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是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递信息的大众传播媒介,以声音为传播信号。媒介的特性决定了广播在新闻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与纸质媒介有着本质的区别,与声画合一的电视以及作为融合媒介的网络也有着明显的不同。认识和把握广播新闻的传播特性,有助于广播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扬长避短,增强竞争力,保证新闻信息的有效传播。
广播通过电波传递信息,电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与光速相同,每秒钟达到了30万千米。广播负载着新闻信息以如此之快的速度进行传递,为新闻传播的快捷提供了条件。无论是传统的录音播出还是目前盛行的直播化播出,广播新闻传播的快捷性相较于报纸和电视新闻都表现得更为明显。道理很简单,广播新闻相对简单的采编与播制环节使录播方式中的新闻信息即使在滚动状态下播出仍然能提升广播新闻的传播速度。目前国内各家电台的成功实践已经足以说明这一点。一般说来,记者采写的新闻稿经过编辑后由播音员转化成有声语言即可播出。即使是录音新闻,也只需要对录音素材进行适当的剪辑,然后与有声的文字语言合成后便可以播出。这是报纸和电视等传播媒介无法企及的。报纸新闻的生产过程更为复杂,记者的稿件经过编辑后还需要美工、划版、出样,经由校对人员校对后方可进行印刷。报纸成品出厂后还需经过运输、发行和投递才能到达读者手中。电视的采编与播制环节相较于广播也比较复杂。电视呈现给观众的是声音和图像,这就意味着电视的采访过程就是对采访对象进行摄像的过程,编辑者除了要对记者的文字消息进行编辑外,还要对图像素材进行剪辑,以保证二者和谐统一。而且播音环节也比较烦琐,像选装、化妆、试镜这些工序,对播音员来说是每次播音前的必修课,而这一切对广播的播音员或主持人来说就大可不必了。正因为如此,早在1981年4月21日,在南斯拉夫举行的第3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团体冠亚军决赛于凌晨3时开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早晨的《新闻与报纸摘要》节目就及时报道了我国女队和男队先后获得团体冠军的消息。为此,《人民日报》还曾专门在头版刊登题为“听广播想到快”的短文,盛赞广播的快,并说“广播电台带了个好头”。随着移动音频工作站的运用,前方记者自己在新闻现场即可将采访的素材直接制作成节目,然后传入电台的播出系统进行播出,进一步加快了广播新闻录播节目的速度。
直播化的播出方式使广播新闻的采访、编辑、制作、播出融为一体,简化了传播过程中的诸多程序,将受众与信息之间的距离缩短至零。而广播传输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合理对接将广播媒体快速反应新闻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因为这一技术的运用使广播不仅能够快速反映刚刚发生的新闻,而且能够将正在发生的新闻即时传递给千家万户。在新闻现场,前方记者只需要一部手机便可以连线直播室进行新闻报道,而且带有强烈的现场感,这应该是其他任何媒介所不能比拟的。不仅如此,直播化的播出方式,使广播成为开放性的“时间版面”,记者可以在新闻事件现场同步报道新闻事件的最新动态;对于重要的新闻事件,广播能够跟踪报道,滚动播出。这样,广播无疑成了“随时出版、连续出版的报纸”。广播新闻频率的滚动式播出,做到了“听新闻不用等”,实现了理想的新闻信息的传播与接受方式。
有人认为,在多媒体时代的今天,广播已经风光不再,其快捷性优势无法保证,这是对广播优势的忽视和对广播媒体的误解。一个突出的例子是2003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2003年3月20日上午10时35分,伊拉克战争打响,10时40分30秒,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刚刚收到的海湾局势最新消息:“美英驻海湾军队开始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约11秒后,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以字幕报出战争爆发消息;约3分钟后,新华社的消息出现在发稿系统;约8分钟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消息。在近乎白热化的媒体大战中,这条快讯为广播抢得了先机。2008年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汶川音信全无之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跟随救援部队最先进入汶川,第一个发回有关汶川的灾情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实现了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次24小时不间断直播。
