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宽容和善待“错误”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正确和错误是对立的统一,它们共生于整个认识过程之中,相对立而存在,是密不可分的两个对立面。正确和错误的界限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正确可能转化为错误,错误可能转化为正确。黑格尔说:“错误本身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由于错误,真理才会被发现。”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错误向正确转化大致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有些错误只在一定范围内才是错误,当超出了这个范围进入到一个新的范围时,它可能就变为正确。如,“一种化学元素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化学元素”的原理,在局限于研究化学运动的范围内曾被证明是错误的。但是,当科学研究深入到原子核物理的范围时,人们就发现了它本是正确的。另一种情形是,对错误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从中吸取必要的教训,分析错误产生的根源,找出克服错误的办法,从而避免重犯同类错误,就能一步一步取得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使错误转化为正确。也就是通常说的“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失败乃成功之母”。在反思错误中走向正确,是错误向正确转化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形式,也体现了错误的重要价值。

(一)包容善待学生的“错误”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由于受自己所处的历史条件、实践水平和事物复杂性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避免发生认识或行为上的失误。人们在任何时代都不可能只有正确的科学见解,而毫无错误。也就是说,人和人类的错误是难免的。所以,我们要像接受正确一样接受错误,包容人所犯的错误,善待人所犯的错误,允许人犯错误,允许人纠正错误。

“犯错”,是孩子好奇和思维的自然表现。他们尚处在认识世界的初始阶段,缺乏基本的理论的武装,是非观念尚未成熟,对一些事物的认识往往限于表面和片面,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法或错误的做法是很自然的,他们的错误需要老师的宽容。学校就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课堂更重要的是犯错和创新,“犯错”是学生的权利,错误是学生走向成熟的印记。何况,有时学生“犯错”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一天,同学们正在课堂上热烈讨论问题,笔者正参与其中一个小组的讨论。这时,一位领导恰好巡查课堂,发现一个男生居然趴在桌子上睡着了。顿时,全班同学似乎都安静了下来,一双双眼睛神情复杂地看着老师,好似在等待老师处理。实话讲,笔者当时确实有点生气,尽管心里波涛汹涌,脸上却显得风平浪静,走到这位男生前轻轻地摸了一下他的头,说:“好,现在换个方式讨论,请大家站着继续讨论。”男生顿时羞愧地低着头站起来和大家一起讨论。课后,有同学轻声告诉缘由,原来这位同学的妈妈住院,他陪了整整一个通宵,早上又急忙赶回来上课,太困了,实在顶不住就睡着了。听到这番话,老师的心灵受到了隐隐的触动,多好的学生,幸亏自己控制住了情绪,而没有逞一时言语之快,否则很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

每一个人都是从错误中成长起来的,正确是在不断纠正错误中产生的。教师要有“课堂无错”的思想,创设允许学生“犯错”的课堂氛围,宽容、理解他们的错误,尊重他们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案例 江苏薛法根老师《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片断

师: 这篇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很多,比如这些词语,你们不一定会读。(出示第一组词语:镜子、委屈、告诉、疼爱、走一趟、贮存、养料、足够、多亏)

生: (纷纷举手)我会读,我会读。

师: (故意地)老师没有教,你们都会读啦?我不信!你来读。

(生1读词语。将“贮存养料”的“贮存”读成了“储存”)

师: 老师还没有教,8个词语你已经读对7个,真了不起。哪一个没有读对,老师不告诉你。请你仔细听其他同学读,看能不能自己发现。

(生2读词语,并全部读对了)

师: (与学生握手)你真了不起!介绍一下,怎么会读的?

生2: 我昨天预习过课文了。

师: 你已经养成了预习的好习惯,祝贺你!如果人人都像你一样自觉就好了。

师: (问刚才没有读对的学生)你发现了吗?

生1: 我把“贮存”读成了“储存”。

师: (高兴地)你能通过倾听别人的朗读发现自己的错误,真会学习!同学们,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也是一种学习啊!

(学生马上坐得更端正,并凝神静听,齐读词语。)

包容学生“错误”,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这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成长中的学生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是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老师完全可以宽容、谅解。薛老师用巧妙的指导方法化解学生的错误,几乎看不出痕迹。更重要的是,薛老师善待学生的错误,关注学生的优点,用鼓励的方式激励学生发现错误并自己改正错误。有人说,一个生活在表扬中的孩子,才能学会自信;一个生活在批评中的孩子,只会学会自卑。在薛老师的眼里,所有的学生都是天使,哪怕他们有错误,而薛老师自己则是天使守护神。

(二)学习错误是宝贵的教学资源

在课堂上,学生常见的“错误”主要有触犯课堂纪律、知识性错误、思维方法错误、运用能力弱、思想认识偏差等,而且以课堂行为、回答问题(含解题)“错误”居多。长期以来,在认识上人们更多的是把“错误”当作课堂教学的“敌人”,不能客观地直面“错误”,更缺乏一种“主动应对”的理念和策略。调查表明,学生普遍不能正确看待“错误”,而教师普遍对错误进行简单化处理又强化了这种错误的认识。

