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節
總論

春秋以前之文,皆治化之文也,何也?其治化即學術,學術即治化也。凡傳於今之文,皆左史、右史之遺也,皆當時治化之跡也。故曰六經皆史也。自孔、老以後,學術始由官守 (官位職守) 而散於學者。於是戰國諸子,始各以其學術鳴。其所爲文莫非鼓吹學術之作。即屈平 (屈原,名平) 之《離騷》,“上稱帝嚳 (kù。帝嚳即高辛氏,黄帝曾孫) ,下道齊桓,中述湯 (商湯) (周武王) ,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 (完全) 見。” (《史記·屈原列傳》) 亦思以其學術救時者也。故此時代之文學,可謂爲學術而文學,非爲文學而文學者也。昭明所謂以立意爲宗,不以能文爲本也。 (見《昭明文選序》) 然文學者,學術之華實也。有諸中者形諸外。故此一時代爲吾國學術最發達時代,而亦爲吾國文學最燦爛時代。

論諸子之學之所以興者有三:一曰本乎古學,二曰原 (源) 乎官守,三曰因 (因應) 乎時勢。

《莊子·天下篇》云:“不侈於後世 (不以奢侈教導後人) ,不靡 (靡費、浪費) 於萬物,不暉 (同“輝”,炫耀、宣揚) 於度數 (禮法制度) ,而備世之患。古之道術 (道理、學術) 有在於是者,墨翟 (墨子名) 、禽滑釐 (墨子弟子) 聞其風而悦之。不累 (牽累) 於俗,不餙 (同“飾”,矯飾) 於物,不苟 於人,不忮 (zhì,違背) 於衆,願天下之安寧,以活民命,人我之養,畢 (剛剛、僅僅) 足而止,以此白心 (以此爲全部心志、宗旨) 。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宋鈃 (xíng) 、尹文聞其風而悦之。公而不當 (同“黨”,結黨) ,易 (平易) 而無私,決然無主 (決去牽累而無所偏好) ,趣 (同“趨”,趨向、跟隨) 物而不兩 (兩意、不同一) ,不顧 (顧慮、猶豫) 於慮 (智慮、考慮) ,不謀於知 (智慧、知識) ,於物無擇,與之俱往。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彭蒙、田駢、慎到聞其風而悦之。以本爲精,以物爲粗,以有積 (積累、儲蓄) 爲不足,澹然 (寧靜安詳的樣子) 獨與神明居 (相處) 。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悦之。芴 (同“忽”) 漠無形,變化無常,死與生與?天地竝 (并) 與?神明往與?芒乎何之?忽乎何適?萬物畢羅 (網羅、囊括) ,莫足以歸。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莊周 (莊子名) 聞其風而悦之。”此本乎古學之説也。

《漢書·藝文志》云:“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 (管理民衆和土地的官守) 。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 (負責天文曆法事務的官守) 。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 (負責司法事務的官守) 。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 (負責宗廟管理的官守) 。從横家者流,蓋出於行人之官 (負責邦國交往的官守) 。雜家者流,蓋出於議官 (諫官) 。農家者流,蓋出於農稷之官 (負責農業事務的官守) 。小説家者流,蓋出於稗官 (負責采風的官守) 。”此原於官守之説也。

