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zhuangshi

一、言语交际

本书既以“言语交际与人际沟通”为名,那么,首先就要讲清“言语交际”这一概念的特定内涵。既然要讲“言语交际”的概念内涵,那么首先就要涉及“交际”“交际者”“受交际者”等概念,然后才能水到渠成地讲到“言语交际”概念本身。

1.交际

“交际”是我们经常要提到的一个词语。比方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人说“这个人非常善于交际”,“她可算是一朵交际花哦”,“交际能力是要培养的,并非都是天生的”等,这其中都用到一个词:“交际”。又比方说,我们大学生,尤其是中文系的学生,在大学阶段都会修读“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之类的语言学课程,教学中老师会频繁说到一句话:“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其中的关键词就是“交际”。

虽然“交际”是一个常用词,很多人都会准确地使用这个词,但是它的准确含义是什么,作为一个学术术语,它究竟应该怎么解释,这些问题,恐怕很多人都没有考虑过。为了讲清概念,也为了准确而具权威性,下面我们还是搬出大家都认可的《辞海》与《现代汉语词典》,看看它们是怎么界定其含义的。

《孟子·万章下》:“敢问交际,何心也?”朱熹注:“际,接也,交际谓人以礼仪币帛相交接也。”后泛指人与人的往来应酬。(《辞海》)

【交际】jiāojì 动人与人之间往来接触;社交:语言是人们的~工具︱他不善于~。(《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由此可见,“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或应酬。换言之,就是“人际交往”,或曰“人际互动”。也许称之为“人际互动”,可能会更准确点。

那么,“互动”些什么呢?从逻辑上说,同时也是从事实出发,“互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言”的方面,就是“言语应酬”或曰“言语应答”。比方说,相互问候,或是为某一问题而进行的问与答等。二是“行”的方面(事实上,很多“行”与“行”之间的“互动”是同时伴随着“言”与“言”的“互动”),包括的面比较广。最为常见的,如送礼与回礼,中国人逢年过节的相互走动,朋友之间的拜访或回访。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三是“言”与“行”的“互动”。比方说,别人帮你做了一件事,你用言语表达谢意,这就是“言”与“行”的“互动”。又比方说,别人用言语请求你一件事,你用行动予以回应,这也是“言”与“行”的“互动”。以上三种情况,都是我们本书所讲的“人际交往”或曰“人际互动”,亦即“交际”。

2.交际者

所谓“交际者”,简单来说,就是在某场或某次人际交往、人际应酬或曰人

际互动活动中占据主导或主动地位的一方。前文我们说过,“人际互动”(即“交际”)有三种情况,因此,“交际者”也分为三种类型。

如果“人际互动”的形式局限于“言”的方面,那么首先挑起“话题”(topic)的人,便是“交际者”。比方说,老朋友、老熟人相见,第一个打招呼的,便是“交际者”。在公共场合,因事主动与人搭讪的人,也是“交际者”;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一个人向当地人问路,这问路者就是“交际者”;打电话,拨号呼叫别人的,也是“交际者”。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在西方语言学中,对于局限于“言”方面的“人际互动”,一般称“互动”的主动者(即“交际者”)为Communicator。本书因为是专门讲“言语交际”的,所以后文我们讲到“交际者”时,都是专指Communicator这个概念的。

如果“人际互动”是以“行”的形式出现(上文我们刚刚说过,事实上很多“行为互动”是同时伴随着“言语互动”的),那么主动发出行动的人就是“交际者”。比方说,送礼与回礼,送礼者是“交际者”;拜访与回访,拜访者是“交际者”;中国人酒席上觥筹交错,你来我往,其中敬酒者便是“交际者”;日本人见面喜欢鞠躬致敬,那首先弯腰的便是“交际者”。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如果“人际互动”是以“言行互动”的方式(即一方用言语,另一方用行动)出现,那么主动说话者,或是主动付诸行动者,便是“交际者”。比方说,我们在公交车上主动给一位老人或怀抱婴儿的妇女让座,对方会用言语答谢。其中,做出让座动作的,便是“交际者”。又比方说,我们请求别人帮忙,用言语表达出来,对方用行动回应。其中,用言语提出请求者便是“交际者”。