当然,网络媒体及其衍生的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在信息快速传播方面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传统的广播媒体。但是新兴媒体信息的快速传递某种意义上说得益于“用户生产内容”的功能,因为这一功能减少了新闻传播必要的“把关”环节。问题在于,“把关”环节的缺失容易导致新兴媒体传递的新闻信息难以得到有效的净化,其中会充斥着大量的不实新闻、垃圾信息,容易对受众产生误导,久而久之势必影响新兴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同为现代化的电子传媒,在追求新闻信息的快速传递方面,电视媒体自然也不甘落伍,它利用现代化电子传媒的优势,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不断加大直播化的传播力度,尽其所能地让观众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最新的新闻信息。不过,电视直播对一些可预知的新闻事件或重大的体育赛事和社会活动比较容易把握,但由于设备庞大以及对直播条件要求苛刻,对于那些突发性的新闻事件,电视媒体想在第一时间实现直播就有些力不从心了。因此,在屏幕下方采用滚动文字的方式播发突发性的新闻信息,是目前电视媒体常常采用的一种传递方式。这一方式强化了电视媒体快速传递新闻信息的功能,但难以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广播是单信道传播,声音是受众获取广播信息唯一可感知的介质符号,声音的唯一性决定受众只能通过听觉系统接收广播信息。纵然在人的所有感官中,只有视觉和听觉是认识性的感官,但是视觉在整个感觉器官中居于主导和基础地位。显然,“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成了广播媒体难以克服的先天性缺陷。从对广播新闻传播不利的方面说,这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先天性缺陷使广播新闻节目因缺少形象性和直观性而无法像视觉媒体那样引起受众的普遍注意,势必影响其传播效果和传播力度。然而,一种缺陷往往能够成就另一种优势。作为听觉媒体的广播虽然缺乏吸引受众眼球的能力,但是从对广播新闻传播有利的方面说,吸引受众眼球能力的缺失意味着它的另一种能力的跃升,即解放受众眼球的能力,而且解放受众眼球的能力又是视觉媒体乃至视听媒体无法拥有和难以超越的能力,所以这种能力便成就了广播新闻传播的核心优势。
作为能够解放人类眼球的听觉媒体,声音符号的唯一性决定了广播接收终端的小巧和接收方式的便捷。于是,广播新闻的移动性收听优势得以充分体现。当这种移动性收听与解放眼球的功能叠加在一起时,广播新闻传播的功能优势则进一步放大,从而衍生出其伴随性的独特优势。当然,手机、手提电脑以及轻便小巧的iPad均具有移动性的接收功能,但是由于其主体内容更多的还是作用于人的视觉系统,所以虽然移动性优势明显,伴随性优势却难以体现。而且,人们在移动状态中接受视听新闻既有碍眼睛的健康,也容易成为“低头一族”而危及生命。其实,音频广播同样可以通过手机终端接收,只是此类消费群体的规模目前还不是很庞大,被淹没在视觉媒体手机用户的汪洋大海之中。一旦手机广播成为受众普遍采用的一种获取信息的方式,广播的伴随性优势将得到进一步的凸显。
“伴随性即非独占性,伴随式传播以没有排他性为最大优点。”
广播所拥有的伴随性优势决定收听广播不仅可以解放人的眼球,而且解放人的四肢。也就是说,收听广播几乎不会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因此,无论你是处于行走、晨练、开车、旅游、做家务甚至工作状态,只要拥有一个收音设备,就能够随时随地收听广播,在有意无意中获取新闻信息。近年来,广播收听率没有明显下降,特别是车载广播收听率不断上升,说明广播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仍然占有一席之地。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私家车的日渐普及,人们可以一边通过车载广播收听新闻一边驾驶,这就是广播新闻伴随性收听优势的最好体现。车载电视近年来普及率一直没有上升,就是因为不具有伴随性优势。
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带来了移动人群的不断增多,广播潜在的收听市场越来越庞大。随着车载广播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移动中的听众在伴随状态下收听广播新闻更加便捷。在移动的状态中,受众同样需要获取新闻信息,于是广播新闻节目受到很多流动听众的欢迎。受此影响,全国多地的新闻综合广播频率收听率占据首位也就不足为奇了。
