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基督论和福音

阿奎那在其代表作《神学大全》( Summa Theologica/ST )第一卷论题27~44中的基督论,基本上源于他先前所写的《约翰福音》评注。按亚里士多德,人生的幸福在于理性的默想,而阿奎那认为《约翰福音》提供了对神完美的默想,如其开头以及第14~17章。关于Logos,阿奎那认为它是父、子、圣灵三位一体神中第二位格子的名字,因为Logos表征了理智的流溢,在神那里按理智行进流溢出来的位格就生出子。 [1] 父、子是表示位格上的关系,不是上帝的名字。阿奎那对耶稣名字的理解,不仅与圣经不一致(马太福音1:23),而且把上帝的本质用理智代替。尽管阿奎那也论证过上帝的本质不仅是理智,也是意志 [2] ,但忽视了上帝是有情感的存在:上帝的公义和慈爱似乎是矛盾的,如上帝恨恶罪,但上帝爱罪人,这正在福音中显明。

耶稣曾为人祷告:“认识你独一的真上帝,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翰福音17:3)阿奎那因此强调知识与永生的重要关系。 [3] 永生的生命是上帝的生命,而阿奎那认为上帝的生命是上帝本身,是本质的生命。《约翰福音》1:17同时提到了“恩典和真理”,阿奎那认为恩典和真理并列,但更注重知识。作为经验论者,阿奎那认为人的知识是作为命题的判断(句),而这些判断是由推理而来,推理中的概念是通过感觉形成的,贮存在被动理智中。

关于教会的使命,阿奎那强调圣事的重要性。马太和马可在福音书的结尾,有传福音的使命,而约翰没有,这说明那时候福音已经被广传。《约翰福音》的目的是让受书人信耶稣是上帝的儿子(约翰福音20:31)。上帝的儿子有神性。Logos与人的理性关系,甚至还不如Nous近。Logos的原义是没有位格的存在,并不能准确地表示耶稣完全的人性和神性,如斯多亚派的克伦索(Cleanthes)、留基伯(Chrysippus)虽然论证上帝的存在,但实际上他们是信多个上帝。 [4] 耶稣是上帝的儿子、福音是上帝的大能,这些定义符合了逻辑学,因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按本质定义。但圣经里没有出现过“本质”(essence)的词,最相关的是“本体”(hupostasis)。 在罗马帝国宽容了基督教后,教会才有可能正式解决早已存在的异端,它们往往在解释耶稣的二性上出问题。表示基督与父上帝本体相同而不是本体相似的希腊文词语homoousia,出现在《尼西亚信经》上。homoousia不是圣经的词,这是信仰的理性化,也是福音的理性化表现之一。

保罗总结了福音:……第一,就是基督照圣经所说,为我们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圣经所说,第三天复活了;并且显给矶法看,然后显给十二使徒看(哥林多前书15:3~5)。福音的本质如保罗所说:这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犹太人,后是希利尼人(罗马书1:16)。

因亚当的原罪,他的后裔生来就是罪人,不仅身体有罪,而且灵魂有罪的污点。罪人需要福音的拯救。与奥古斯丁(Augustine,354-430)对人性的悲观不同,阿奎那认为亚当的原罪只失去了原始的正义(original justice) [5] ,意志受损,而理智完好无损。亚当在犯罪前能给伊甸园的动物命名,虽然没有人死过,亚当理解“死”的意思,说明亚当的理智完好。亚当夫妇为了感官上的满足,意志上不服从耶和华上帝而犯罪。在违背诫命后,亚当不呼求耶和华,而是靠自己的行为遮挡羞耻,后被耶和华咒诅(创世记2:19~20,3:7)。因此,这不能说明亚当犯罪后理智没有受损。另外,阿奎那又认为理智不能认识自身的本质,而只能认识自身的活动。 [6]

