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通过新闻信息的传播为接触它的受众打开了一个了解社会的窗口,让人们从声音符号中感受到精彩的外部世界。媒介技术的变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变化,广播的出现助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广播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广播可以解放人的眼球,它是移动状态下最好的伴随性媒介。在汶川地震等灾害事件发生时,广播成为唯一可以通达灾区并及时传达信息的媒介。
广播的社会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新闻信息的有效传播实现的。不夸张地说,当今社会下的广播媒介以及通过这种媒介传播出去的广播新闻在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我们需要对广播以及广播新闻有一个透彻的了解。什么是广播,如何理解广播新闻?这就需要了解广播的概念、广播的传播符号、新闻的含义等,把广播媒介与新闻传播结合起来,才能理解广播新闻的深刻内涵。
广播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广播,指的是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图像节目的大众传媒。通过无线电波传送节目的,称“无线广播”;通过导线传送节目的,称“有线广播”。仅传送声音的,称“声音广播”,简称“广播”;一并传送声音和图像的,称“电视广播”,简称“电视”。狭义的广播,专指声音广播,它把表达一定内容的声音(由语言、音响、音乐等编制的节目)转换成电信号,通过发射装置发送出去,供听众收音装置把电信号还原成声音信号。
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定义称,广播是通过无线或有线方式传送信息的大众传播媒介。广播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优势是对象广泛,传播迅速,功能多样,感染力强;劣势是转瞬即逝,顺序收听,不能选择,语言不通则收听困难。
广播是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一定范围播送声音、图像节目的大众传播媒介,按传输方式,可分为无线广播、有线广播、网络广播与数字广播。广播是一种传播媒介,发信者为广播电台,传输方式是用电讯号传播声音节目,收信者必须具备接收工具,广播要完成传播,各个要素缺一不可。
采编、制作并利用无线电波向一定区域的受众传送声音节目的大众传播机构则称为广播电台。广播电台是经营广播事业、播出广播节目的机构,每座广播电台都有独立的名称、识别标志、占用频率、组织类型,也有不同的办台宗旨和职责。广播电台通过无线电或者有线电传播节目信号,传播的是由有声语言制作的节目,供不确定的多数人直接收听。
对新闻概念的界定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研究者们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探求新闻的实质和内涵,得出不尽相同的结论。有学者认为,新闻的定义在这个世界上有170多种;也有学者认为,新闻的定义有数百种。
美国《纽约太阳报》主编查里斯·达纳认为,新闻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感兴趣,而且在此以前从未对它注意过的那些事情。邵飘萍认为,新闻以关系者最多及认识时机最适为其最高的价值标准。徐宝璜认为,新闻乃大多数阅者所注意的最近事实。范长江认为,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陆定一认为,新闻的定义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戴邦认为,新闻是对最近发生的、人民大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艾丰认为,新闻价值是新近发生和发现的事实中、事实的新变动中所包含的人们普遍感兴趣的新信息的分量。宁树藩认为,新闻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信息。甘惜分认为,新闻是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
通过对中外新闻传播学者和新闻工作者关于新闻概念界定的研究和探索,可将为数众多的新闻定义归纳成事实说、报道说、手段说、兴趣说和信息说五类。在此基础上可将新闻的定义表述为:“经由新闻传播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或情况的信息。”
相对于事实说、报道说、手段说、兴趣说和信息说,这种界定更接近新闻的本质内涵。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广播电视以及网络新媒体愈来愈多地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关注与报道,不仅新近发生的事实和情况会成为大众传媒的传播内容,而且许多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也正在被报道,事件的发生与报道达到了同步的水平。因此,在笔者看来,新闻的定义表述为“经由新闻传播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或情况的信息”更为准确完整。
在明晰了广播的含义和新闻的定义之后,将二者综合起来就不难给广播新闻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了,具体表述如下:广播新闻,是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广播电台,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以声音节目的形式向一定范围内的受众传播的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或情况的信息。狭义上的广播新闻指的是广播消息,广义上可以理解为,以广播媒介为传播手段,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泛指所有的新闻性广播内容和报道形式。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对广播新闻的概念做出了说明。广播新闻是通过电子音频技术,运用听觉符号的有序组合,面向特定范围的受众传播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以现代化的电子音频传播技术为传播手段,传播对象是被电波覆盖或有线传输所及地区的广大听众,传播符号是听觉信息的有序组合的声音,依靠电波传输,报道新近发生、正在发生和变化中的事实。
