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非国有经济的发展

“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这一方面指数在2008~2014年期间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从2008年的5.40分上升到2014年的7.33分,增长了1.93分。这反映了基本市场导向的非国有经济部门发展速度快于不完全市场导向的国有经济部门,因此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市场化程度的上升。这个方面指数由“非国有经济在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所占比例”(原为“非国有经济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中所占比例”)、“非国有经济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中所占比例”和“城镇非国有经济就业人数占城镇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三个分项指数组成。这三个分项指数在此期间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其中,“非国有经济在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所占比例”和“非国有经济就业人数占城镇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得分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非国有经济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中所占比例”的得分在2009年出现下降,以后逐渐回升。三个分项指数中,改善比较突出的是非国有经济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在2008~2014年期间平均得分从4.35分上升到8.03分,解释了该方面指数改善的64%,是“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得分上升的主要原因(图2-5)。

图2-5 非国有经济发展:分项指数变化(2008~2014年)

分省来看,目前在“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方面,市场化程度排在前面的五个省份依次是江苏、广东、浙江、山东、福建五个东部省份,排在后五名的仍然是五个西部省份。从图上可以看到,东西部省份之间在非国有经济发展方面差异更大,总体而言东部在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方面要远远好于西部。但近些年来中部一些省份和一部分西部省份在这方面的发展速度加快了。而且,东部省份的发展并非尽如人意,例如北京在这方面的发展就相对落后(图2-6)。

图2-6 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分省评分情况

2008~2014年间,所有31个省份“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这一方面指数得分都有提高。东部省份得分仍然显著高于其他地区(2014年东部平均9.05分),但中部地区“非国有经济发展”的得分上升幅度更大,2014年平均得分达到8.16分,与东部的差距显著缩小了。东北、西部省份上升幅度也快于东部,2014年平均得分分别为7.10分和5.53分。

按2008~2014年间的平均升幅计算,东、中、东北、西部分别为1.45分、2.69分、2.30分、1.84分,说明中部省份非国有经济发展显著低于东部的状况正在逐渐改变,东北和西部也在追赶中。2014年排名前五位的省份仍然都是东部省份,但河南、海南、江西、安徽、湖北也升到了比较靠前的位置。上海位次先降后升,目前仍排在第10位。排在最后的仍然是西北、西南几个省份。

2a非国有经济在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所占比例

该分项指数在2008~2014年间从2008年的5.47分上升到2014年的6.66分,上升了1.19分。2008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29.5%,随后逐年下降,2014年下降至23.7%(图2-7)。其间非国有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从70.5%上升到76.3%。大多数省份非国有经济比重都有上升,但有少数省份出现下降,包括北京、山西、上海和浙江。不过浙江2014年仍排在该分项的前三名,其非国有经济在工业中的比重为86%。江苏、福建、广东和山东分别是第一、二、四、五名,非国有比重从89%到84%。北京只有43%,排在第28位。最低的甘肃不到21%。

图2-7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及其占比(2008~2014)

2b非国有经济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中所占比例

这一分项指数在2009年和2010年与2008年相比均出现了下降趋势。2008年,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为4.55万亿元,2014年上升至11.87万亿元,年均增速为17.4%,但是2009年较2008年国有投资增幅高达40.6%,其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比重也增加了近3个百分点(未包括国有控股企业的投资)。其原因在于为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大规模扩张性政策,通过提振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资带动经济。此后国有经济的投资比重出现了缓慢下降,2014年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下降至23.5%(图2-8)。但要注意的是非国有经济投资中并未剔除国有控股的股份制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的投资,因此该比例实际上偏低。图中数据只反映趋势性变化。研究还发现,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的可靠性相对较低,其中非国有经济的投资统计可能水分更大。这些数据仅供参考。

图2-8 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占比(2008~2014)

2c非国有经济就业人数占城镇总就业人数的比例

这一分项指数在2008~2014年间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在2014年为8.03分,较2008年提高3.68分,在三个分项指数中增幅最大。但要注意的是,该数据中,国有单位中也没有包括国有控股的股份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这两类企业因此被计入非国有企业,使该数据反映的非国有经济就业比例偏高。但该数据所反映的趋势变化可供参考。

从全国数据看,城镇国有单位(未包括国有控股企业)就业人员在2008~2012年期间从6447万人上升到6839万人,但在2012~2014年期间下降到6312万人(图2-9)。显然,2008~2012年期间的国有单位就业人数上升也与由国有经济主导的大规模扩张性政策有关。此后随着扩张性政策的退出,国有部门就业人数开始下降,而非国有经济的就业人数比重明显上升(这应该与一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有关;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有些企业改造后国有资本仍然保留了控股地位,这一情况未在数据中反映出来)。城镇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城镇就业人数从2008年的31.1%下降到2014年的18.0%。2008~2014年,所有省份非国有经济就业比例都有显著上升,其中6个中部省份和少数西部省份如陕西、宁夏等升幅都达到17个百分点或更高,它们与东部省份在这方面的差距正在缩小。

图2-9 城镇国有单位就业人员及其占比(2008~2014) GWwrfM491R3CFfNecEbiSS8mkQe9D/3N9Q2hkurBNWw+YDbKquoOw7vOzX1ZzeI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