意志求善,理智求真。每一个存在都是真的。这样,罪人在灵魂上的污点表现在意志上,而不是理智上。阿奎那认为上帝的生命和形象表现在理智,这有一定的圣经依据,如保罗说:圣灵和我们的心同证我们是神的儿女(《罗马书》8:16)。“心”对应的希腊文(pneuma),是自我、心灵的意思,与“心”(《箴言》4:23)在希伯来文中更注重情感不一样。Pneuma也被斯多亚哲学家所使用,表示“生命的气息”,即元素气(运动)和火(作为温暖)的混合。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495-435BC)认为火、土、水、气是组成万物的四根。斯多亚派从这四根中抽取了动态的一对火和气,来描述Pneuma。Pneuma是个动态的实体,有点像“力”和“能量”。 [7] 保罗在这里使用Pneuma,表示内在的人的非物质部分,能够对上帝有反应。作为重生的“我”,保罗为圣灵的内驻做见证。“我”(self)是什么意思?“我”有身体和灵魂,在不同时间和空间里身份的一致性显然只能用灵魂解释。“我”不是一个先天的观念,但是意志的主体,不只是代表说出的“我”或写出的“我”。因意志表现出的信心,保罗已经经历了灵魂的更新,旧我和新我代表了两种生命(罗马书7:18~24),旧我和新我都在记忆中存在。因属灵的新生命,圣灵内驻在人的身体中,圣灵是上帝的生命。如果罪人的理智完好,但被不完好的意志所推动,也得不到真理。按阿奎那对原罪的理解,圣灵的内驻仍然是有功效的。按实在论,“我”与保罗、奥古斯丁的理解是不同的,因阿奎那更重视理智而不是意志。如果我们回顾或重构人的认识过程,就能理解实在论的自我观:对于可感觉的事物,存在(being)的概念是人理智活动的分析起点。 [8] 没有存在的概念,我们不能思考任何事物。存在的概念不是来自人对自我存在的感觉,因为“自我”只是给了自己特别的存在、具体的存在。 [9]

阿奎那认为上帝的启示分圣经启示和自然启示,圣经要用信心领受。上帝在自然界的启示是自然神学,可以使用理性来研究,理性的高峰是论证上帝存在。为了用哲学服务信仰,阿奎那把亚里士多德的上帝与启示圣经的上帝协调,认为上帝是存在本身 [10] ,为基督教信仰建立了形而上的基础,不仅发展了自然神学,也提高了理性的地位。理性能服务信仰,这并没有错。阿奎那曾在《反异教大全》( Summa Contra Gentiles/SCG )的开头中论述,基督教的部分教义是理性无法证明或说明的,如上帝的三位一体、耶稣的复活、最后审判等,但有些教义是可以用理性说明的,如上帝存在、只有一位上帝等。 [11] 福音已经记载在《圣经》里,人传福音的果效包括了基督徒悔改的见证,大部分没有也不可能记载在《圣经》里,因此可以是自然神学的对象。福音在多大程度上需要理性?按阿奎那的文本和思路,我们可以研究理性对信仰的作用,并发现阿奎那可能并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在《神学大全》讨论耶稣的死时,有一子论题:“在死亡的三天里,耶稣还是个人吗?”阿奎那认为耶稣没有罪,所以他的死与罪人不同,耶稣活的时候有神性,这神性是上帝的恩典。耶稣是由圣灵感应而生,没有原罪,在世上更没有犯罪,所以神的恩典是不会撤销的。这样在耶稣死时,神性并没有从他的身体中分离。 [12] 在阿奎那看来,尽管耶稣在受难后身体没有了灵魂,但仍与上帝的道(the Word of God)联合。这道是有位格的上帝,在耶稣道成肉身时,提供了神人二性的位格联合(hypostatic union)。耶稣复活后被门徒认出,他受难前后身体的一致性是因为道的作用。 [13] 对于阿奎那,道与神圣的本质(divine essence)并不是同义词,因为上帝的本质是作为父、子、圣灵三个位格的形式。 [14] 耶稣在受难时,在人性中极大地受苦,忍受了上帝的离弃(马太福音27:46)。耶稣如何死后还在身体上与道联合?耶稣的复活是上帝的大能,是神迹,给罪人带来福音。阿奎那在Logos上加上了比《约翰福音》多很多的理性,要用理性证明只能用信心领受的奥秘。

