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文献综述

20世纪90年代,在以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为典型代表的联合开发区示范带动作用下,江浙沪和安徽等长三角地区和广东等珠三角地区先后建立江阴靖江工业园、苏州宿迁工业园、外高桥集团(启东)产业园、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苏州(滁州)现代产业园、浙江中荷(嘉善)产业合作园等联合开发区,取得了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但关于联合开发区的理论总结还处在摸索阶段,特别是关于联合开发区的一般理论研究更是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外学者主要从联合开发区概念、类型、功能效用以及具体单个联合开发区运营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首先,关于联合开发区概念取得基本共识。特别是国内外有学者用“飞地经济”来描述联合开发区,结合增长极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产业转移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共生理论、治理理论等,从不同角度界定联合开发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明确了联合开发区是异地共建、政策创新、产业转移、利益共享的合作平台和载体等核心内容,但是在治理结构以及具体运营上存在一定异议。

其次,关于联合开发区类型及其效应研究。波特等国外学者认为产业政策是产业集聚区的重要支撑,政府政策和制度选择关乎开发区运营效果。韦伯和马歇尔提出产业区概念,揭示集聚的规则和效应,扎马斯基和克鲁格曼等定义企业集聚是企业为获取规模经济、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在空间上的一种集聚。因此,联合开发区内产业集聚速度和强度、数量和质量决定其发展前景和区域竞争力。在中国产业转移背景下形成的联合开发区可以分为飞出地投资型、飞入地投资型和两地共投型三种投入类型,属地化管理、派遣管理团队管理、组成管理委员会共同管理等三种管理类型。此外,还有直营、兼并和合作式(李骏阳、夏惠芳,2006),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划分的低飞、高飞和平飞型(汪玉奇、高平,2010),中央政府主导合作共建、地方政府联合投资共建、地方政府互换资源共建、企业参与国际竞标建设、国内企业与境外企业合作共建五种模式(何静、农贵新,2010)等,并根据上述划分类型研究不同联合开发区的功能及其发展状况。

此外,较多的是关于单个联合开发区的案例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丁胡送(2012)等分析了上海、浙江、江苏和安徽等地的联合开发区发展现状,以及存在政府间缺少协调、产业经营成本优势弱化、土地要素制约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郭珉媛(2013)指出环渤海区域飞地经济进展缓慢、发展水平较低,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尚未建立,发展方式不成熟等问题。被研究最多最为彻底的是苏州产业园区,不同学者从发展历史、管理模式、产业根植性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综上所述,关于联合开发区研究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多以案例研究为主,定性描述较多而定量研究较少。研究目的多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针对性政策建议,而缺乏政策的一般性。研究对象多以国内的省间、省内联合开发区为主,而对中国在国外投资兴建的联合开发区研究较少。研究内容多为研究联合开发区功能和效应,而缺乏对其内在机制和逻辑的通用研究。因此,基于国际化视野引入新方法来重新审视国内外联合开发区的内在属性,包括揭示其性质、功能、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等,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1a/LjOUuS4GaYC+s2iRmDBJMH1ZNDP8pakya/HpkqKZIGK0wyJm5g8CZc86EPS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