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中国广播的产生与发展

广播电台在中国最早出现于1923年,当时是外商在华创办的电台。1926年,哈尔滨无线广播电台成为国人自办的第一座电台,是当时的北洋政府筹建的。1927年,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成为国人自办的第一座民营广播电台。1928年,国民政府建立的“中央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广播成为政府的宣传喉舌。1940年12月30日诞生的人民广播电台,掀开了中国广播新的一页。

一、中国境内广播的出现——外国人在华办广播

中国境内广播电台的最早出现,始于外国人在华开办广播。1920年,美国匹兹堡KDKA广播电台的开播,让广播这种新兴的传播工具很快被引入世界上各个国家。作为中国开埠最早的城市,各种新技术、新思想、新观念均不断进入上海。在KDKA广播电台诞生之后的第三年,上海出现了中国第一个广播电台——奥斯邦电台,也称为“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

1922年12月,美国商人奥斯邦(E.G.Osborn)在上海成立中国无线电公司。为了打开无线电产品的销路,他决定与当时在上海租界内的英文报纸《大陆报》( The China Press )合作,开办“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习惯上简称为“奥斯邦电台”,呼号为XRO,发射功率50瓦。它于1923年1月23日开始播音,播送音乐和《大陆报》上刊登的新闻,还播出过孙中山在上海发表的《和平统一宣言》。奥斯邦电台的开播,开启了外国人在华办广播的先河。

由于条件所限,奥斯邦电台经常受到恶劣天气和各地无线电收发报台的干扰,音质很不稳定,但听众却对这一新生事物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根据北洋政府《电信条例》规定,未经政府当局批准,不允许外国在中国境内设立无线电台,擅自收、发无线电报。奥斯邦电台因为违反北洋政府的法令受到查处,不得不在开播3个月后宣布倒闭。

政府的限制并未遏止外商开办广播电台的积极性。1923年5月30日,美商新孚洋行开办的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功率50瓦,播出新闻和音乐节目。因财力不支和政府取缔,该电台半年后即告停业。1924年5月14日,美商开洛公司与《申报》合办开洛公司广播电台,呼号KRC,最初发射功率100瓦,由《申报》供给播音内容,每天上午和晚上各播音一次,主要内容是市价行情、重要新闻、名人演说和唱片音乐等。该台播音维持5年多,一直到1929年10月。

外国人早期在华开办广播电台主要是为了经济利益,是与列强的政治入侵和经济剥削同时进行的。虽然外商们是为了商业利益而引进广播,但是对广播事业的经营运作毕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为中国人创办自己的电台提供了借鉴。

除了早期外商在华办广播电台之外,抗日战争时期,英国、美国、法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在中国的租界内也开办了广播电台,进行反法西斯宣传。日本和日伪统治者在华也建立了不少广播电台,其目的是美化侵略战争,为其殖民统治服务。

二、本土广播的起步——政府支持下的官办广播

北洋政府虽然起初不允许在华私自设立电台,但在认识到这一媒介的独特优势后,开始转变态度,由排斥到接受。1924年8月,北洋政府公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无线电广播的法令——《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根据规定,装用无线电接收机只要符合规则的规定,得到政府允许后,不再属于非法。法令的出台,为国人自办广播提供了政治上和法律上的保障。

1925年3月,为表达对孙中山先生逝世的哀悼,北洋政府借用无线电话机在北平中央公园播放孙中山先生生前录制的演讲留声片,但这种临时的广播,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广播事业。国人自办的第一座电台出现于哈尔滨。1926年10月1日,由我国早期无线电专家刘瀚主持筹建的哈尔滨无线广播电台开始播音,这是国人成立的第一座无线广播电台,呼号XOH,发射功率100瓦,每天播音2小时,内容有新闻、音乐、演讲和市价行情等。

哈尔滨无线广播电台创办的两年内,沈阳、天津、北京也都出现了无线广播电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艰难起步的中国无线电广播事业,由于各方面原因,一直规模不大,广播电台也只有十来座,这些电台的发射功率一般比较小,收听范围仅限于电台所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当时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中央电台,但早期广播人筚路蓝缕的实验与探索,为广播这一新兴媒体培育了最早的一批听众。

1927年4月,国民党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经过一年多军阀混战之后,南京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为在全国统一政令、统一舆论、巩固政权,国民政府对无线电广播非常重视,认为“广播为宣传最迅速、最有效的工具”,决定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筹划建设覆盖全国的党营广播事业网,作为“党国喉舌”。