《淮南子·要略》云:“文王之時,紂爲天子,賦斂無度,殺戮無止,康梁 (耽於享樂) 沉湎 (浸淫於酒) ,宫中成市,作爲炮烙之刑,刳 (kū,剖開挖空) 諫者,剔孕婦,天下同心而苦之。文王四世 (指太王、季王、文王、武王四世) 纍善 (積累善德善行) ,修德行義,處岐周之間,地方不過百里,天下二垂 (天地交接之處,喻指遠方) 歸之,文王欲以卑弱制强暴,以爲天去殘除賊而成王道,故太公 (姜尚) 之謀生焉。文王業 (進行、開展) (指推翻商紂之事) 而不卒,武王繼文王之業,用太公之謀,悉索薄賦 (傾盡全國微薄的軍事力量) ,躬擐 (huàn,穿) 甲胄,以伐無道,而討不義,誓師牧野,以踐 (踐履、登上) 天子之位。天下未定,海内未輯 (安寧、平定) ,武王欲昭文王之命,德使夷狄,各以其賄 (財物) 來貢 (朝貢) ,遼遠未能至,故治三年之喪,殯 (大殮) 文王於兩楹之間 (堂柱之間) ,以俟 (等待) 遠方。武王立三年而崩 (駕崩、死亡) ,成王 (周成王) 在褓繦 (bǎo qiǎng,包裹嬰兒的被子、毯子) 之中,未能用事 (實際負責事務) ,蔡叔 (名度) 、管叔 (名鮮。二人爲周武王之弟,與周公同爲輔助成王的三監) 輔公子禄父 (即武庚,商紂之子) 而欲爲亂,周公繼文王之業,持天子之政,以股肱 (輔佐、捍衛) 周室,輔翼成王,懼爭道之不塞,臣下之危上也,故縱馬華山,放牛桃林,敗 (敗壞、打破) (戰鼓) (折斷、折毁) (鼓槌) ,搢 (jìn,插) (hù,笏板) 而朝 (朝見) ,以寧靜 (安定) 王室,鎮撫諸侯。成王既壯,能從政事,周公受封於魯,以此移風易俗。孔子脩成 (周成王) (周康王) 之道,述周公之訓,以教七十子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曰:‘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 ,使服其衣冠,脩其篇籍,故儒者之學生焉。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以爲其禮煩擾而不説 (同“悦”) ,厚葬靡財而貧民 (使民貧困) ,久服 (儒家禮制規定的服喪時間甚長) 傷生 (傷害生靈) 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禹之時,天下大水,禹身執虆 (léi,盛土的器具) (掘土的器具) ,以爲民先,剔 (洩去) (黄河) 而道九岐 (九處岔道、支流) ,鑿江 (長江) 而通九路,辟五湖而定東海。當此之時,燒 (燒出的灰燼) 不暇撌 (排去) ,濡 (rú,濕潤,此指衣服上的水) 不給扢 [1] (gǔ,擦拭) 。死陵者葬陵,死澤者葬澤,故節財、薄葬、閑服 (日常衣服,代指衣著簡樸) 生焉。齊桓公之時,天子卑弱,諸侯力征,南夷北狄交伐中國,中國之不絶如線。齊國之地,東負 (背負、面臨) 海而北障河,地狹田少,而民多智巧。桓公憂中國之患,苦夷狄之亂,欲以存亡繼絶,崇天子之位,廣文武之業,故管子之書生焉。齊景公内好聲色,外好狗馬,獵射亡 (無) 歸,好色無辯,作爲路寢之臺 (指行宫) ;族 (同“簇”,聚集) 鑄大鐘,撞之庭下,郊雉皆呴 (gòu,鳴叫) ,一朝 (指滿朝大臣) 用三千鐘 (古代的計量單位,一鍾相當於十斛) (賜) 。梁丘據、子家噲 (二人爲齊景公大臣) 導於左右,故晏子 (即晏嬰) 之諫生焉。晚世之時,六國諸侯,谿 (谿水) 異谷 (山谷) 别,水絶山隔,各自治其境内,守其分地,握其權柄,擅其政令,下無五伯 (諸侯) ,上無天子,力征爭權,勝者爲右 (上) ,恃 (占恃、憑籍) (聯合) 與國 (列國) ,約重致 (重要的人質) ,剖信符 (剖開象徵信用的符契) ,結遠援,以守其國家,持其社稷,故縱横修短生焉。申子 (申不害) 者,韓昭釐 (xī,韓昭釐王,名韓武) 之佐 (輔佐之臣) 。韓,晋别國 (晋國三分爲韓、趙、魏三國,故稱韓國爲晋之别國) 也,地墽 (qiāo,貧瘠) 民險,而介於大國之間。晋國之故禮未滅,韓國之新法重出;先君之令未收,後君之命又下;新故相反,前後相繆,百官背亂,不知所用,故刑名之書生焉。秦國之俗,貪狼强力,寡義而趨利,可威 (威嚇) 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勸以賞,而不可厲 (鼓勵) 以名,被險而帶河,四塞以爲固,地利形便,畜積殷富,孝公 (秦孝公) 欲以虎狼之勢,而吞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此因乎時勢之説也。

