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既是一种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也是一种社会化的大众传播工具。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广播的首要职责是报道新闻、传播信息。之所以认为广播是一种社会化的大众传播工具,是因为广播电台作为媒介组织,一般控制在一定的国家、政党、利益集团和企业巨头的手中,所以广播传媒除了具有自身的传播特性以外,还具有某种社会属性。这种社会属性赋予广播媒介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使它成为国家、政党实现社会目标的手段以及利益集团或企业巨头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同时也成为社会文化和娱乐产品的提供者。奥斯楚尔在其《权力的代言人》一书中,对报纸的社会属性这样描述:“完全独立的报纸不可能存在,在任何体制中大众传播媒介都是那些掌握经济、政治、社会权力的人们的代言人。”
广播亦是如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传媒一味标榜自己的独立、自由与公正,以掩盖其新闻态度和政治立场。从2003年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人们不难发现,美国媒体的新闻报道是有讲究、有选择的。通过美国媒体的报道,人们看到的是美英联军长驱直入、捷报频传,而伊拉克士兵则军心涣散、纷纷投降。专门研究战争报道的日本评论家武田彻就曾说过,大量提供对己方有利的宣传材料,而限制于己方不利的新闻报道,是美英新闻战的根本指导思想。
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从不讳言媒体的“喉舌”功能和“纽带”作用,并且强调新闻的党性原则。广播事业是党的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重要阵地。2010年12月17日,李长春在纪念中国人民广播事业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创建70周年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一代又一代广播工作者继承和发扬人民广播的光荣传统,始终忠诚于党的新闻事业,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广大广播工作者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坚持‘三贴近’,切实担负起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开展舆论监督等方面的职责,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极报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热情讴歌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和感人事迹,为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应该承认,广播的“喉舌”功能和“纽带”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广播新闻的有效传播体现出来的。广播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广播新闻具有报道新闻、传播信息,反映民生、引导舆论,暴露问题、监督社会,交流思想、服务公众,传播知识、丰富生活等社会功能。
报道新闻、传播信息是新闻传播事业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功能。新闻也是一种信息,新闻信息的特性是它具备新闻的价值要素,如时新、重要、及时、显著、接近等,新闻传递事实最新变化的信息
。新闻信息可以消除或减少受众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受众接触媒介的最大期望是从媒介的新闻报道中获取信息。广播作为一种媒介,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向听众报道新闻、传播信息。
一般情况下,公众对他们的生存条件以及外部世界发展、变化的各种信息都有知晓的欲望。因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只有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信息,不断调整生活思路,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才能更好地适应变化中的自身环境和外部环境。那么,广播传媒充分发挥迅速快捷的优势,通过发布来自社会生活不同领域的各种新闻信息,及时向公众提供客观世界发展变化的新情况及其面临的新问题,一方面能够满足受众获取信息、了解情况的愿望,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公众对这些情况和问题做出积极反应和快速抉择。拉斯韦尔等传播学家关于大众传媒“环境监视”功能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广播新闻的这一功能特征是相吻合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广播的车上收听率逐年增加,广播媒介的伴随收听性更加明显。广播作为所有媒介中唯一的听觉媒介,解放了人们的眼球,人们能够在移动和忙碌的情况下接触广播,在不方便用其他方式获取新闻信息的情况下,广播为移动受众提供了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机构的调查显示,移动受众接触最多的广播频率是交通广播和新闻广播,他们在行进的路上通过广播来及时获取路况信息和新闻资讯。
在汶川地震等特大灾害发生时,灾区交通受阻、电力通信中断,报纸、电视、网络都受到了严重限制,灾区群众失去了通过其他方式获取信息的途径,而广播却成为最有力的媒体,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救灾部门向灾区连夜运送收音机,广播信号通过收音机快速及时地传递到灾区,灾区群众通过收听广播新闻,获取灾情与抗震救灾的信息,从广播的声音中得到了鼓舞和心理慰藉。
在我国,党和政府方针政策、决策计划的出台和各项规章制度的调整,关系到公众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着国计民生,公众对这方面的新闻信息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广播媒介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及时将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信息传递给百姓群众,搭起了政府和群众沟通的桥梁,保证了公众的知晓权,这也是广播媒体“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重要标志。
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基本的发展能力和基本的权益保护状况等。民生新闻,是指关注百姓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它属于社会新闻,以平民视角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全国各家电台近年来相继开办了民生新闻栏目,就表明了广播媒体在反映民生方面的重要性。