阿奎那认为受洗就使罪人的灵魂得救 [15] ,受洗要奉父、子、圣灵的名。人类最大的敌人是死亡,尽管每个人的死亡方式和时间会有不同。人的死亡不可避免,这是人的理性所能接纳的;但人死的根本原因是原罪(original sin),即始祖亚当不以上帝为最高目的而犯的,原罪的概念并不简单地能被理性所接纳。人为什么会死、人身体死亡是不是一切的结束?这些是可能接纳福音的理性基础。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有灵魂的,但这灵魂与上帝的形象没有关系,因他们没有关于位格上帝的观念,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灵魂甚至只是今生的。犹太人自古就相信人的死亡只是灵魂离开身体(创世记35:18),这也是被基督教同时持有的观点。耶稣所说的永生,是人灵魂的永生。

福音并不是普通的声音,而是有活力的。后人对福音的理解需要基本的理性,因福音里有抽象的概念,包括对概念的概念。人即使不认识字,也要能听懂传福音所使用的语言。耶稣生前用亚兰文,新约的书卷使用希腊文讲述福音,所以圣经记载的福音已经进行了翻译。当时的犹太人有弥赛亚(救世主)的概念,而希腊人没有。中世纪的西欧用拉丁语,现在英语在世界最为通行,而我们中国人大部分只懂汉语。这些不同时代、不同语言下,都有人信耶稣为个人救主,一个基本条件是接纳福音(事实)。福音是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或文字来传达的。这样,不同的语言和文字是反映了一个共同的实在,就是福音的事实,这符合阿奎那的实在论。我用最简单的句子总结福音:罪的工价是死,福音是上帝的大能,耶稣是罪人的救主。

作为一事实的叙述,我们可以把福音当成一抽象的概念,福音让人联想起构成福音的语句,它们可以作为判断驻在人的记忆中。奥古斯丁把记忆当成灵魂的功能,与意志和理智并列 [16] ,阿奎那把记忆当成被动的理智。神拯救罪人的大能可能与福音同在: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马太福音28:20)。

按奥古斯丁的理解,人把字词的声音转变为形象,通过理智理解它们的意思。 [17] 如何理解“门徒”?耶稣说的“同在”是属灵的同在,圣灵能通过人传的福音改变人的内心。如果狭义地理解“门徒”只是出卖耶稣的犹大以外的那十一人,那么经过听他们说传的福音而信的人,即后来没有直接领受这使命的“门徒”就可以不要在传了,圣经向其他语言的翻译就不重要了。《圣经》的原文是圣灵的默示(提摩太后书3:16),翻译《圣经》显然不能说是在圣灵默示下进行的,如英语和中文都有不同的版本,但要尽可能地忠实其希伯来文和希腊文的原意。


[1] ST I ,Q.34,A.2.

[2] ST.Thomas Aquinas, Summa Contra Gentiles(Book One) ,translated by Charles J.O’Neil,Notre Dame: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USA,1975,pp.242-243.

[3] Michael Dauphinais and Matthew Levering, Reading John with St.Thomas Aquinas ,Washington,D.C: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Press,2010,pp.159-160.

[4] A.A.Long, Hellenistic Philosophy ,Gerald Duckworth & Company Limited,1986,pp.149-150.

[5] ST I-II ,Q.85,A.1.Q表示论题号,A表示子论题号。

[6] ST I ,Q.87,A.1.

[7] A.A.Long, Hellenistic Philosophy ,London:Gerald Duckworth &Company Limited,1986,pp.155-156.

[8] Joseph Bobik, Aquinas on Being and Essence ,Notre Dame: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65,p.5.

[9] Antonio Rosmini, The Origin of Thought ,Abridged,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Terence Watson and Denis Cleary,Durham:Rosmini House,1987,p.26.

[10] ST I ,Q.13,A.11.

[11] ST.Thomas Aquinas, Summa Contra Gentiles(Book One) ,translated by Charles J.O’Neil,Notre Dame: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USA,1975,p.63.

[12] ST III ,Q.50,A.2.

[13] ST III ,Q.50,A.5.

[14] ST I ,Q.39,A.2.

[15] ST(III) ,Q.66,A.3.

[16] Augustine, On the Trinity(Books 8-15),edited by Gareth B.Matthews,translated by Stephen McKenn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p.58.

[17] Augustine, On the Trinity(Books 8-15),edited by Gareth B.Matthews,translated by Stephen McKenn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pp.106-107. 7fmXLkDEAsoKGp4oUNjuWPfDHVSYncxiR7HH5YWkLTP8kJdVd04XTnJdqnZ4V34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