3.受交际者

所谓“受交际者”,简言之,就是在某场或某次人际交往、人际应酬或曰人际互动活动中居于被动地位的一方。前文我们说过,“人际互动”(即“交际”)有三种情况,“交际者”因之也分为三种类型。“受交际者”是与“交际者”相对应的概念,因此“受交际者”也有三种类型。

“人际互动”若是以“言言互动”(即言语互动)的形式出现,对首先抛出“话题”(topic)者的话语予以回应的人,便是“受交际者”。比方说,日常生活中二人交谈,发话者是“交际者”,接话者是“受交际者”;二人问答,提问者是“交际者”,回答者是“受交际者”;二人通话,打电话的是“交际者”,接电话的是“受交际者”等。对于“言言互动”,西方语言学对参与“互动”的“受交际者”也有一个专门术语,叫作Communicatee。本书所讲内容乃“言语交际与人际沟通”问题,着重点在“言语交际”(即“言言互动”)方面,所以后文我们说到“受交际者”,一般都是特指Communicatee这一概念。

“人际互动”若是以“行行互动”(即行为互动)的形式出现(事实上很多“行为互动”是同时伴随着“言语互动”的),对首先付诸行动者的行为予以回应的,便是这场“行行互动”的“受交际者”。比方说,中国人过年时,长辈给晚辈红包,晚辈对长辈鞠躬致谢,这鞠躬致谢者,便是“受交际者”;记者采访某位名人,被采访的那位名人,便是“受交际者”;现在很多人见面打招呼,不用语言,而是以点头或招手的方式,后点头或后招手的,便是“受交际者”;在日本社会,丈夫下班回家,老式家庭里,妻子都要跪在玄关迎接,丈夫脱鞋后连忙跪下答礼,答礼的丈夫便是“受交际者”。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人际互动”若是以“言行互动”的方式(即一方用言语,另一方用行动)出现,那么被动应答者,或是被动以行动回应者,便是“受交际者”。比方说,在乘坐电梯时,西方男子见到女士,都会主动退让到一旁,伸手示意让其先行,女士则表示谢谢,这鸣谢的女士就是“受交际者”。我们冬天坐公交车,车窗开着,冷风吹进来,有人对坐在窗边的乘客说:“请将车窗关一关,好吗?”坐在窗边的乘客立即将车窗关了起来。这关车窗的乘客,便是“受交际者”。一位高龄的老太太走路时,拐杖突然掉了,她对从旁经过的年轻人说:“帮我把拐杖捡起来,好吗?”年轻人一边答应“好”,一边弯腰捡起了拐杖递给老人。这一边答应一边捡拐杖的年轻人,就是“受交际者”。总之,不论是言语在先,还是行为在先,或是言语与行为同时,凡是言语或行为发生于后的,则都是“受交际者”。

4.言语交际

讲清了“交际”“交际者”“受交际者”三个概念内涵,现在我们再来界定“言语交际”的概念内涵,就显得简单多了。

所谓“言语交际”,就是上面我们已经讲到的“言言互动”,它是特指交际者与受交际者之间通过言语而进行的交往或互动。“言语交际”的形式,主要有两类:一是口语交际,二是书面语交际。

口语交际,从形式上再加区分,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你一言,我一语”式,即由交际者与受交际者通过平等对话的形式而进行的双向言语互动。比方说,我们日常生活中与他人之间的寒暄,为了某种事情而与他人进行的谈话等,都属于此类。二是“我说你听”式,即由交际者说,而受交际者听,交际是在非对等的模式下进行的,属于一种单向言语交际。如演讲报告会上的演讲、学校课堂上的讲课,都属于此类。