合此三者,其言乃備 (完備) 。而近人或專主時勢之説,而非官守之言,然《漢志》 (《漢書·藝文志》) 又云:“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皆起於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説,蠭 (同“蜂”,蜂湧、衆多) 出竝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説,取合諸侯。”則諸子之學,關於時勢,班氏亦非不知之,而必原於官守者,古學在於官守,諸子之學,不能無其原也。

闡班氏 (班固) 時勢之説者,有劉師培 (曾更名光漢,字申叔,號左盦,江蘇儀征人) ,其言曰:“班氏之言曰:‘時君世主,好惡無方,是以九家之説,蠭起並出。’由《班志》所言觀之,則諸家學術,悉隨時勢爲轉移。昔春秋時,世卿 (世襲之卿) 擅權,諸侯力征,故孔子譏世卿,惡征伐;墨子明尚賢 (崇尚賢能) ,著 (使……顯著、昭著) 非攻;皆救時之要術,而濟世之良模也。雖然,孔、墨者悲天憫人之學也,殆其説不行,有心人目擊世風日下,由是閔 (同“憫”,悲憫、憐憫) 世之義,易 (變化、轉化) 爲樂天 (樂於順應天命、安於處境而無憂慮) ,如莊 (莊子) 、列 (列禦寇,即列子) 、楊朱之學是也。及舉世渾濁,世變愈危,憂時之士,知治世之不可期 (期待) ,由是樂天之義,易爲厭世,如屈 (屈原) 、宋 (宋玉) 之流是也。而要之皆周末時勢激 (激發、刺激) 之使然,雖然,此皆學術之憑虚者也。有憑虚之學,即有徵實之學。戰國之時,諸侯以併吞爲務,非兵不能守國,由是有兵家之學。非得鄰國之援助,則國勢日孤,由是有縱横家之學。非務農積粟,不能進攻,由是有農家之學。是則戰國諸子,皆隨時俗之好尚,以擇術立言。儒學不能行於戰國,時爲之也。法家、兵家、縱横家行於戰國,亦時爲之也。古人謂學術可以觀時變,豈不然哉?” 《國學發微》

諸子之學雖出於官守,亦自不能盡同於官守。章學誠曰:“諸子之書,多《周官》 (《周禮》别名) 之舊典,劉 (劉歆) 、班 (班固) 叙九流 (即《漢書·藝文志》所述的諸子九家) 之源 (班固《漢書·藝文志》是根據劉歆《七略》作成) ,每云出於某官,或云某某之守,是也。古者治 (治理) 、學 (學術) 未分,官 (職官,指國中負責具體行政事務之人) 、師 (老師、國師,國中負責教化之人) 合一,故法具於官,而官守其書。然世世師傳講習討論,則有具於書而不必盡於書者,猶今官司掌故 (舊制、慣例) ,習見常行,不必轉注傳授 (轉爲註釋、解釋以教授後學) ,繁言曲解 (以繁雜的語言來對原典進行解釋) ,其一端也。又有精微奥義,可意會而難以文字傳者,猶今百司 (百官) 執事 (負責) ,隱微利弊,惟親其事者知之,而非文案簿書 (檔案、書記薄之類) 所具,又一端也。至於周末治學既分,禮失官廢,諸子思以其學用世 (用於當世) ,莫不於人官物曲 (事物的性能) 之中,求其道而通 (通用、通行) 之,將以其道易天下,而非欲以文辭見 (顯現、見諸於世) 也。故其所著之書,則有官守舊文,與夫相傳遺意,雖不能無失,然不可謂全無所受也。故諸子之書雖極偏駁,而其中實有先王政教之遺,惟所存有多寡純駁之不同,而其著書之旨,則又各以私意爲之。蓋不肯自爲一官一曲 (古代軍隊的編制單位) 之長,而皆欲即 (用、以) 其一端以易天下,故莊生謂耳目口鼻,不能相通 (見《莊子·天下篇》) 是也。” 《駁汪中墨子序》

