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柱(1890-1944),字柱尊,號守玄,廣西北流人。師從著名學者唐文治先生,先後任暨南大學、交通大學、中央大學等學校教授。作爲民國時期的國學巨擘,陳柱先生爲學不主一家,不專一體。所著經史子集之屬,遠有所稽,近有所考,明源流本末,辨義理辭章,且多能與現代思想相發明,闡發宏深,實開國學之新境界。“予自治學之年,好治子部……鼎革以後,子學朋興,六藝之言,漸如土苴,余性好矯俗,乃轉而治經”——依其自言,庶幾可見其治學路徑。陳柱“出筆迅速,記憶力和分析能力又强”,且“闡發宏深,切中時勢,堿砭末俗,激勵人心,入著述之林,足爲吾道光”(唐文治語)。
陳柱先生一生撰述宏富,自1916年後的二十餘年間,計成書“百餘種,蓋千餘萬言”。其中以《子二十六論》、《公羊家哲學》、《老子集訓》、《文心雕龍增注》、《墨學十論》、《中國散文史》等書最爲精闢。由於時值戰亂期間等各種原因,陳柱著述生前刊布流通者不過數十種。其餘以講義、家藏刻印等形式所存文稿,大多湮默無聞,實爲學界之憾。現經多方鈎沉,將陳柱生前所刊著述並其家屬所藏文獻,一併編次付梓,依篇幅大小並題旨編成若干卷(同類篇章以篇幅最大者具名,涵括相關短制),以期陳柱學述重光於世。
“陳柱集”編輯構想原由中山大學中文系李榮明教授設計,並查索和複製了不少文獻。因李榮明教授有别的研究項目而擱置,“陳柱集”轉由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古典學研究中心承接校注的組織工作,繼續查索和複製文獻,並得到陳柱先生女兒陳蒲英女士的熱情幫助。對李榮明教授所做的前期工作,以及陳蒲英女士的熱情幫助,謹此致以衷心的感謝。
由於“經典與解釋”系列叢書具有普及古典學術的性質,我們對書中出現的當今普通文科生感到陌生的字詞、人物、地名、事件以及典章制度作了簡明注釋,即便這些在文史專業學生眼裡是常識。
古典文明研究工作坊
中國典籍編注部己組
2014年2月
陳柱先生出生於書香門第,一生涉獵廣泛,著述宏富,而其用力最勤、成果最豐的領域主要在於經學和子學,有關文學的著述並不多,《中國散文史》則是陳柱先生在文學領域中最爲重要的一部著作。該書於1937年5月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收在“中國文化史叢書”第二輯。
《中國散文史》有如下幾個鮮明的特點。首先,它提出了中國散文史分期的“兩分法”,既依據文體分成六個時期,又依據治化與學術之關係分成七個時期。“這兩種分法,均不以社會形態或朝代更替爲據,雖非盡善盡美,卻頗能切入中國散文的某些特質,對確立中國散文以及先秦散文的歷史發展階段有相當助益。”(常森語)其次,該書具有鮮明的文本整體觀念,這跟偏重文章局部與微觀的傳統批評學相比,是一種合理的處置方法。其序云:
所論各家之文,貴有例證,而例證尤忌割截,古之美文一經割截,則其美全失。如割截美人之口鼻以論其美也,故本篇除篇幅太長不得不節録者外,所録皆全篇文字。
這與近代以來將原始文獻切割成餖飣材料以便填塞到研究著作中去的流行做法不同。其三,最值得一提的是,該書非常關注歷史背景和道術與文章之間的關係。陳柱先生在該書中相當程度地發揮了其在經學和子學上的學力,每每詳細分析文學與治化、學術、時代之關係,强調每一時代之文學所産生的背景及其對“道”的承載方式。凡此明顯與近代文史哲分科之後各學科畫地爲牢的論述方式不同,从而更加接近中國思想與文學的本來面目。
陳柱先生的《中國散文史》無疑是中國文學史領域的一部開創性著作,該書“第一次完整地勾勒了整個中國散文發展的歷史。此書日後不斷重印,影響極大。”
該書自1937年公開發行初版後,臺北商務印書館、上海書店、北京商務印書館、上海三聯書店等出版機構又一再重印,嶽麓書社、吉林人民出版社等也有新排本問世。此次編纂《陳柱集》,採用新體例校注《中國散文史》,一方面訂正原商務印書館版本的標點及文字訛誤,同時對原文進行箋注,對於難解字詞、人名地名、典制事件等,作簡明注釋,並盡量標明引文出處,以便利今世學子閲讀。
此次校注,以1937年原版爲底本,排版格式由繁體豎排改爲繁體横排。正文爲五號宋體;正文原注和校注者新增注釋均爲小五號宋體,惟校注者新增注釋外加圓括號,以示區别。獨立引文爲仿宋體五號,不作校勘和注釋,以存其舊。注釋文字一般採用傳統的隨文夾注形式,校勘及個别注釋文字較長者,採用頁下腳注形式,以便閲讀。原版中有文字訛誤,出校説明。書中爲避清諱所改弘、歷、丘等字,一律改回原字,不單獨出校,以避繁瑣。原文標點有明顯錯誤者,則徑改不出校;原版獨立引文僅斷句者,今一概加以新式標點。爲方便閲讀,原文段落因加以注釋而文字過多者,酌情分段。
重慶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資助項目(項目號:106112013Z007)
郭畑
乙未年於重慶大學文字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