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还用“光”来定义上帝(约翰一书1:5),很自然地让人联想柏拉图在洞穴比喻中启示真理的光,尽管光不是本体性的概念。福音书中,只有《约翰福音》记载了耶稣教导重生(regeneration)的奥秘,重生的观念对希腊人和犹太人都是个新观念。耶稣用类比的方法讲解重生: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灵(约翰福音3:6)。圣经的核心也在《约翰福音》中:上帝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予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致灭亡,反得永生(约翰福音3:16)。耶稣救恩的普世性正符合斯多亚哲学的普世精神。这里,“一切”对应的希腊原文是形容词pas,表示“每个”“一切”。“世人”所对应的希腊文kosmos,还有世界、宇宙的意思。公元311年罗马帝国开始宽容基督教时,那时盛行的哲学已经不再是斯多亚派,而是普罗提诺(Plotinus,204-270)的新柏拉图主义,对应Logos的本体性概念是“太一”(One),而阿奎那所在的13世纪又盛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信仰需要理性,理性却可能有一定的时代性、局限性。《约翰福音》对Logos的借用,用意不是建立一理性的信仰。不同的是,阿奎那对Logos运用的范围大,他不仅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真理观和形上学,而且让基督教信仰似乎成了可以用理性描述、检验的知识,这实际上是《约翰福音》从根本上所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