2011年8月,中宣部等五部门部署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之后,全国广播媒体积极投入到“走转改”的报道中,一大批来自基层市民百姓的鲜活事、动人情呈现于全国各地的电波之中,一大批反映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基本诉求的广播新闻节目陆续播出。广播民生新闻的播出,传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强化了广播媒体的公信力,塑造了广播作为主流媒体的形象。
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群体观念,舆论反映了某个时期公众共同的思想、愿望和要求。它往往以街谈巷议和口头传播为特点,处于自发、松散的状态之中,带有很强的情绪化色彩,倘若不及时疏导,便会因快速的传播、感染而影响人们的情绪。社会舆论反映人心向背,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和局势的发展,在营造社会风气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新闻媒介可以反映并代表舆论。广播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通过源源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广播媒体在报道和反映舆论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将民间传播公开化、将群体传播大众化,而是在深入社会生活、全面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根据舆论的性质和特点,周密、慎重、有针对性地对引发热议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进行说明和解释,澄清事实,阐明观点,使正确的舆论得以传播,错误的舆论得以消除,进而实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目的。
传播学家拉斯韦尔和C.R.赖特在谈到大众传播的“社会协调”和“解释与规定”的功能时,都强调了新闻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常常伴随着传播者的主观态度和导向性的倾向。因此,广播新闻具有反映舆论和引导舆论的功能特征就不难理解了。
广播新闻除了做到“上情下达”,还需做到“下情上达”。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表达人民群众的意见,是广播媒体的职责。将群众在工作和生活中遇见的难题和意见整合揭露,引起党和政府的关注,促进问题的及时解决,消除矛盾,才能更好地树立广播媒体为人民服务的形象。
公民拥有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当广播媒体与公民的政治要求结合起来时,无疑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会获得强大的舆论支持。有观点认为,“以传达信息、承载公众舆论为天职的大众传媒,既是公民监督和制约国家公权、消除权力腐败的‘利剑’,又是保障公民个人权利不受非法侵犯的‘盾牌’”。广播媒体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实行有效的监督,在敦促政府职能部门兑现给人民群众的承诺、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同时,将那些有违社会公平的行为公之于众,进行鞭挞和批评,对于体现社会的公平公正,推进社会的民主进程,消除社会腐败,净化社会环境,提高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报告中把舆论监督提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高度。胡锦涛同志曾指出,要发挥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舆论监督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新闻工作的职责、人民群众的愿望、党和政府改进工作的手段。搞好新闻舆论监督,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改进工作、遏制社会丑恶现象、推进公民意识的增长、推进社会民主进步。
广播新闻的舆论监督不仅体现在对政府职能部门的权力制衡上。社会生活中的不合理、不规范、不健康、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和现象,诸如“豆腐渣”工程、公路“三乱”问题、中小学乱收费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只要是不利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有悖于人民群众良好意愿的都应成为舆论监督的对象。终身享有“中国新闻名专栏”称号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节目1994年10月1日开播,以舆论监督为节目特色,成为中国广播界影响巨大的新闻评论节目之一。节目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重要事件进行深入调查报道和背景分析,曾播出的《假药流进北京城》《民办高校问题调查》《江苏打假暗访实录》《“黑户”二十二载,多少辛酸泪流》《霸州枪击案》《寻找小良》等报道,反映出了一些不良的现象和问题,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并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促进了问题的及时解决,充分体现了国家电台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舆论监督的目的是推动社会公平公正,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正确的舆论监督可以起到发现问题、解决矛盾、改进工作的作用,同时有利于提升广播媒体的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舆论监督失当,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激化矛盾,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因此,舆论监督不是简单的曝光揭短,不是断章取义的渲染炒作,而是站在全局的高度、站在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的立场上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进行监督,绝不能逞一时之快而置事实、道德和法律于不顾,恶意炒作,夸大其词。否则,不仅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且会损害广播自身作为主流媒体的形象。
广播新闻传播的互动性优势为传受双方搭建了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广播新闻交流思想、服务公众的社会功能由此得以彰显。伴随着广播新闻谈话节目的兴起,广播新闻交流思想、服务公众的社会功能进一步突显出来。这类节目能紧扣时代脉搏,抓住社会热点,契合受众心理,以新近出现的社会事件、社会思潮、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作为讨论的内容,通过主持人、嘉宾与听众三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对听众普遍感兴趣的问题发表各自的观点和看法,从而使听众对某一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获得一个深层次的理解。