书面语交际,就是交际者将所要与受交际者沟通的事情(包括情感等)通过书信、报告等文字形式表达出来,以此让受交际者了解其观点、思想、主张或情感等。书面语交际,一般说来也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你写我复”式,即交际者将所要表达的思想或情感或是要协商解决的问题通过书信或报告等文字形式传递给受交际者,受交际者阅读后针对其内容给交际者以文字回复。很明显,这种交际模式也是属于双向互动的言语交际,只不过不像对话那样具有“即时性”而已。应该指出的是,随着现代科技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今的“你写我复”式书面语交际,也具有了“即时性”。如短信、微信等都有回复功能,就像面对面的对话一样,时间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第二类是“我写你读”式,即交际者将自己的思想、情感、理念、主张等通过文字的形式写出来并予以发表或出版,让广大读者阅读,从而了解自己的思想与情感等。这种情况的“言语交际”,明显是单向的,受交际者也不是特定的,而是广泛而潜在的。但是,应该指出的是,现今通过微信平台发表的文字,往往会有读者评论,这就不是传统的单向性质了。

“你写我复”式的“言语交际”,虽然发生频率不及“口语交际”高,但在实际语言生活中并不少见。比方说,我们工作中给领导写报告,古代大臣给皇帝写奏章,朋友之间书信往来,恋人之间情书往来,还有封建时代文人士大夫之间的诗文酬答等,都属于此类。这种“言语交际”模式,虽然人际沟通上不像口语交际那样具有“即时性”,但就其效果而言,实际上并不比口语交际差,甚至有时候可能比“面对面”的对话交流更能达成人际沟通的预定目标。因为书面表达有足够的时间让交际者(即写作者)从容经营每一个词句,而不像口头交际时没有足够的时间字斟句酌。如: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晋·李密《陈情表》)

上面这段文字,就是被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选入《文选》的千古名篇《陈情表》,是三国蜀汉旧臣李密在蜀亡后写给晋武帝的辞职报告。全文的意思大致如下:

微臣李密报告皇上:臣因命运不佳,少小即遭遇诸多不幸。出生后才六个月,家父便离臣而去;年仅四岁,舅舅又强迫家母改嫁。幸有祖母刘氏怜悯臣孤苦伶仃、弱小无依,亲自担负起抚养臣的责任。臣自小多病,九岁时尚不会走路。从出生到长大成人,一直都是孤苦伶仃,既无叔伯,亦无兄弟。门庭衰落而少福泽,年纪很大方得子嗣。外无一个亲近可靠的亲戚,内无一个看家应门的小童。孤独无依,形单影只。而祖母刘氏很早就已沉疴在身,终年卧床。臣每日侍奉汤药,从未离开过她一步。

等到圣朝一统天下,臣得以沐浴清明教化,深感万幸。刚开始时,犍为太守逵举臣为孝廉,后来益州刺史荣又荐臣为秀才。臣因祖母无人侍奉,均婉谢而不敢从命。没想到,蒙皇上不弃,特下诏拜臣为郎中。未久,再蒙浩荡皇恩,拜臣为太子洗马。以臣如此卑贱之人,而当侍奉太子之大任,实乃臣杀身捐躯亦无以报答于皇上。因此,臣向皇上奏请,辞谢而不就职。然而,诏书言辞急切严厉,责备臣轻慢皇命;郡守县令奉命逼迫甚急,不断催臣速速上路;州衙官员天天登门,促行之命急于星火。臣深荷皇恩,也想奉诏奔赴皇命,然而祖母刘氏病情日益加重,臣欲苟且而徇私情,但报告诉求又得不到批准。现在,臣实在是进退维谷,处境狼狈。