美国权威机构的数据显示,18岁以上的美国成人听众中,在汽车上听广播的比例达到了83.8%。广播的动态收听适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收音机从家庭的客厅摆设变成微型半导体或车载收音机,广播真正成为“声声相伴,时时相随”的动态收听媒介。
广播新闻传播的广泛性源于无线电波的渗透性和有声语言的易受性。
无线电波按频率分成长波、中波、短波等不同频段对广播节目进行传输。无线电波具有极强的穿透力,能够覆盖不同的范围。因此,广播媒体基本上可以不受地理结构和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干扰进行新闻信息的传播,特别是卫星传播技术介入后,广播新闻传播的渗透性特征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传播范围几乎能够覆盖整个地球。目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使用43种语言(38种外语、普通话和4种方言)向全世界传播中国的声音。我国的听众也能够接收美国VOA、日本NHK、英国BBC及德国之声等国外电台的中文广播。
在自然灾害来临之际,无线电波的渗透性赋予广播媒体极强的高存活性和抗灾能力。一方面,广播电台可以在大面积停电的情况下通过自备发电机继续运行;另一方面,听众可以在其他媒介无法接触的情况下收听广播。广播新闻及时发出声音,以极强的高存活性,为社会公众提供及时、准确、权威的新闻资讯,传递听众最渴望得到的消息。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这突如其来的灾难,令灾区的电视、电信、电力等设施在地震中受损严重,通信中断,一些地区与外地彻底失去了联系。对于信息屏蔽当中的幸存者和救援者而言,收音机是最合适的通信工具,它成为灾区大多数乡镇农村获取救灾情况和外界信息的唯一途径,灾区群众通过广播及时了解当前受灾和自救的最新情况。
2013年4月22日,“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开播,为灾区群众及时提供权威信息、行动指导、科普知识、沟通渠道和心理抚慰。广播电台第一时间播发震情消息,广播新闻在灾难报道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及时准备权威的报道播送救灾一线情况,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消除心理恐慌,为救灾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不仅如此,相对于文字,口语的掌握较为容易,并随着人类的发展逐渐丰富。直到今天,口语依然是人类基本、普遍和灵活的传播手段。广播新闻以有声语言诉诸人的听觉系统,声音的传真性和表现力接近于人类的口语传播,尤其是“说新闻”方式的使用和新闻谈话类节目的勃兴,使得广播新闻的传播基本上回归到人类传播活动的原生状态。因此,有声语言的易受性让任何一个具有一定语言能力的人,无论男女老幼,无论文化水平高低,只要没有听觉障碍,即使是大字不识的文盲,都能够领会和理解广播新闻所传递的信息内容。
人类的传播过程是一个传播与反馈双向互动的过程。传播者发出的信息希望得到受传者的反馈,反馈是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社会传播中,传播的双方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互动是社会传播的本质特征,离开了反馈便不能说明这种互动性。”
虽然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活动单向性很强,但是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和媒介发展的需要,广播直播化大量使用,主持人节目推出,广播新闻传播的互动性特征也更加明显。
广播最早为听众提供的参与互动的工具是书信,但是书信互动迟缓,不太适应新闻时效性的传播要求,所以书信互动更多为广播的生活类、情感类和点歌类节目所运用,新闻类节目很少出现书信互动。应该说,广播新闻为受众搭建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平台是从热线电话开始的。1986年12月15日开播的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引领了听众参与热线互动的热潮。在这里,听众就某个话题可以通过热线电话直接与主持人交流对话,发表看法。从此,热线互动在广播新闻节目中越来越普遍,一大批热线类的新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随着手机的逐渐普及,各个电台还开通了短信平台,听众通过短信发表留言,表达对某个话题或事件的意见或看法,主持人会在节目进程中播出部分短信内容。