富兰克林说:“宝贝放错了地方便成了废物。”学习中的错误是一笔宝贵的教学资源,是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材料。它来自于学生、贴近学生,教学时又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具有特殊的作用。课堂教学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错误、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又是展示学生思想见解、形成独特个性与批判思维的过程。正因为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解惑,才会有课堂的生成、机智和创新,才会有对学生宽容、乐观的期待,以及真正的爱护和保护。心理学家盖耶说:“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教师不仅要尊重和宽容学生的错误,更要巧妙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让学生从自己的错误中产生智慧,让学生在自己的错误中成长。要变学习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资源,教师必须善于倾听,发现学生错误;善于布局,让学生敢于暴露错误;善于利用,让学生在争论中明理。

有一位教师在讲授《经济常识》中“商品的两种属性”时,为了能使学生充分全面理解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内涵,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问,商店里变质的面包是不是商品?这样一个问题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马上就有同学讲:变质的面包不是商品,因为它没有使用价值?这个同学刚讲完,马上就有同学反驳说,变质的面包是商品,因为它有使用价值,人不能吃但可以作为饲料,同样可以卖钱。又有同学对此进行了反驳,认为对这一问题应该分阶段来看,不能对于是不是商品下结论。面对第一个同学的认识,教师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就此组织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对这个结论进行分析。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互相争论中认识到自己在思考问题中的不足,深化了对知识的认识,而且使学生的思维方法得到改进。

错误的价值并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人们从中获得新的启迪。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不可能一次完成。学生自我纠正错误是一个“自我否定”的反思过程,促使其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反复的批判性思考,对已形成的认识从另一个角度、以另一种方式进行再思考,以获得新的深入认识。在课堂中,应换位思考掌握学生错误观点的轨迹,摸清其错误背后的学习思维症结,采取合适的方法使其暴露错误,将错就错,巧妙地利用“错”这一教学资源,提供充分商讨对话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去修正错误,促使他们在交往对话中领会知识、探寻答案、澄清认识,从而实现“内化于心”并“外化于形”。

(三)课堂因“化错”而精彩

有人曾问医学科学家史蒂芬·葛雷,为什么他比一般人更有创造力,他回答说这与他两岁时的一件小事有关:有一次,小葛雷尝试着从冰箱里拿出一瓶牛奶,因瓶子很滑,失手掉在地上,牛奶溅得满地都是!他的母亲来到厨房,并没有对他大呼小叫、教训或是处罚,只是说:“哇,你制造的混乱可真棒!我还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奶水坑。牛奶反正已不能喝了,在我们清理以前,你要不要在牛奶中玩几分钟?”他的确这么做了。最后,在与母亲一起清理完厨房后,他母亲又说:“如何用两只小手拿大牛奶瓶,你已经做了一个失败的实验。来,让我们把瓶子装满水,看看怎样才能拿得动它。”他很快学会了,用双手抓住了瓶颈,就可以拿住它不会掉。实际上,这是一次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化错教育”。对孩子的关爱,已经深入到这位母亲骨髓,从心底流淌出来的——对孩子的尊重。成长中的学生难免会犯错误,但错误对孩子来说常常是学习新东西的机会,所以不要害怕学生犯错误,关键是教师懂得宽容学生错误,将错就错,善于抓住机会,用正确的、恰当的方法对有错误的学生给予智慧引导。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学生犯错的过程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华应龙老师遵循“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哲学思想,提出了“融错”教育理念和“化错”教学。他的“化错”教学包括“容—融—荣”等三个阶段。“容”错,尊重学生的“不同”:包容、欣赏学生的差错;让学生悦纳自己和同学的差错;顺其自然,暴露差错。“融错”,学生的错误是一种教学资源:探明差错背后的真正原因;让正确在差错中生长;用好教师自己的差错,为学生作出对待差错的榜样。“荣错”,学生的犯错是一种学习贡献:即,对差错育人价值的欣赏,以包容差错、融化差错为荣。利用和挖掘学习错误中蕴涵的创新因素,适时、适度地给予点拨和鼓励,帮助学生突破眼前的思维障碍,进入创新求异的新境界。他认为,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过度地防错、避错,使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大胆尝试的探索意识被压抑乃至被扼杀。有差错,才有真正的学习,才有实质性的学习活动发生。可怕的不是学生犯错误,而是教师错误地对待学生的错误。(《有“化错”,才有真正的学习》,《光明日报》,2015年1月13日)在“出错”和“化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课堂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教师要用宽容精神观照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错误观”,使错误真正成为走向成功的阶梯。 O418VtCpgNa/NqGu9ifMJVAX1tWdI3u2TWPI5rrmCF0bQ7+/yBROk35TYDiWrt5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