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一句话淡淡如水,一句话直刺人心

组织好语言再开口

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最容易让人感到无助的一个问题是:你说出来的话没有取得你想要的效果。话语就像你投掷出去的匕首,如果不能刺中听者的内心,而是从他旁边擦身而过,那么就没有任何意义。

是什么导致了你的话语没有达到你想要的效果呢?这个问题最基本的一点是:你在开口之前没有组织好语言。

一位先生正坐在客厅里看电视,这时,他的妻子走过来对他说:“你难道不想去走走吗?去帮我买点东西回来吧!”

其实丈夫刚刚就想出去买报纸了,只是一时懒得动,于是他对妻子说:“没问题,我刚好想去买一份报纸,你需要我给你买什么?”

“我刚刚看到电视上那么多梨子广告,我现在特想吃梨子,”妻子在他走向衣柜拿外衣时说,“也许你还可以再买点牛奶。”此时,先生已经从衣柜里拿出外衣,妻子走进了厨房,探出头来说:“我看看篮子里的土豆够不够。对了,我想起来了,我们已经没有鸡蛋了。”

丈夫一边答应着妻子,一边穿上外衣朝门口走去,“再买些芹菜吧,也可以买些橙子。”此时丈夫已经打开了房门,“还有黄油”妻子接着说道。然后丈夫下了楼梯,从楼上传来了“苹果”的喊声。丈夫坐进了汽车,“再买一些酸奶”,妻子大叫道。

“还有其他的吗?”丈夫无奈地笑了笑。妻子摇了摇头,说:“没有了。亲爱的,早点回来。”

如果妻子不复述上面她提到的那些食品,那么丈夫能够记住多少个?答案是不超过7个。

上面这个小故事,常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语言只有在组织好之后才能取得它理想中的效果。

哈佛大学乔治·米勒教授曾经发表过一篇名为《神奇的数字7±2》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米勒教授提出一个观点:人的大脑在短时间内无法一次记忆约7个以上的项目,即便有人侥幸记住了超过7个项目,那么这个数字也不会超过9。

现实中,很少有人能一次记住9个项目,更多的人只能记住5个或者4个,而普通人的记忆一般会停留在3个。这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就是当我们的大脑发现其需要处理的项目数量增加到4个或5个以上时,就会开始将其归类到不同的逻辑范畴中,以便于记忆。

在上面的故事中,为了方便记忆,大脑可能会将妻子要求的物品按超级市场的不同区域进行归类。归类后的结果是:梨子、橙子、苹果;牛奶、酸奶、黄油;土豆、芹菜;鸡蛋。

如果试着想象一下这个归类的过程,我们就会发现,这建立了几个在各项目之间存在的组织关系,可以方便对它们进行记忆。那么这对于说话有什么启示呢?

如果你能够将语言进行清晰的归类,进而让自己更容易记住它,并了解到记住它的规律,那么当你开口说话的时候,就能够通过这种归类的方法来组织语言,让人更容易记住你的意思,进而获得你想要的效果。

譬如,妻子如果这样对丈夫说:“我需要一些水果、蔬菜、奶制品和鸡蛋,水果有梨子、苹果和橙子,蔬菜有芹菜和土豆,奶制品有牛奶、酸奶和黄油。”那么丈夫记忆起来一定会更加容易。

组织好语言再开口,这能够帮助听者更好地把握你语言中的要点,让他更清楚你在说什么。反之,如果你在开口前没有组织语言,想到哪里说到哪里,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搞得听者一头雾水,不明白你在说什么。

某人和朋友正在酒吧喝酒,突然他对朋友说:“上个月我去了一次伯尔尼,你是知道的,伯尔尼是一个非常保守的城市。一天中午,我们到餐馆吃午饭,你能够想象得出吗?在短短半个小时之内,我至少见到了15个留胡须或胡髭的人。”

那么问题是,这个人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他表达的是对伯尔尼的印象吗?似乎不是。倒像是在比较城市中的白领阶层。那么他想要表达的是胡须和胡髭?恐怕不是。似乎还应该包括各种面部毛发。这时听者也许会认为,这个人可能不喜欢男人面部蓄须,他可能想比较不同办公室职员的蓄须方式,他可能对专业机构如此容忍职员蓄须感到惊讶。