論諸子之文者,則以劉彦和 (劉勰,字彦和,南朝山東莒縣人,《文心雕龍》作者) 爲最簡當。其言曰:“洽聞 (多聞博識) 之士,宜撮綱要,覽華而食實,棄邪而採正,極睇 (dì。盡力看、注視、注目) 參差,亦學家之壯觀也。研夫孟、荀所述,理懿 (美) 而辭雅;管、晏屬篇 (指管子、晏子之書) ,事覈 (徵實) 而言練 (簡練) ;列御寇之書 (《列子》) ,氣偉而采奇;鄒子之説 (鄒衍持大九州之説) ,心奢而辭壯;墨翟、隨巢 (墨子弟子) ,意顯而語質;尸佼 (尸子) 、尉繚 (尉繚子。均是刑名家的代表人物) ,術通而文鈍 (形容文辭質樸) ;鶡 (hé) (今傳有《鶡冠子》一書) 緜緜,亟發深言;鬼谷 (今傳有《鬼谷子》一書) 眇眇,每環 (每每環繞、環抱) 奥義;情辨以澤 (潤澤) ,文子 (相傳爲老子弟子,今傳有《文子》一書) 擅其能;辭約而精,尹文 (今傳有《尹文子》一書) 得其要;慎到 (戰國時期趙國人) 析密理之巧;韓非著博喻 (廣泛運用比喻) 之富;吕氏 (吕不韋組織門客編撰的《吕氏春秋》一書) 鑒遠而體周 (周全、周密) ;淮南 (西漢淮南王劉安組織門客編撰的《淮南子》一書,《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 汎採而文麗;斯則得百氏之華采,而辭氣之大略也。” 《文心雕龍·諸子篇》

諸子之文,原於六藝,故班氏曰:“今異家者 (諸子百家) ,各推所長 (長處、優長) ,窮知究慮 (窮盡知識、竭盡智慮) ,以明其旨。雖有短蔽,合其要歸,亦六經之支與流裔也。” (《漢書·藝文志》) 然諸子之文,其原 (源) 既遠,其流亦長。漢之董仲舒 (西漢廣川人) 、劉向 (字子政,西漢末人,劉歆之父) ,儒家兼陰陽家之文也。晁錯 (西漢潁川人) 、趙充國 (字翁孫,西漢隴西人) ,法家兼兵家之文也。司馬談、遷父子,道家兼史家之文也。徐樂、嚴安,從横家之文也。楊王孫 (西漢城固人) ,墨家之文也。淮南子,雜家之文也。

劉師培曰:“韓 (韓愈) 、李 (李翱,字習之,唐隴西成紀人,韓愈弟子) 之文,正誼明道 (辨正義理、彰明大道) ,排斥異端,歐 (歐陽脩,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北宋吉州永豐人) 、曾 (曾鞏,字子固,北宋建昌南豐人) 繼之,以文載道,儒家之文也。子厚 (柳宗元字) 之文,善言事物之情,出以形容之詞,而知人論世 (通過品評人物來瞭解一個時代) ,復能探原立論,核覈刻深,名家之文也。明允 (蘇洵,字明允,號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人) 之文,最喜論兵,謀深慮遠,排兀雄奇,兵家之文也。子瞻 (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人) 之文,以粲花 (鮮豔的花朵,形容言論絶妙) 之舌,運捭闔 (bǎi hé,開合) 之詞,往復卷舒,一如意中所欲出,而屬詞比事 (連綴文辭,排比史事,泛指作文記事) ,翻空易奇 (脱離窠臼、文筆奇特) ,縱横家之文也。介甫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諡曰文,北宋撫州臨川人) 之文,侈言 (大言) 法制,因時制宜,而文辭奇峭,推闡 (推理闡明) 入深,法家之文也。立言不朽,此之謂與?

