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跨理论模型

一、跨理论模型简介

跨理论模型最初由普罗查斯卡(Prochaska)等在观察和研究人类戒烟行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后被广泛应用于健康教育、护理学、锻炼行为研究等领域。由于该模型综合了其他多个有关行为研究的理论或模型,例如自我效能理论、决策平衡理论等,因而Prochaska等人在该模型提出时将其命名为跨理论模型。跨理论模型认为,人类的行为在通常情况下不可能瞬间发生变化,而是一个要经历五个阶段的过程,并且行为转变的过程与人们的均衡决策、自我效能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Prochaska和DiClemente提出的跨理论模型由变化阶段、均衡决策、变化过程和自我效能四部分组成(见图2-6)。

图2-6 跨理论模型

(一)变化阶段

阶段变化模型认为个体的行为改变需要经过多个变化阶段,并且各变化阶段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位于低阶段的个体能跃居到高位阶段,同样高位阶段的个体也可能跌落到低位阶段。在这个模型发展、修订、完善的过程中,Prochaska等研究者还提出了第六阶段,即终极阶段。

图2-7 阶段变化模型

前预期阶段: 也被称作“我不会……”或“我不可能……”阶段,处于该阶段的个体并没有打算在未来6个月开始参加体育锻炼活动。此阶段的人们可能会认为他们不去锻炼没什么不好,自己没锻炼也没出什么问题,去锻炼反而占用了大量时间,或者他们已经尝试过锻炼,但一次次的失败,使他们对自己的锻炼能力失去了信心,最终迫于自我感知的社会压力,不打算在未来6个月中再进行锻炼,甚至可能开始厌恶锻炼本身。

预期阶段: 也被称作“我可能……”阶段,此阶段的个体迫切希望在未来6个月参加锻炼,或至少有在未来6个月内进行锻炼的意向。处于此阶段的人们更多的是想到锻炼的益处,但也清楚地意识到改变习惯性行为的弊处。例如,人们认识到锻炼具有增进健康、改善情绪、调节生活工作压力等益处,同样明确锻炼会占用大量时间,因此犹豫是否锻炼。所以处于此阶段的人们通常有想去锻炼的短暂想法,但是很难真正进行锻炼。

准备阶段: 也被称作“我会……”阶段,该阶段的人们通常在不久的将来会进行锻炼,往往是在制定锻炼计划后开始锻炼。此外,人们通常会在生活中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准备参加锻炼的举动。例如,加入健身俱乐部、购买运动装备或是偶尔进行一些锻炼。但是处于此阶段的人们并没有形成习惯性锻炼,也没有获得锻炼的主要益处。所以该阶段并不稳定,个体随时都可能退出锻炼。

行动阶段: 也被称作“我正在……”阶段,此阶段的个体已经开始经常锻炼,但锻炼的时间少于6个月,此阶段个体极有可能返回到前三个阶段中的某一阶段。在现实生活中,实际改变某种不良的习惯性行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就锻炼行为而言,过去偶尔进行一些锻炼是大多数人所能接受的,然而要求他们长期有规律地参与锻炼,他们可能会觉得很困难。因此个体应尽可能地保证自己定期习惯性地参加锻炼。

维持阶段: 也被称作“我已经……”阶段,该阶段的人们通常已经进行有规律地锻炼,并且开始锻炼的时间通常在6个月以上,返回不良负面行为的可能性较小,除非出现损伤或是与疾病有关的问题。维持阶段的人们一旦进行锻炼的时间超过5年,他们就可能形成终身锻炼的习惯。若出现向低阶段下滑的情况,可能是由于此阶段的人们受到了失去锻炼兴趣和注意转移等因素的影响。因而,维持阶段的人们应强化锻炼效益相关知识的学习。

终极阶段: 此阶段也被称作“我将一直……”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个体不可能再回到不良负面行为中,且对之前情境的控制有100%的自我效能。在锻炼行为研究领域,我们期待人们进入维持锻炼,但日常生活中存在各种干扰因素,所以人们或许永远也达不到终极阶段。因此,对于大众健身人群而言,假若人们能处于维持阶段,那就已经非常理想了。

(二)决策平衡

决策平衡表示个体在评价一种行为对自身可能产生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时所作出的选择或策略。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是跨理论模型中两个重要的中间结果变量。正面效应指的是行为改变的积极方面或行为改变的益处;负面效应指的是行为改变的消极方面或行为改变的障碍,或行为改变产生的弊端。

决策平衡与阶段变化模型有着紧密联系。人们决定从一个阶段转变到另一个阶段的行为变化,通常建立在权衡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的基础上。在锻炼行为阶段变化模型中,处于前预期阶段和预期阶段的人们通常会认为锻炼给他们带去的负面效应大于正面效应;处于准备阶段的人们通常会认为锻炼产生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大致相等;处于行动阶段、维持阶段和终极锻炼的人们会认为锻炼的正面效应远大于锻炼负面效应。

图2-8 不同阶段的均衡决策

(三)变化过程

跨理论模型认为随着行为的变化,人们会产生认知、行为以及情绪上的反应或变化。这些变化既有内隐性变化又有外显性变化,例如,在锻炼行为变化过程中,个体可能会为改变久坐行为而使用各种认知、情感、行为策略,以确保自己得到锻炼的机会。

表2-5 变化过程:锻炼的定义

续表

资料来源:Marcus, B.H.et c.The stages and processes of exercise adoption and maintenance in a worksite sample[J].Health Psychology, 1992,11:390.