不管怎样,他的朋友含混地应承了几句,算是对他的话有所反应。接下来,他又说了:“当然,面部蓄须多年以前就已经是伦敦街头的一景了。”

他的朋友想:“噢,我终于明白他要说什么了。他想说伦敦在这方面比其他城市发展得更早。”于是朋友把对他的话所理解的意思告诉了他。朋友的理解在逻辑上完全合理,但是完全错误的,因为这根本不是这个人想表达的意思。事实上,他想表达的思想是:“知道吗?我简直难以相信,在商业圈,男人面部蓄须已经达到了如此被广泛接受的程度。”

这个人所要表达的意思,和他所说的内容不能说没有联系,但如果他之前不把这种联系铺开,谁又能从他那杂乱无章的语言中找出他的真实观点呢?而这也就是为什么要组织好语言再说话的原因。

实际上,在与人沟通的时候,聪明人的做法是选择让对方听得懂的语言和让对方能够理解的逻辑,否则很可能让对话在彼此感知的错位中失败。组织好语言再表达是对说话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应该保持的习惯。

说话凸法则

开口说话之前先思考,想好自己要表达什么,组织好语言的逻辑顺序,这会让你的话语更有力,刺中听者的内心。

有效语言的三原则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际、沟通的工具,学会运用有效语言,能够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大放异彩。想要提高语言的有效性,我们就要遵守三个基本原则。

有效语言的三原则依次是: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面子原则。

1967年,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格莱斯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提出了大名鼎鼎的“合作原则”。而格莱斯提出这一原则的依据是:在人们交际的过程中,交流的双方总是有意无意地遵循着某一项原则,从而达成和谐默契的配合,以便完成交际任务。

1975年,格莱斯在著作 Logic and Conversation 中将人们在彼此的谈话过程中所遵守的“合作原则”划分成了“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这四个范畴,每一个范畴又有一些特殊的规定。

“量的准则”包括两点:彼此所说的话应该满足交际所需的信息量;彼此所说的话不应超出交际所需的信息量。拿这两点来说,人们在交谈的过程中,想要让自己说出的话产生预期的效果,就要遵循话里传达的信息“既不要过量,又不要不足”的要求。你话里的信息不足,会让人产生歧义;你话里的信息过量,又让人云山雾罩,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质的准则”包括两点:不要说自己心里明白是虚假的话;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很多人要不习惯说假话,要不就哗众取宠、以讹传讹,这样长此以往,人们对你本人的信任度越来越低,而由你口中说出的话也逐渐变得毫无效力。大家都听过“羊来了”的故事,故事里的放羊小孩没有遵循“质的原则”,就吃了自己酿下的苦果。

“关系准则”指的是说话一定要有关联性。

“方式准则”指的是说话一定要清楚明了,不要晦涩难懂,避免歧义,尽量简洁,井井有条。

有一个人过生日,请朋友们在家中一起庆贺。眼见着酒菜摆满了一桌子,饭也蒸熟了,还有几个朋友迟迟未来。这个人是个急性子,不由得当着朋友们的面冲口而出:“怎么回事,该来的怎么还不来?”

到场的朋友们一听,大部分人心里都来了气:“哟!难不成咱们是不该来的?既然如此,那咱们先走得了!”一些朋友铁青着脸立马抬脚走人了。这个人更急了,拱手道:“各位,我哪有要让他们走的意思啊,是他们误会了!”说着又加了一句:“这不该走的倒又走了!”

剩下的朋友一听,气得不行:“难不成该走的是我们!那好吧,咱们也走吧!”说着一群人走向了门口,顷刻间走了大半,这个人好话说尽终于留下了几个人。

有人劝道:“你这个人就是太不会说话了!”这人一脸无奈:“他们真心误会了,我说的哪里是他们啊!”