不过,臣又想,圣朝是以孝治天下的。大凡前朝一般旧臣,尚蒙皇上怜悯而供养,何况像臣这样孤苦无依,遭遇坎坷之人呢?再说了,臣年轻无知之时仕蜀汉旧朝,曾在郎署做过小官,本想沿着仕途往上走,以求显达的,所以臣原本就不是一个自标名节的清高之人。而今,臣不过区区一个亡国贱俘,地位低微卑贱无以复加。承蒙皇上不弃,过分拔擢,拜为太子洗马,恩荣至极,待遇优厚,臣岂敢再有借口徘徊不进,而另有所图?只不过是因为祖母病笃,奄奄一息,就像形将西落的夕阳,能活着的日子不多了。臣无祖母,不会活到今天;祖母无臣,难以终其天年。臣祖孙二人相依为命,不能相弃。正是基于这种特殊的情感,所以臣此时不能弃祖母而去。臣今四十四岁,而祖母刘氏则已九十六岁高龄。以此观之,臣尽忠于陛下之日尚长,而侍奉祖母之日已经不多。乌鸦尚有反哺其亲的孝心,臣岂能不尽孝于祖母,而请求陛下开恩,准许臣为祖母养老送终呢?

臣的辛酸苦楚,不仅是蜀地人士以及梁、益二州的长官都非常清楚明白的,就是天地神祇也能够察知。希望陛下能够体察怜悯臣愚昧至诚之心,成全臣这点小小的愿望,以使臣祖母侥幸而终天年。若蒙陛下成全,臣活着愿杀身奉献,死后愿结草报答。今臣怀犬马一般戒慎恐惧之心,将以上心情奉表上达于陛下。

李密这封信(实则是辞职报告)上达晋武帝司马炎后,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深深地感动了受交际者晋武帝。结果,晋武帝同意了交际者李密的请求,没有使其离蜀赴京就任太子洗马,而是在家侍奉祖母刘氏。直到刘氏寿终正寝,李密完成了尽孝使命后,晋武帝才让他重新出山,就任太子洗马之职,以践前诺。后来,李密官至汉中太守。

众所周知,在中国封建社会,读书人都非常向往做官,都幻想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希望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实现由民到官的身份转换。因为做官就有权,有权便有了一切,名利色皆在其中也。但是,中国古代是封建帝王集权的时代,“伴君如伴虎”的现实利害关系,也让很多人对做官心存戒惧。所以,才会出现诸如李密这样辞官不做的人。可是,帝王专权独裁的时代,想做官固然不易,但若是皇帝让你出来做官,你却不肯,那也由不得你。因为早在先秦时代就有一句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既然人都是帝王的,他让你出来为国家服务,你岂有讨价还价的份?所以,封建时代的官员年老想退休(那时叫“致仕”),就要给皇帝打报告,叫“乞骸骨”(就是请求皇帝将他这把老骨头还给他,让他埋回家乡的土地上)。晋武帝灭吴而结束三国鼎立局面,重新实现中国大一统,他当然与中国古代其他皇帝一样,有权要求天下所有读书人为他开创的大晋王朝效力。所以,当晋武帝司马炎征召李密出山为太子洗马时,李密作为蜀汉的亡国之臣心里正在滴血,但他不敢公开说不愿意效力,而只能找借口推托。皇帝让一个亡国之臣出来做官,亡国之臣要想找借口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但是,李密是聪明的,他找到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既然皇帝以孝治天下,为天下人做孝子贤孙的表率,那么他就不应该阻止天下之人包括亡国之臣李密做孝子贤孙。因此,当交际者李密给受交际者司马炎写报告,以尽孝于祖母而拒绝出山做官时,受交际者司马炎就不得不恩准。因为“圣朝以孝治天下”就像是交际者李密致送受交际者晋武帝的一顶硕大而华丽的帽子,他戴上之后就不能脱下。既然受交际者司马炎不能脱下这顶大帽子,那么交际者就可以凭借这顶特制的大帽子遮风挡雨了,即要求尽孝祖母,不出山任太子洗马之职。这封辞职报告除了战略高明外,战术上也有颇多高妙之处。如奏章开头一段对自己悲惨的童年极尽渲染铺张之能事,结尾时又充分陈述祖母不可能离开自己,以情动人,让受交际者晋武帝在读奏章开始与收结之时心灵都受到震撼,不能不为之深切感动,从而与交际者产生情感共鸣,同情其遭遇,答应其请求。又如奏章开头,交际者李密说到自己的父亲与母亲时,都运用了“讳饰”修辞法。说其父死是“见背”,写其母改嫁而美化为“舅夺母志”。这样写,无疑会让受交际者晋武帝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觉得交际者李密对父母回护有加,是一个难得的孝子。很明显,这种细节上的细密安排,无疑与全文强调突出交际者与其祖母相依为命的主旨起到了主次呼应的效果,从而放大了交际者李密在受交际者晋武帝心目中的孝子贤孙的形象。正因为如此,受交际者晋武帝不能不批准这封辞职报告。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强调一句,如果交际者李密与受交际者晋武帝不是采用“书面交际”而是“口语交际”的形式,即交际者李密是与晋武帝“面对面”地沟通请辞,那么沟通效果肯定达不到呈送奏章的效果。因为“口语交际”时交际者不可能从容地斟酌字句,推托婉拒的表达策略就不会那么高明。可见,有时候面对特殊的受交际者或是为了达到特定的人际沟通效果,采用“书面交际”的形式更有优势。

