出帝”。与石敬瑭相比,石重贵也是半瓶子醋,两人最大的差别,就是对待辽国的态度。石敬瑭认辽国人为干爹,石重贵不同,他非常讨厌耶律德光这个人,当然,也对伯父给人当干儿子一事颇为不爽。现在他继位了,那耶律德光岂不是他的爷爷辈儿?

这么一想,这个大晋皇帝当得可够窝心。石重贵一上任,就开始撇清和辽国不伦不类的“亲戚”关系,毕竟当人家孙子,会为天下人所笑,如果说称臣,至少面子上还挂得住。考虑到自身的实力,这个弯拐得不能太急,饭要一口一口吃嘛,所以,称什么都可以,就是不给人称孙了。他把他的想法告诉了群臣,下面一下炸开了锅,有同意的,有反对的。有人建议石重贵只向辽国称孙不称臣;有人说先帝向辽国屈膝是为了国家社稷和黎民百姓,有什么可丢人的,这样做万一得罪了辽国人,辽军大举南下,到时说什么都晚了。

冯道是个老江湖,他不急于表态,而开始装起了糊涂,意思很明白,你们爱怎么鼓捣随便,我不掺和,你爱称臣爱称孙关我屁事。石重贵见还是有人赞同他的观点,于是派使者去辽国告诉耶律德光,如今大晋皇帝只向您称臣不称孙。耶律德光一直把石重贵当孙子辈儿看待,见他如此无礼,便破口大骂。因为石敬瑭对他言听计从,没想到这个孙子半点也不像他伯父,敢公然撕破面子,自感颜面无光,同时也气得半死。

这时,手下也劝耶律德光说,趁石重贵立足未稳,何不给他点颜色看看。于是,耶律德光发誓,一定要教训一下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中原皇帝。从此,后晋与辽不再像以前那样卿卿我我,双方进入了断断续续的战争状态,这种状态一至持续到后晋灭亡。

三抗辽国,同床异梦终饮恨

石重贵夺了石重睿的皇位,屁股还没坐稳,便与辽国因为称孙一事翻了脸。耶律德光气得哇哇叫:你不叫我爷,我就叫你灭。那边耶律德光的肺快气炸了,这边石重贵是爱江山,更爱美人儿,过得优哉游哉。一天,他正和新娶的娇妻风花雪月,就听有人来报,说青州节度使杨光远外连辽国造反。他顿感不妙,知道他们会联手对付自己。

杨光远,五代将领,字德明,他的父亲叫阿噔啜,大概是沙陀部人。他开始在后唐庄宗李存勖手下任骑兵将领,后任幽州马步军都指挥使,戍守瓦桥关。后唐明宗李嗣源时,历任妫、瀛、冀、易四州刺史,有治理得好的名声,并被提拔为振武军节度使。后归顺后晋,驻守青州。其实,对杨光远这个人,石重贵一直不怎么放心。而杨光远也看不起石重贵,觉得他比石重贵更有雄才大略,如今石重贵都能做皇帝,他岂不更能?但是当下还没有与石重贵叫板的资本,于是想走一下石敬瑭的路线,先投靠辽国,来个借刀杀人,最终称帝中原。

耶律德光也是来者不拒,欣然接受了他。杨光远告诉耶律德光,说石重贵“负德违盟、聚财害民”,建议耶律德光趁现在后晋朝出现饥荒、财政紧张的时机,出兵讨伐石重贵。耶律德光的部下赵延寿也在旁边煽风点火,这更坚定了耶律德光要拿掉石重贵的决心。

后晋开运元年(944年)春,辽国皇帝耶律德光派赵延寿率马步军五万南下攻后晋,杨光远在青州声援辽军。辽军由于有了燕云十六州,居高临下,进入中原如履平地一般。为了提振军心,石重贵御驾亲征。当石重贵来到澶渊(今河南濮阳西北)时,辽军已经攻下了邺都。于是,石重贵便派人去辽国大营议和,耶律德光不接受。而此时,耶律德光派遣的西路军却在太原被河东节度使刘知远痛击,领头的卫王耶律宛狼狈窜回辽国。

太原大捷后,石重贵可以腾出一只手来对付杨光远。后晋开运元年(944年)五月,兖州节度使李守贞、河阳节度使符彦卿出师青州。没有辽军的帮助,杨光远勉强守到十一月,投降后被杀。后晋开运二年(945年)春,辽军南下在顿丘(今河北清丰)和由石重贵亲率的后晋军主力进行大战,双方死伤惨重,没分出胜负;三月,耶律德光再率辽军再次前来寻仇,两军会于白团卫村(今河北安国境内)。结果,后晋军取得白团卫村大捷,差点生擒了耶律德光。

后晋开运三年(946年),前两次没有讨得半点便宜的耶律德光再次率大军南下。因为前两次没吃败仗,石重贵开始有些轻敌。但是,当辽军第三次南下时,得力的干将却不像之前那么卖力了,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虽然迎击了辽军,但取胜之后就开始自保,任由辽军南下。石重贵的姑父杜重威以及李守贞等人被辽军包围弹尽粮绝后,干脆投降了辽国。并且耶律德光还编了一个美丽的谎言,说等搞掉石重贵,就让杜重威做中原皇帝,杜重威乐得屁颠屁颠的。为了在耶律德光面前表功,竟然倒戈南向,去攻汴梁。

当“辽军”攻到汴梁城下,石重贵才反应过来,原来姑父竟降了辽国。石重贵赶忙找到冯道招来一帮人,商议眼下该怎么办。很快达成一致:投降。投降了辽国后,石重贵以及后宫眷属被带到开封府,几个月之前还是一国之君,眼下却成了亡国之君。听说石重贵被俘获了,耶律德光大喜。后晋天福二年(947年)正月,后晋朝文武官员伏拜路旁,迎接大辽国皇帝耶律德光。

耶律德光觉得他的目标已经达成,留着石重贵可能是个隐患,便“封”石重贵为负义侯,命其举家北迁黄龙府。石重贵连同李太后、安太妃、冯皇后、石敬瑭幼子石重睿、二子石延煦、石延宝以及宫人数百一路北行。石重贵行至杜重威大营时,引发旧恨,仰天长呼:“石家待杜威何厚,彼又待臣何薄!苍天!苍天!此亦天意乎!”辽应历十四年(964年),后晋出帝石重贵死于黄龙府,冯氏不知下落,成千古之谜。后晋灭亡后,五代乱世并未就此终结,河东节度使、北平王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了后汉。


lweL2BW6UHw8ewctxZbzA6xOpaPE38j+Ggkwahz0Up5y2pByDlptTgxYyYFCnnO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