剩下的几个人瞬间气血上涌:“不是说他们的,就是说我们了?那我们也走吧!”话音刚落,几个人起身就走了。

案例中的这个人实在是太不会说话了,既违背了“质的准则”,又违背了“量的准则”,还违背了“方式准则”,说话不清不楚,到处都是歧义,难怪被人误会。

有效语言三原则中的“合作原则”极其重要,而剩下的“礼貌原则”和“面子原则”同样十分重要。拿“礼貌原则”来说,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说法,但实际上其精神内涵和表现形式都是差不多的。

由美国语言学家莱考夫提出“礼貌原则”包括三个内容:不要强加,意思是不要干预与己无关的事情;提供选择,意思是让听者自己做决定;友好相待,意思是让谈话的双方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关系。

由英国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提出的“礼貌原则”包括:得体准则,尽量让对方多得益少吃亏;慷慨准则,尽量让自己少得益多吃亏;赞誉准则,尽量多赞誉别人少贬低别人;谦逊准则,尽量多贬低自己少赞誉自己;一致原则,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减少互相的分歧;同情原则,尽量减少双方反感,多增加双方同情。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亦讲究“四大礼貌”原则:贬己尊人原则,意思是保持自谦多多贬低自己,多多抬高他人;称呼原则,不同的人相互称呼的时候要遵循上下、贵贱、长幼的传统来采取合适的称呼向对方主动打招呼;文雅原则,多选用文雅的用词、委婉的说辞,而不是粗俗直接的用语;求同原则,多提双方的共同点,即使需要批评的时候也要讲究好的方法和态度。

有效语言三原则中的最后一个原则是“面子原则”。在不同的文化中,面子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例如,西方文化中,面子被相关学者定义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想要为自己赢得的一种公众个人形象”,而每一个交际参与者都有着“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的分别。前者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欣赏和尊重;后者指的是希望自己的行为不受他人干涉。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面子指的是“面子”和“脸”。中国的人类学家胡先缙将“面子”定义为“个人的声望和地位得到公众的一致认可”;“脸”指的是“群体对于符合社会和内在道德行为标准的个体尊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面子需求,想要使得自己的语言达到预期的效果,就要注意他人的面子需求,屏蔽会使得对方失去面子的话语,巧妙、得体地恭维对方,让对方感到“特别有面子”。

说话凸法则

有效语言三原则包括: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面子原则。想要自己说出的话语能够达到预想中的好效果,就要时刻注意遵循这三个原则,不要越界。

导致语言无效的原因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没有一天能够离开语言。分析从古至今的大人物,他们有的舌灿莲花、吞吐风云,极具激辩之才;有的谈笑间便可扭转局势,逢凶化吉;有的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力挽狂澜,以杰出口才给后世之人留下了很多津津乐道的事迹。

“口才”实在是我们人生中的一柄极其有力的武器,运用好了往往会让我们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和谐,会让我们的人生之路走得更顺畅。而现实是,很多人正为不知道该如何利用“语言”这柄利刃而苦恼,为不知道该如何说出有效的语言而纠结。

导致语言无效的原因很多,但是只要正视语言的力量,从现在开始时刻注意、加紧练习,不放过任何一个锻炼口才的机会,相信总有一天,我们都可以成为一个能说会道的人。

下面我们就来结合案例,具体分析一下几个使得语言无效的原因。

案例1: 古时候,有个年轻人骑马赶路,眼见着天逐渐暗了下来,马上要下暴雨的样子,年轻人很着急,生怕突然而至的暴雨打湿他背在肩上的行李和干粮。这时候正巧有个赶着驴子的老大爷路过,年轻人大喝一声:“老汉,你可知道这附近有没有客店?”老大爷白了他一眼,淡淡说道:“五里。”随后不紧不慢地赶着驴车走远了。

年轻人心里正暗骂那老头,突然意识到,他说的并不是“五里路”,而是“无礼”,可见老大爷是在责怪他先前的无礼。年轻人掉头追上老大爷,翻身下马,恭恭敬敬地上前作了个揖,满怀歉意道:“小可刚刚太过失礼,请大爷您切勿怪罪!只因小可眼见暴雨将至,心里惶急,才一时失言!”老大爷笑了笑:“年轻人知错就改,很好。这附近并无客店,你若是不嫌弃可以来我家中避雨。”

案例1中的年轻人一开始说出的话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因为他的话违背了有效语言三原则中的礼貌原则,称呼老汉的时候既不用尊称,也没有保持应有的恭敬,话里话外都是满满的无礼,难怪会受到老大爷的白眼。

而之后,醒悟了的年轻人追上老大爷,态度恭敬,道歉的话语得体而又诚恳,难怪老大爷不仅原谅了他之前的无礼,还主动将他邀往家中。可见,在有求于人的时候,若不时刻铭记着“请”字当头的道理,态度恭敬,言语真诚,将很难产生你想要达到的效果。