媒介融合强化了广播新闻的互动性传播功能。因为网络渠道最为快速和便捷,节目论坛、网络社区、电台网站或主持人个人网站以及现在的微博和微信,都是听众的互动平台。显然,伴随着新兴媒体的不断出现,广播的互动方式朝着越来越快、越来越便捷的方向发展。在微博和微信出现之前,广播节目的论坛或贴吧是听众在线参与话题讨论的主阵地,在微博和微信出现之后,从整个电台到某个节目再到主持人,都可以开通微博和微信或者微信公众号与听众进行交流对话。微博和微信的评论和转发功能不仅方便了听众参与,而且通过“扩散”式的裂变传播,扩大了广播的影响力。微电台的兴起,让听众可以一边收听微电台,一边与主持人微博互动,带给听众“边听边互动”的新体验。
目前,广播谈话节目是广播新闻的一种主打节目形态,节目主持人围绕某个新闻事件或新闻话题,邀请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特约评论员或新闻事件当事人作为节目的嘉宾,一方面与嘉宾进行谈话,一方面及时通过热线、短信、网络等方式关注听众的反馈。节目直播过程中,主持人、嘉宾与听众进行交流,听众既可以向嘉宾提出问题,也可以对新闻事件或新闻话题发表看法。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节目直播过程中,主持人往往通过短信和网络的方式推出互动平台。手机用户可以发送短信至10669500168,网络用户可以通过中国之声新浪官方微博、微电台或者微信参与话题讨论。
人们说报纸是个“面”,广播是条“线”。广播通过电波传送新闻信息,使自己的声音插上了“电翅膀”,时效性的传播优势得到尽情的发挥,但广播是线性传播,节目播出表现出一种时序性传播特征。也就是说,不同的新闻信息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播出的。时间的不可逆向性使得听众收听某一频率的新闻节目时,如果对正在播出的节目不满意,想收听下一条内容,只能要么耐着性子听下去,要么干脆调换频率。耐着性子听下去,听众会觉得浪费时间;调换频率,可能会错过下一条重要的新闻。这是听众在收听广播节目时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广播的线性播出给受众带来的不便。与广播不同,报纸和网络就有着明显的选择性。报纸集纳了大量的信息,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版面浏览阅读,受众的眼球可以随时转换方向;网络的用户通过点击鼠标、打开页面获取所需的新闻信息。
不仅如此,广播时序性的线性传播使得新闻信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一去不复返”,听众在收听节目的过程中如果想把没听清楚的内容再听一遍,或者对某个事件的报道特别感兴趣,想储存下来,都是不易做到的。相比之下,报纸和网络传播的新闻信息保存性就很强,报纸可以留存,网络信息可以随时检索,也可以下载保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媒介融合成为媒体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广播电台都开办了自己的网站,实现了节目的在线收听,也可以让听众对已播出的节目进行点播收听,还可以对节目的音频进行下载保存,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广播时序性播出所造成的某些缺憾和不足。
广播是单信道传播,声音是受众在收听广播节目过程中唯一可感知的符号。这种信息传播的单一性使得广播节目在同一时间里只能播出一条信息。当最新、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需要以最快的速度通过广播进行传播时,就必须中断节目的正常播出,实行插播播出,以增强广播新闻的时效性。广播新闻传播虽然在快捷性方面拥有自己的优势,但其传播信道的单一性有时也会给一些听众造成不便。在这一点上平面的报纸媒体显然拥有广播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因为报纸所传递的新闻信息在同一时间里可以通过不同的版面呈现在读者面前,给读者的信息选择带来许多方便。同为线性播出的电视节目虽然也不可逆向,但是电视多符号、双通道的媒介特性决定了它在传播声像的同时,还可以传播图片和文字的新闻信息。当最新、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需要及时播出时,可将其在不影响原发新闻信息正常播出的情况下以滚动文字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如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爆发时,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就先以字幕报出战争爆发消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则是中断节目插播美英军队开始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