下面我们再说“我写你读”式的“言语交际”。这种方式的言语交际,虽然没有受交际者的反馈与互动,但交际者在内心或曰潜意识中是有特定的受交际者的。比方说,作家写小说、散文、诗歌等,在创作的当时应该在内心有一个假想的受交际者(即读者)群体的。也就是说,交际者(即写作者)的作品是写给哪些人看的,意识中是有所预设的,心里也是有期待的。所以,这样的“言语交际”仍是以一定的受交际者群体为互动对象的。相对来说,小说、散文等在此方面表现得可能更为明显些,诗歌则要弱些(除叙事诗外,诗歌多重在抒发自己的情感)。但是,即使是诗歌,有时也仍具有言语互动与人际沟通的效果。如:

曹衍,衡阳人。太平兴国初,石熙载尚书出守长沙,以衍所著《野史》缴荐之,因得召对。袖诗三十章上进,首篇乃《鹭鸶》《贫女》两绝句,盖托意也。……《贫女》云:“自恨无媒出嫁迟,老来方始遇佳期。满头白发为新妇,笑杀豪家年少儿。”太宗大喜,召试学士院,除东宫洗马,监泌阳酒税。(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一)

上引这则野史杂记,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北宋初年,衡阳有个读书人曹衍,学问应该说是不错的,但不知为什么,就是科举考试过不了关。结果,只能与千千万万落第的士子一样,人生陷入了困顿,仕进无门,郁郁不得志。中国自古便有一句老话:“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意思是说,一个人的穷通都是由命运决定的,个人无能为力。命好,没本事,甚至是不需努力,也能一生飞黄腾达;命不好,即使再有能耐,个人非常努力,也是困顿而不能翻身。曹衍应该说是属于命好的一类,因为他有一个好朋友石熙载当时正在朝中做大官。当然,朋友做大官,并不意味着自己就一定能沾光,跟着飞黄腾达。因为有些朋友是肯帮人的,有些朋友则不然。而曹衍遇到的这个朋友,则是属于前者。这就是曹衍更大的福气了。太平兴国(宋太宗建元年号,时间为976—984年)初,曾在宋太祖赵匡胤朝中得意、官至尚书的石熙载,奉新君赵光义之诏,出任长沙太守。石熙载知道,此次外放,虽是封疆大吏,手中握有更大的实权,但毕竟不再处庙堂之高,没有机会接近皇上了,当然更不可能有机会为朋友曹衍争取仕进之事了。于是,临行前,他将曹衍郑重向宋太宗作了推荐,并将曹衍所著的《野史》呈上。没想到,宋太宗竟然对这本《野史》感兴趣。一高兴,就传诏曹衍来见,让他应对,考考他的学问到底如何。曹衍作为一介书生,一个没有身份的平民,能见皇上,那当然是高兴极了。但是,他高兴归高兴,头脑却是清醒的。他知道,此次晋见皇上,自己的前途都在其中了。那么,带什么去见皇上呢?当然不能带金银财宝,皇上不缺这些,就是缺,他一个穷书生也拿不出。带点土特产,皇上肯定不稀罕,“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什么地方的物产不进贡到皇上那里?曹衍想了想,“秀才送礼纸半张”,就按读书人的规矩吧,送给皇上几首诗,一来表示对皇上的崇敬之意,二来也好借此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学。主意打定,曹衍就从自己平时写好的诗作中挑选了三十首自认为最好的作品。到了京城,曹衍没有立即见到宋太宗,就先托人将这三十首诗呈送皇上。宋太宗看了其中的首篇,是两首绝句,分别是《鹭鸶》《贫女》,皆为托物言志之作。其中,《贫女》诗有曰:“自恨无媒出嫁迟,老来方始遇佳期。满头白发为新妇,笑杀豪家年少儿。”宋太宗读后,大为高兴,遂立即决定在学士院召见并考核曹衍。召见考核后,宋太宗觉得曹衍确实有才,乃授之东宫洗马(侍奉太子,太子出行,为之前导)之职,并监管泌阳酒税。