新闻谈话节目话题覆盖面广,信息量大,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社会热点、公共事务等都可以作为讨论内容,嘉宾多为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媒体工作者和新闻当事人,他们往往能够发布第一手的准确信息和富于导向性的见解,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这类节目的特点是具有权威性、准确性和贴近性
。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每晚22点至24点的《央广夜新闻》,由主持人与两位担任嘉宾的评论员对相关新闻话题进行讨论,每半个小时谈论一个话题,如2012年7月24日的节目就讨论到了北京暴雨抢险救援的进展;“微博奥运会”让国际奥委会面临新挑战;厦门大学拟在新学期推出爬树课引热议;民政部实现全国婚姻信息联网,异地结婚是否指日可待。对于最后一个话题,主持人与三位嘉宾讨论并分享了网友的部分留言之后做出总结:实现异地登记结婚还需要时间,是否愿意通过数据库考察对方婚姻诚信状况,该不该去查,是每个人自由选择的权利。
不少电台开通的民生热线或政风、行风热线栏目,对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往往邀请与问题有关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作为嘉宾,让听众通过热线电话与嘉宾直接对话,让嘉宾倾听群众的呼声与建议,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必要的解释和说明,并就应该解决的问题做出承诺。河北省邢台电台的《行风热线》让市直近30个政府职能部门和窗口行业部门的负责人走进直播室,与听众交流对话,倾听群众的呼声和建议。山东省临沂电台的《行风热线》节目在开办仅三年的时间里就接听电话6 910个,其中咨询政策法规的有4 306个,反映问题的有2 604个,受众所反映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而上海电台的《市民与社会》节目还曾开通市长热线、区长热线、县长热线、人大热线、政协热线,邀请市、区、县和市人大、政协的领导同志到直播室做嘉宾与市民真诚对话,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市民们所关心的问题,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节目还曾以“华东经济的联合”为主题就华东经济协作中如何减少各省市之间的碰撞与摩擦、发挥各自的优势、通过联合互惠互利地发展的问题邀请五省一市的省长和市长做嘉宾与上海市民谈感想、谈体会。节目的参与者积极踊跃,使节目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从某种意义上说,广播新闻交流思想、服务公众的功能是广播传媒“喉舌”功能和“纽带”作用的进一步延伸,它使得广播新闻传播信息、舆论引导的功能得到更直接、更有效的发挥。再如,直通新闻第一现场、搭建民生公众平台的央广新闻热线的有效电话记录每天一般有200条左右,记者根据线索采访报道了多起群众利益受损的新闻事件,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关注,促进了问题的解决,树立了广播电台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亲民形象,得到广大听众的认可。
美国学者C.R.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中,提出了大众传播的“四功能说”。他认为,大众传播并不是单纯的“告知”活动,传达的信息通常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并提示人们应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反应。大众传播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社会大众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传输和教育,是新闻传播媒介的重要职责。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知识、丰富生活是广播的职责。
有学者认为,新闻媒介每天报道的大量新情况、新经验、新思想和新成果,就是人们创造的新鲜的活的知识;新闻媒介的报道,既是在报道新闻,也是在传播文化知识。一般情况下,新闻信息“携带”着某些知识性的内容。传播知识、丰富生活是广播恒久不变的追求。在这方面,广播新闻则拥有独特的功能优势,因为收听广播新闻,既是在接受信息,也可以说是在接受某种知识,而且这种接受的过程是在不经意中完成的。广播新闻反映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卫生、教育、体育等领域的方方面面,也为听众获取这些领域的知识提供了可能。
首先,新闻信息往往离不开新闻背景,新闻背景作为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地理环境与原因的说明材料,包含着一些知识性的内容。受众接触了新闻信息,也就接触了新闻背景中的有关知识。其次,新闻背景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作为独立的新闻体裁,要么与新闻信息捆绑播出,要么在《新闻背景》栏目中专门播出,这时,新闻背景中的知识介绍会更具体、更全面,受众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自然会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大连电台在播发新华社的《“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第一次飞行实验成功》消息的后面,配发了新闻背景《载人航天》,详细介绍了载人航天技术在我国和世界的发展概况,载人航天飞船的结构、用途以及人类太空探险的情况。显然,新闻背景给受众带来了许多航天方面的知识。而在2004年初的禽流感报道中,许多电台在传递当地预防禽流感工作的动态消息时,对禽流感的来龙去脉都会交代得一清二楚。这样,受众无疑又多了一些禽流感方面的知识。最后,许多经验性介绍和报道重大发明、发现的新闻节目,有必要对经验以及发明和发现进行详细介绍,介绍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传递知识的过程。如安徽电台的《王广平和他的旱稻种植法》在介绍王广平其人的同时,对什么是旱稻以及旱稻的种植原理、技术要求也作了比较细致的介绍,收听节目无疑会增长农作物种植方面的知识。知识的增长过程是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生活不断丰富的过程。广播新闻以其独特的社会功能给人们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
不仅如此,广播新闻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会直接向听众传播知识。比如,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新闻晚高峰》《央广新闻》等栏目中曾报道,有网友质疑做眼保健操无法改善视力,专家接受采访表示,眼保健操重在保健,有助缓解疲劳,并非预防近视;2012年7月,经历两次降息,理财产品收益降低,理财师提醒,投资者可优先购买固定利率的理财产品,兼顾理财收益与灵活性,可适当关注城市商业银行产品;一些男性市民在夏季为了图凉快在公共场所袒胸露臂,不但给女性市民带来困扰,也不利于健康,打赤膊时身体会吸收更多热量,人体会感觉更热,强烈的阳光还可能晒伤皮肤,造成皮肤病。因为人们多是在伴随状态下收听广播新闻,所以可以轻松便捷地获取丰富的知识和生活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