广播新闻仅以音响方式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广大地区播送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或者是客观事物新近变动的信息仅以音响的方式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广大地区传播。
广义上的广播新闻有多种报道样式,如广播消息、广播新闻专题、广播新闻评论、广播连续报道、广播系列报道和组合报道、广播访谈(谈话)节目、广播新闻直播节目等。广播新闻在广播媒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无新闻,不广播”。综合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机构整理的近年来不同类型广播频率的市场份额数据来看,新闻综合类广播频率以明显优势占据首位。以2011年为例,32个城市500多个电台频率的收听数据显示,新闻综合类广播的市场份额高达28.8%,占据整个广播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明显高于其他广播类别;绝大多数市场上,收听率排名第一的本地广播频率为新闻综合类广播频率,在总共33个调查城市中,新闻综合频率收听率排名第一的城市有13个。
广播是一种声音媒介,或者叫听觉媒介,它唯一的符号系统是声音。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认为,广播的声音魅力犹如原始的“部落鼓”。广播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只有言语能力能与之匹敌,广播是一种具有魔力的、能扣动早已忘却的琴弦的、潜意识的共鸣箱。
有学者指出,在广播的符号系统中,声音是构成广播的唯一物质材料和运动形式,没有声音便没有广播,听觉感知是广播的本质属性。尽管广播是非视觉媒介,但广播中的声音在与人的接收发生关系后,在想象力的帮助下,会唤起听众视觉、味觉、触觉等器官的综合体验,使其获得一种内视的能力,形成一种自足的、丰富的内心体验。
广播新闻是通过广播这种媒介向受众传播出去的新闻,也有研究者将广播新闻概念等同于新闻性广播或新闻广播。广播新闻的传播符号,也即为广播媒介的传播符号。讲到传播符号,首先需要了解符号的意义。符号是指具有某种代表意义的标识,是人们共同约定用来指称一定对象的标志物,包括以任何形式通过感觉来显示意义的全部现象。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符号通常可分成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这两大符号在传播过程中通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在人类社会传播中起到指代功能和交流功能。
广播诉诸人的听觉,是以声音符号传递信息的媒介。广播的传播符号是广播赖以携带信息、表达思想和情感的物质载体。声音是广播唯一的传播符号,不仅节目由声音符号组成,节目与节目之间的衔接、组成、区分也由声音符号的变化来表示。
声音符号系统可进一步细分为三个组成要素:语言、音响和音乐。学者们对于“语言”的表述略有不同,有的称之为“言语”或“话语”,有的称之为“有声语言”,也有的称之为“口头语言”。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具有信息传递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人类的语言可分为通过语音表达的有声语言和通过文字表达的书面语言。广播使用的是有声语言,这种有声语言不同于日常的口头语言,比口头语言更加规范,介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之间。在广播新闻节目中,语言的形态可分为播音员、主持人播报新闻稿件时使用的新闻播报式语言,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进行现场报道时使用的新闻报道式语言,专家、评论员或主持人对新闻事件进行解读的点评解读式语言,主持人在整个节目中使用的集播报、报道、点评等多种式样于一体的主持人语言,听众参与节目过程中使用的倾诉式语言等。
音响是指除去语言和音乐之外的所有声音。音响有多种分类,按照内容,可分为人声和物声;按照在报道中的作用,可分为主体音响和辅助音响;按照声音产生的时间,可分为实况音响和资料音响;而人声音响按照记者的参与程度,可分为主观音响和客观音响。广播新闻中的音响主要是指实况音响,是记者在新闻现场实时采录并出现在广播新闻报道中的所有声音。实况音响再现了当事人话语以及新闻现场,具有增加信息量、传递现场气氛、表现人物形象等作用,增强了广播新闻的现场感,对它的采录必须真实可信、清晰可听。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思想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在广播中,音乐的存在形式主要是音乐节目中的音乐、新闻节目中的音乐和实况音乐。音乐节目中的音乐有背景音乐和作品音乐两种。新闻节目中的音乐主要是三类:标识音乐,即用作为节目标识的音乐,如《歌唱祖国》就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和《全国新闻联播》的标识音乐;间隔音乐,即将节目进行碎片化的隔断的音乐,不但作为节目标识,而且将长时间的节目分隔,减轻听众的疲劳感,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在“新闻纵横—追问新闻”的片花中,就有几秒钟节奏明快、端庄大气的音乐,与节目定位相吻合;过去,新闻节目比较忌讳音乐配置,但是伴随着广播新闻节目的革新和发展,新闻节目尤其是一些新闻专题节目的音乐配置现象如今已相对普遍,所以,背景音乐也成了新闻节目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此外,新闻报道中出现的实况音乐,如新闻事件现场响起的音乐等,应该理解为一种现场的实况音响。
还有学者将声音符号系统划分为四个组成要素:语言、音响、音乐和留白。留白就是无声、静音,是广播新闻传播中的非语言符号,是广播中最微妙的“声音”。必要的留白既能有效分割段落,又能起到强调或吸引注意的作用,如采访过程中的留白可以表达采访对象的思考、困惑、一言难尽等情绪和反应,适当的留白能够表达出言语无法表达的内容,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引发听众的思考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