读了上面这则故事,大家一定会纳闷:为什么曹衍的一首《贫女》诗就让宋太宗那么高兴,立即封之为东宫洗马的高官呢?如果仔细分析一下这首诗,我们会发现它虽不是一首水平很高的诗,却是一首最能讨受交际者宋太宗欢心的诗。这首诗的高妙之处在于运用“双关”修辞法,“表层语义是说一个女子因为无媒而迟嫁,白发时才为新妇,为年少人所笑;深层语义是说自己虽然有才,可是以前因无人引荐,所以至今未能得官,为国家效力,一展平生抱负。诉说的是自己怀才不遇的怨情,却表达得婉转含蓄,怨而不怒。让宋太宗思而得之”

那么,交际者曹衍为什么不直白本意,而要迂回曲折,故意在自己与受交际者宋太宗之间制造“距离”呢?这便是曹衍作为一个交际者的高明之处,他的这个“距离”留得太有水平了。因为“一来臣下与皇帝之间有一个身份地位的‘距离’,臣下对皇上说话特别是抱怨,直白而锋芒毕露,这是不礼貌的;二来表达者借贫女晚嫁来委婉地表达心意的主要目的是在皇上面前露一手,使皇上知道自己确实有才,不是凭空发怀才不遇的牢骚;三来表达者委婉其词而不直白本意,也是表明他相信皇上是有才的英主,能够意会到其话外之音的。这实际上是对皇上才能的肯定。由于这个‘距离’留得恰到好处,接受者心领神会,意会到了表达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从而在内心深处感受到一种‘余味曲包’的含蓄美” 。如果交际者曹衍与受交际者宋太宗进行言语交际时不是通过献诗这种特殊的“书面交际”形式,而是以一问一答的“口语交际”形式进行,那么人际沟通的效果未必就有这么好。如果“口语交际”时交际者因为受交际者是皇上而心情紧张,一时出言不当,那么不仅官职求不到,恐怕小命亦不保矣。可见,诗歌有时在言语交际与人际沟通时所发挥的作用是别的文体或是“口语交际”所难以比拟的。

以上我们对“言语交际”形式所作的系统阐述,只是基于逻辑的严密性而进行的,目的是保证理论体系建构的完整性。不过,这里应该强调的是,本书所要讨论的主题是“言语交际与人际沟通”,因此对于“言语交际”所要涉及的范围,我们还是人为限定于“面对面”的、双向的“口语交际”的层面,非双向的“言语交际”暂不讨论。在此,预先作一个明确的说明。 OacUGzhCuA3tNnehKV3+Iub7xyubEcNtNly1xB6xl+jULLpQ+HMUppXwSB9bMmX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