1928年8月1日,国民党创办的全国性广播电台“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始播音,全称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呼号XKM,发射功率500瓦。1932年11月12日,“中央广播电台”呼号改为XGOA,发射功率扩大为75千瓦,成为当时亚洲地区发射功率最大的广播电台。广播新闻稿件由“中央通讯社”提供,播出内容主要有新闻、演讲、通告以及教育和娱乐节目等。从1936年4月20日起,国民党当局规定,全国各广播电台每日均须转播该台晚间约1小时的新闻 演讲和娱乐节目,无转播设备者一律停播。1937年11月,南京沦陷后“中央广播电台”在重庆恢复播音。“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中央广播电台”随国民党政府迁回南京,1949年4月改在台湾播音。

在重点建设“中央广播电台”的同时,国民政府利用其执政党的优势地位,加紧在全国各省市建立地方广播电台,组建由政府统一掌控的党营广播事业网。1928年10月,国民党当局开办的第一座地方广播电台——浙江省政府广播电台开播。1929年5月6日,广州市政府无线电台成立,节目内容以粤曲和方言报告为主。此外,国民党还在福州、西安、南昌、汉口、南京、北平、上海、成都、太原、南宁、重庆等市和云南、山东、河北、湖南、河南、江苏、新疆等省建立了20多座广播电台,配合政府进行宣传。“抗战”时期,国民党广播事业严重受挫。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的电台陆续被人民解放军占领和接管。新中国成立以后,国民党在大陆的广播事业终结。

三、民间广播一度繁荣——旧中国民营广播的发展

中国的民营广播是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的。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成立,发射功率50瓦,呼号为XHHC,主要播送新闻、市价、音乐、戏曲等,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民营广播电台。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北京、天津等地也相继出现了一批民营广播电台。据统计,至1936年6月,全国有民营电台55座。其中,上海27座,江苏9座,浙江6座,天津4座,北平、山东、安徽各2座,江西、福建、广东各1座。民营电台的听众数量日渐增多,收音机逐渐成为市井街头的消遣娱乐工具。

1928年12月,国民政府颁布了《广播无线电条例》和《电信条例》,允许公私团体和个人经营广播电台,使民营电台的存在有了法律保障。另外,时局动荡,民族危机严重,民众关心时局的变化,由于广播能及时迅速地传达信息,满足听众的新闻欲求,民营电台得以蓬勃兴起,其中半数以上集中在上海。民营电台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面向小市民以播放娱乐节目和商业广告为主的商业性广播电台,这类电台最多,影响也最大;二是传播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性广播电台;三是得到在华宗教势力支持的宗教性广播电台。

1936年10月和1937年4月,国民政府公布了《电台播送节目办法》和《节目内容审查标准》,对民营电台的播出内容做出了规定。政府当局还设置了专门机构,监听各台广播节目。当时,民营广播电台的节目主要有新闻、教育和娱乐三大类内容。新闻节目按规定需根据中央社稿或收录国民党中央电台的广播新闻。

抗日战争爆发后,部分民营电台进行积极的抗日宣传。上海的租界地区成了一座“孤岛”,一直持续了四年多时间。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利用租界的特殊地位和英、法、美等国与日本的矛盾,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一场形式特殊的斗争——“孤岛抗战”。在“抗战”精神的影响下,上海的部分民营电台对日本占领当局进行了一场抗争。上海沦陷之际,亚美、华美等几座电台自动拆机停播,以示无声抗议。一些接受日方要求继续维持播音的电台也曾播送过爱国进步歌曲,并通过电台募捐衣物支援前线,做了些有益于抗战的事。但是多数民营电台为了苟且图存,遵守了日方要求,不进行抗日宣传,大量播出庸俗低级的娱乐节目。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上海租界,民营电台一律被关闭。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以“非常时期”为由,不准开设民营电台。“抗战”胜利之后,民营广播有恢复发展之势。1946年年初,上海的民营电台增加到43座。1946年2月,国民政府交通部公布《广播无线电台设置规则》,对电台数量、分布和广播内容做出种种限制,并开始整顿上海的民营电台。上海电信局封闭54家民营电台,获准营业的22家民营电台只允许使用15个频率,有的只能两家轮流使用一个频率。经过这次沉重打击,加上经营不善,民营电台的经营从此愈发艰难,民营广播事业日薄西山,走上了每况愈下的道路。