案例2: 孙觉是苏轼的好友,秦观的老师,身为北宋进士的他是当时的知名人物。宋神宗时,孙觉被任命为福州的知府,他了解到当地有一些十分贫苦的人因为拖欠官府的银两而被送往监狱服刑。孙觉十分同情这些穷苦的人,所以想方设法想要搭救他们,苦于自己为官清廉没有足够的银两为他们赎身。正巧有一些富贵人家找到孙觉,想要出一大笔钱来整修佛殿,孙觉听了他们的想法后,心里一动。

他不动声色地问富人:“你们甘愿出这么一大笔钱,目的是为了什么呢?”那些人想了想说:“我们希望得福报。”孙觉分析道:“虽然你们有此好心,本官却怕你们用错了地方。你们想想,佛殿并没有大坏,菩萨像也好好的,似乎并不需要翻修,若是用这笔钱来为监狱里那些贫苦民众赎身,使得他们偿还积欠官府的银两,免受枷锁鞭笞之苦,你们能够得到的福报岂不是更多?”

富商们一开始面有难色,听着听着却也无话可说。就这样,孙觉成功说服了富人,捐出了一大笔钱救了那些贫苦人民。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说服别人的时候,一定要讲究方式,或顺势而为,或巧妙设问,这样才能达到最初的目的。如果你一味直来直去,不讲究说话的技巧,哪怕你的口气再真诚也难免失去你想象中的效果,这是语言失效的一个巨大的原因。

案例3: 小舞是一个既有灵性又有才气的女孩,毕业后她来到了心仪的杂志社做编辑。小舞又努力又有才华,而且对手头的工作总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很快就从新人中脱颖而出。有一次她撰写的一篇专题文章极其精彩,使得那期杂志的销量骤然上升,杂志社的领导在开会时特意点名表扬了她。

轮到小舞发表感想的时候,她强调说这次的专题本来并不是这个主题,当她向主编描述了自己的想法后,却被主编否认,是自己向主编反复打包票才争取到这个机会来证明自己。主编听完她的话脸色很不好看。小舞没有意识到主编的反应,一个劲地说自己有多努力,有多拼命,最后还总结说自己的成功与自己的努力和天分有着直接的关系。

其实,小舞的原意是想向大家表明,初生牛犊不怕虎,只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努力去做才能得到梦想中的成功。可是小舞说出的话非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得罪了领导,正是因为她没有弄明白真正的说话之道是怎么回事,才造成了这个后果。

从上面这三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导致语言失效的原因有可能是你违背了有效用语的三原则,有可能是你不讲究说话的技巧,也有可能是你“会错意表错情”,无论是哪种情况,我们都要极力避免。只有经过一次次训练,一点点积累失败的经验,我们才能成为说话高手。

说话凸法则

想要避免语言失效,想要畅通无碍地表达观点、立场和情绪,想要自己的语言产生理想的影响力,我们就要弄清语言失效的原因,掌握说话之道的真理。把握住练习的机会,总结失败的经验,保持点滴进步直到梦想实现的那天。

方法用对,话才能说得清楚

父母在教育儿童的时候,经常会说:“和人说话一定要保持清晰的口齿,将话说清楚,不要嘟嘟囔囔、含含糊糊让人听得莫名其妙。”可见,吐字清晰、表达顺畅也很重要。在如今这个社会上,很多人因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并没有打好这个基本功,导致说话颠三倒四、口齿不清,严重影响了其人际交往和工作生活。

不只是孩童在学语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将话说清楚,有些成人也要注意这点。比如,生活中的很多人在同人交谈的时候表现得很羞涩,声音低得好像蚊子哼哼一般,唯唯诺诺的样子总能引起对方的皱眉和不快;有的人倒是不怕人,只是说话颠三倒四没有逻辑,啰唆无聊没有重点,既浪费了别人的时间,也可能耽误了一些紧急的情况。

有些人因为天生或后天缺陷的限制而无法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口吃。有一部获得奥斯卡多项大奖的电影叫《国王的演讲》,说的就是一位有口吃的国王,在经历了一系列困难后最终克服了这个毛病,在全国人民的面前发表了一场精彩的演讲。实际上,很多患有口吃疾病的普通人在经过一系列训练后,也能够逐渐克服这个缺陷。

