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后文革时代”的文化激进主义(1991)

在多数知识分子的理解中,“现代化”主要是一个经济功能的概念,知识分子对现代化的关怀与个人无关,仍然出于对国家、民族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和功能立场,正像我们自上个世纪以来屡见不鲜的,在文化上的直接结果便是对于儒家文化的严厉态度。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就理直气壮地质问过:难道经书能帮助我们抵御外患吗?80年代的知识分子也轻蔑地质问:难道儒学能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吗?如前所说,“后文革时代”初期的封建主义批判不但不能执行清理文化激进主义的任务,反而使自己表现为某种文化激进主义,但并未对传统提出真正的挑战。甚至于,“文革”的暴烈批判也并未在文化心理上造成对儒学的真正怀疑。这是由于它们都未能真正使儒学进入人的问题意识。而“儒学能促进中国现代化吗?”不仅揭开了鸦片战争以来儒学处于尴尬困境的根本原因,也是40年来儒学遭遇的真正挑战。从功能角度丧失了对儒学的信任,本来是近代中国人的通习,现在加上了引进的从韦伯到帕森斯对儒家伦理从经济功能上的批判,更强化了知识分子在功能坐标中判断文化价值的倾向。在内外比较的强烈反差中,最容易滋长“全盘西化”的主张,当这种主张变成一种民众的普遍心理时,文化激进主义的再次当道就毫不奇怪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的否定在整个“文化热”中仍占主导地位,《河殇》及其影响显示了文化激进主义在本世纪达到了第三次高潮。

“后文革时代”,传统的关于“传统”的提法对知识分子已没有很大说服力。“文化热”的开展及其论点与新文化运动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如:两者都经历了一个从中西到古今的文化争论,两者都内在地以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紧张为主要动力,且都以激进主义为主流;两者都含有推进社会改革的现实指向;两者不同程度地都涉及科学与玄学的争论;最后,与“文革”不同,两者都是由知识分子所推进的文化运动。

无论从规模、水准、影响方面来说,“文化热”都远远超过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这当然是由于民族文化水平普遍提高,现代化传播手段日益普及,又吸收了50年代以来西方现代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的研究成果。它的文化引进的工作对学术界的推动作用将不可估量,它的文化反思也在消化了“五四”以来中西文化讨论的基础上把传统与现代性的思考推进了一步。尽管激进主义的情绪与观念在“文化热”中仍居主导地位,但自1988年后到1989年纪念“五四”70周年,多元的“文化保守主义”(姑且仍用这一学术界多所采用而并不理想的概念)在学理上逐渐显示出对于激进主义的优越性。文化引进的工作按照其计划只是草创了开端,文化研究与文化建设的工作刚刚起步,这都显示着80年代末以后文化运动将沿纵深获得更富成果的发展。 6dcSWlgkO9Ny8WrvF/6n8m48OKpffh2/HvKxtwej5DEGkNQdrCXJQMbeLW0TlbK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