(四)自我效能

跨理论模型在逐步修订和完善的过程中,将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也吸收进来。在跨理论模型的自我效能结构中,环境性诱因和自信心是两个重要的变量。其中,环境性诱因反映的是个体在中等困难情形下参与某个特定行为的意向强度,自信心表示在特定情境下人们拥有勇于面对新行为而不回到旧行为的信心。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环境性诱因和自信心在各变化阶段的作用是反向的。显然在阶段变化模型中,个体从低阶段向高阶段转变过程中,自我效能的变化起着非常关键的影响作用,处于不同变化阶段个体的自我效能都会有所不同,当个体成功地由低阶段过渡到高一级阶段之后,个体的自我效能会得以增强;反之,个体的自我效能会有所减弱。

二、跨理论模型的测量

Prochaska和DiClemente提出阶段变化模型后,直到1992年Marcus等开发了测量变化阶段的锻炼行为变化阶段分量表(Stages of Change Scale for Exercise, SCSE)。随后,他们又陆续开发了测量阶段变化模型其他组成因素的量表,如均衡决策分量表、自我效能分量表和变化过程分量表等。国内对阶段变化量表的修订、检验、编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多份信效度良好的测量工具(张晓瑜,2008;李中正,2009;郭新艳,2010)。司琦(2005,2006,2007,2010,2013)对阶段变化量表进行了本土化的修订与检验,围绕“锻炼阶段变化”探究了阶段变化与心理变化过程的关系,对模型中“心理变化过程”因素间关系进行路径分析,对听力残疾学生进行促进锻炼阶段转变的干预研究。方敏(2010)对国外阶段变化量表进行反复翻译之后采用多群组验证性因子分析对量表的性别等值性进行了检验。这体现了国内学者已经开始按照心理测量学标准,严格考核测量工具的普适性、可靠性、准确性,研究水平已有明显进步。

表2-6 锻炼行为变化阶段分量表(样题)

三、跨理论模型与锻炼行为

应用跨理论模型研究锻炼行为的早期,研究者们考察的变量有锻炼自我效能、锻炼益处感知、主观觉察疾病严重性、自我决定程度、态度、行为控制感及意向等。Nigg和Courneya(1998)以819名加拿大高中生为研究对象,基于跨理论模型探究高中生的锻炼状况。研究结果指出,与前预期阶段、预期阶段、准备阶段的学生相比,处于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的学生具有更强的自我效能,能感知到更多的锻炼益处,更喜欢用各种促进锻炼行为的策略。Catherine等人(2002)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处于不同锻炼阶段的大学生进行锻炼的自我决定程度存在差异,与处于前预期阶段、预期阶段及准备阶段的大学生相比而言,处于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的大学生进行锻炼的自我决定程度更高,进行自我再评价的次数相对更多。此外,马爱国等人(2009)采用跨理论模型的相关问卷,对公务员的锻炼行为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指出所调查公务员的锻炼行为存在阶段性特点,并且处于准备阶段的男性人数最多,处于前预期阶段的女性人数最多,在各变化阶段中存在着性别差异。赵媛媛(2011)运用跨理论模型对高校教师的体育锻炼行为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高校教师锻炼行为存在阶段性特征,且处于前预期阶段的男性教师人数最多,处于预期阶段的女性教师人数最多。

应用跨理论模型能有效预测锻炼行为转变的方向,是该理论模型在锻炼行为研究中的成果之一,锻炼心理学领域的诸多研究对此结论也予以了佐证。Prapavessis等人(2004)以新西兰高中生为研究对象,基于均衡决策、自我效能及变化过程理论,探讨能否预测高中生在未来6个月锻炼行为阶段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发现,应用跨理论模型能预测高中生锻炼行为阶段方向上的变化,即能预测高中生锻炼行为是向高位阶段转变,还是向低位阶段退化,抑或处于原先阶段保持不动。司琦等人应用跨理论模型探究听力残疾学生的锻炼行为,研究结果指出,被试学生对锻炼益处、锻炼弊端或障碍、变化过程因素的感知能成功地预测实验组学生锻炼行为从预期阶段向准备阶段的转变。司琦(2010)应用跨理论模型理论研究听力残障学生的锻炼行为,研究结果指出,被试学生对锻炼益处、锻炼弊端或锻炼障碍变化过程因素的感知能成功的预测实验组学生锻炼行为从预期阶段向准备阶段的转变。

针对根据跨理论模型制定的干预措施对锻炼行为的干预效果,国内学者也进行了相关内容的探究,干预对象主要以大学生为主。郭文等(2012)以跨理论模型为基础,制定认知行为干预措施,以考察干预措施对体质健康问题突出的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实施认知行为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锻炼阶段、锻炼益处感知、锻炼乐趣、规律性锻炼行为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好于对照组;但在锻炼障碍感知维度上,两组学生被试的差异不显著;追踪研究结果显示,此种认知行为干预措施有助于提高健康问题突出的大学生锻炼行为水平。因此,最后研究者肯定了基于跨理论模型制定的认知行为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四、对跨理论模型的评价

跨理论模型强调人类锻炼行为转变的动态性,用动态的眼光看待锻炼行为,重视根据人们当前所处的锻炼行为阶段,有针对性地设计出与处于不同阶段锻炼者相匹配的干预策略,制定有针对性的锻炼行为干预措施或策略,有效地促进不同人群开始或坚持锻炼。跨理论模型对锻炼行为的预测效果还存在着争议,但目前应用跨理论模型能有效预测锻炼行为方向性的转变,这一理论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可。 FzuFeNC0ZuwJNgVbwEGt75oAbxVnM/gC9MNVA6nwluMeSGyJOCBCqKunyw7AZ0q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