大部分人都觉得说话是一件极简单的、生来就会的事情,然而现实是说话这件事情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事实上,很多人不会说话。这样的人就算脾气和善、为人无私、性格慷慨也可能不会有着想象中的好人缘,只因为他们糟糕的说话技巧。

要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交谈,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彼此情绪上的沟通、信息上的传达。同一个说话颠三倒四、不知所谓的人聊天,不仅不会减轻烦恼,还会增加自己的痛苦。久而久之,我们就再也不会产生同这种人倾诉心事的欲望了。

李姐的丈夫最近在和她闹别扭,让她烦恼不已。她向好友倾诉说,这么多年来自己将丈夫照顾得好好的,不仅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活,子女的教育问题也不需要他操心,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多年总是对自己爱搭不理的。李姐絮絮叨叨地说着,却看到朋友脸上的表情有点奇怪。

朋友欲言又止地问她有没有想过自己说话的时候可能太过唠叨,才造成这个局面。原来这个朋友是李姐和她丈夫的共同好友,李姐的丈夫也曾向这个朋友倒苦水,说李姐每天都在不停地说话,关键是又说不清重点,让人听得一知半解,没办法和她自如交流。本来朋友还觉得李姐的丈夫不够耐心,这会儿听李姐说了好几个小时才将她的话理出了一二三点,朋友这才明白了李姐丈夫的苦衷。

要知道,说不清楚话很多时候是会给别人带来很大困扰的。所以,我们在平时说话的时候,无论在什么场合,交流的对象是谁,都要力争将话说清楚,将意思表达透彻,争取让对方“一耳了然”。

昆特莱是英国著名的政治家,他曾经说过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大意是这样的,不管是哪种题材,说得好不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力,完全取决于当事人当时表述的方式,而不在于他表述的内容。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无论我们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只要用对方法,我们就能够将话说清楚。

说话是有技巧的,只有用对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那么,说话的方法有哪些呢?

首先,任何一个人想要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想要让自己的话尽量产生好的效果和影响力,就一定要关注听众当时的心理,体察他们的感受,分析他们的思维方式,再通过得到的信息不断地调整自己说话的方式和内容,精益求精。只有这样,我们说出来的话才能够让听者听得明白,才能让听者听得入心,才能让听者产生共鸣。

有一条船行驶到深海的时候不幸碰上了暴风雨,船上的乘客想要逃过这场灾难就必须弃船跳水方能逃生。船上的乘务员向每一名乘客都发了救生圈,耐心地劝说他们跳船。乘客们一看海水那么冰冷,没有一个人愿意率先跳下去。乘务员没有办法,只好请示船长。

船长皱着眉头走向了聚集在一起的乘客,他首先对英国人说:“作为绅士的代表,你们必须要做出表率。”对于德国人,他却严肃地说:“跳船是一项不容置疑的命令,你们必须要跳下去!”对于美国人,他放缓了语气:“先生们,你们忘了吗?你们都是买了保险的!”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被船长劝说过的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随即鼓起勇气毫不犹豫地跳了海。

案例中的船长并没有单纯地操持一套说服的说辞,而是在说话之前,仔细地揣摩了不同国籍的人的心理,这才将话说到了点子上,成功解决了这一困境。

其次,想要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就要紧扣主题,凸显自己的主要观点和话里的实际意思,并用简洁明了的话阐述清楚。如果需要阐述的重点实在很多,也要分清楚主次关系,用一二三点来逐条剖析。

再次,表达的时候我们要十分注意话里的逻辑,按照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顺序将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排序、组织。想要做到这一点,有时候,我们在说话之前难免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这样的准备工作做多了之后,我们极有可能在自然而然间练就了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

最后,为了增强表述的效果,我们也可以运用眼神、语气、面部微表情及丰富的肢体语言动作来帮助我们顺畅地表述。这也不失为一种巧妙的办法。

说话凸法则

在与别人交谈的时候,话一定要说清楚,这是十分重要的。想要表达清晰,情绪到位,方法就一定要用对。避免语言烦琐 唆,避免逻辑混乱不清,话说出口前体察对方的心理,抓住重点着重表达,同时运用眼神、语气等来加重表达效果。 +9VUfxL73+GOCYv3pEjnMhoxmRV026Vme6l4HjDVe2mS2GPeQPtCGGQjRRD1EWl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