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 国内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经验

虽然上述地区在自然环境、文化形态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所采取的措施也各不相同。但是,大多数地区在尊重自然、社会、经济规律的基础上,逐步调节区域经济失衡并基本实现了经济转型,走上了区域协调发展的道路。

(一)政府主导区域协调发展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必须由政府作为主要发起人,根据不同时期和特定地区的具体问题制定区域政策。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干预,会造成受援助地区范围太大,既要照顾最困难的地区,又要相对集中力量重点支持具有较大增长潜力的地区,导致援助资金分配偏离兼顾平等和效率的原则,在资金的使用上各地区难以自主地取长补短。

(二)实施点轴带动发展战略

虽然大多数省份依据实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空间结构形态。但归纳起来,基本都实施了以铁路、公路、水运、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等为依托,强化重要中心城市、地区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点轴带动发展战略。区域发展必须要有核心点,通过核心点带动其他地区发展,特别是对于我国而言更应如此。所以,要加速中心城市、特色产业带和经济带建设,强化沿轴沿带各城市间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分工协作,优化生产力布局,形成多层次的点轴体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三)将产业分工协作作为重点任务

大多数地区跳出单纯解决产业问题的局限,把产业分工协作看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同时,从更高的战略层面上拓宽解决产业分工协作问题的思路,根据各地产业发展的条件,确定产业发展的类型,促进区域之间形成新的产业分工,增强区域之间的实质性合作。这为鼓励引导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合理流动,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改造夕阳产业,实现经济转型升级,防止落后产能和污染转移指明了方向。

(四)注重次级区域内部协调

区域协调分为区域之间协调和区域内部协调。我国不仅要尽可能缩小东中西部的差距,实现国土范围的协调,更重要的是加快区域内欠发达地区的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内部差距。因此,各地实施次级区域规划,针对不同区域出台相应的区域政策,注重次级区域在区域发展中的支点作用,将有助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a2fky1GXHLWfR1G7X4IRpZ2euebbPiD81nT2cUcIUgbR0LLD4ipH40UHlbj6r68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