“近代以還,文儒輩出。望溪 (方苞,字鳳九,一字靈皋,號望溪,清代安徽桐城人) 、姬傳 (姚鼐,字姬傳,另字夢谷,清代安徽桐城人) ,文祖韓 (韓愈) 、歐 (歐陽脩) ,闡明義理,趨步 (追隨、跟隨) 宋儒,此儒家之支派也。叔子 (魏禧,字叔子,另字冰叔,號裕齋,明末清初江西寧都人) 、崑繩 (王源,字崑繩,另字或庵,明末清初直隸大興人) ,洞明兵法,推論古今之成敗,疊陳九土 (九州土地,國土) 之險夷,落筆千言,縱横奔肆,此兵家之支派也。子居 (惲敬,字子居,清江蘇陽湖人,陽湖文派創始人) 之文,取法半山 (王安石號) ,安吴 (包世臣,字慎伯,清安徽涇縣人。涇縣於東漢時曾分置安吴,包氏舊居接近其地,故學者稱其爲安吴先生) 之文,洞陳時弊,兵農刑政,酌古準今,不諱功利之談,爰立後王之法,此法家之支派也。朝宗 (侯方域字,明末清初河南商丘人,復社成員) 之文,詞源横溢,簡齋 (袁枚字) 之作,逞博矜寄 (以博爲能、炫博) ,若決江河,一瀉千里,此縱横家之支派也。雍齋 (張侗書齋名。張侗,字同人,明末清初山東諸城人) 、于庭 (宋翔鳳字,一字虞庭,清江蘇長洲人) 之文,雜糅讖緯 (讖書和緯書的合稱,乃一種經學神學化的産物) ,靡麗瑰奇,此陰陽家之支派也。大紳 (解縉字,另字縉紳,明初江西吉水人) 、台山 (葉向高,字進卿,號台山,明福建福清人) 之文,妙善 (愛好、擅長於) 玄言 (老莊之言) ,析理精微,此道家之支派也。維崧 (陳維崧,字其年,清宜興人) 、甌北 (趙翼,字耘松,號甌北,清江蘇陽湖人) 之文,體雜俳優,涉筆 (下筆) 或趣,此小説家之支派也。

“旨歸既别,夫豈强同,即古文所謂文章流别也。惟詩亦然。子建 (曹植字) 之詩,温柔敦厚 (樸實厚道。《禮記·經解》:“温柔敦厚,《詩》教也。”) ,近於儒家。淵明 (陶潛字,號五柳先生,東晋潯陽人) 之詩,澹雅沖泊,近於道家。康樂 (謝靈運襲封康樂公,故稱。東晋會稽人) 之詩,琢磨研煉,近於名家。太沖 (左思字,西晋淄博人) 之詩,雄健英奇,近於縱横家。蓋在心爲志,發言爲詩,諷詠篇章,可以察前人之志矣。隋唐以下,詩家專集 (詩集) ,浩如淵海,然詩格既判 (判别、區别) ,詩心亦殊。少陵 (杜甫,字子美,號少陵野老,唐河南鞏縣人) 之詩,惓懷君父,希心稷 (后稷) 、契 (殷契) ,是爲儒家之詩。太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劍南道綿州人) 之詩,超然飛騰,不愧仙才,是爲縱横家之詩。襄陽 (孟浩然,唐襄州襄陽人,故稱) 之詩,逸韵天成;子瞻之詩,清言霏屑 (碎屑飄揚) :是爲道家之詩。儲 (儲光羲,唐兖州人) (王維,字摩詰,唐太原祁人) 之詩,備陳穡事 (農事) ,追擬《豳風》 (《詩經》國風之一) ,是爲農家之詩。山谷 (黄庭堅,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北宋洪州分寧人) 之詩,峻厲倔强,爲西江 (即江西) 之冠,是爲法家之詩。

“由是言之,辨章學術 (辨别學術派别及思想淵源) ,詩與文同矣。要而論之,西漢之時,治學之士,侈言災異五行 (以陰陽五行爲基礎的天人感應説,認爲天災和奇異事件等等是上天意志的表達) ,故西漢之文多陰陽家言。東漢之末,法學盛昌,故漢魏之文,多法家言。六朝之士,崇尚老莊,故六朝之文,多道家言。隋唐以來,以詩賦爲取士之具,故唐代之文,多小説家言。宋代之儒以講學相矜 (崇尚) ,故宋代之文多儒家言。明末之時,學士大夫多抱雄才偉略,故明末之文,多縱横家言。近代 (清代) 之儒,溺於箋注訓故之學 (指清代考據學) ,故近代之文,多名家言。雖集部之書,不克 (不能) 與子書齊列,然因集部之目録,以推論其派别源流,知集部出於子部,則後儒有作,必有反 (即“返”) 集爲子者,是亦區别學述之一助也。” 《論文雜記》


[1] “扢”,原文作“ T19zS7zM3SmWFf9jhtonD/d9cMvOBPqU/LRouSGrhKnknpvOhv4bbJB7hhmA2Bs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