在上海的民营电台中,出现了一座以民营电台的名义登记,由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秘密创办的“中联广播电台”。中联广播电台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唯一的一座广播电台,以“上海市文化运动促进会”的名义开办,台长是一个挂名人物,台址设在一名地下党员的家里,1946年3月初开始播音,除播出与民营电台类似的节目外,还根据党内外进步报刊提供的材料改编播出新闻节目,报道了国统区人民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斗争和一些重要新闻,前后播音5个多月,后被国民党上海当局“整顿”查封。

四、人民广播的诞生与成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播事业的起步

人民的广播事业是在人民无线电事业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的无线电事业开始筹建。

大革命失败后,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革命进入低潮,通信联络工作也不顺畅,要改变落后的通信状态,共产党急需发展自己的无线电事业。1929年冬,在周恩来等人的筹划下,上海的秘密电台建立了。此后,全国多地建立了地下电台。1931年1月,中央红军无线电队在江西宁都成立。无线电队负责抄收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电讯和对方军事情报供领导机关参阅。

红军的无线电台除担负通信和侦听任务外,还担负起宣传任务。1931年11月,中央根据地利用缴获的一部100瓦无线电台,创办了播发文字广播的通讯社——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是新华通讯社的前身)。11月7日,红中社开始播音,呼号CSR,播出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的消息,此后,还播发了有关大会的动态、报告、决议案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以及毛泽东当选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等消息。

红军长征时,无线电通信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遭受了损失。党中央到达陕北后,着手恢复和重建无线电通信网,建立了一个以延安为中心,联系国内大城市、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指挥机关的无线电通信网络。“抗战”以后,陕北前线缴获了大量日伪无线电设备,同时通过秘密采购设备等方式,为延安建立广播电台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对解放军实行“新闻封锁”,党中央向全国人民进行抗日宣传的活动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党中央提出在延安建立广播电台,以便更有效地向大后方和敌后同胞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1940年春,党中央决定成立广播委员会,筹建人民广播电台,由周恩来任主任,台址选在了延安西北19公里处的王皮湾村。

在克服重重困难之后,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简称“延安台”)开始第一次广播:“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其呼号XNCR(X是国际公约规定我国无线电台使用的第一个字母,NCR是英文New Chinese Radio的缩写,意为新中华广播电台,即新华广播电台),发射功率300瓦,使用短波广播,稿件由新华社提供。

延安台的广播内容主要为国际国内要闻及抗战消息、中共中央重要文件及重要通知、《新中华报》社论、《解放》周刊重要文章、名人演讲、抗战歌曲等。延安台宣传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推动了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揭露了皖南事变的真相,反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二次反共高潮。它是抗日根据地的一座灯塔,许多人通过收听广播,加深了对党的认识、对革命的了解,增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心。1942年年底,由于设备简陋,无线电器材缺乏,播音时断时续。1943年春,斗争环境越发艰苦,无线电器材来源不能保证,延安台不得不暂停播音。

1945年9月5日,延安台正式恢复播音,主要任务是向国民党统治区广大人民和国民政府军官兵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和政策,揭露国民党当局污蔑我军并抢夺抗战胜利果实的阴谋。解放战争爆发后,延安台转移至陕北瓦窑堡播音,1947年3月20日,延安台更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简称“陕北台”),后因战略发展需要,陕北台转移至河北涉县播音。1948年5月,党中央迁至河北平山县西柏坡,陕北台随新华社一起来到了西柏坡附近,开始在平山县广播。广播内容紧密配合解放战争时期形势发展的需要,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以新闻和评论为主,先后办有《解放区介绍》《人民呼声》和《对国民党军广播》等节目,曾被国统区的听众称为“茫茫黑夜中的灯塔”。

1949年3月25日,党中央迁往北平,陕北台也开始在北平播音,并更名为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播出过《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宣告灭亡》等重大消息。1949年9月27日,随着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将北平改为北京,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改称北京新华广播电台。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实况直播了新中国开国大典,人民广播历史上有了第一次大规模全国性的实况广播。同年12月5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改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同时,各地广播电台均改称为人民广播电台。

解放战争时期,随着人民解放军不断取得胜利,一座座城市相继获得解放,一些地方电台相继被人民接收,各地的新华广播电台也相继建立,后改名为人民广播电台。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各地的人民广播电台有39座,一个遍布全国的人民广播网初步形成。

五、中国广播的发展壮大与改革创新——新中国成立后的广播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广播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广播事业快速发展。至1956年年底,除西藏地区外,全国各省和直辖市都建立了广播电台,三分之二的县市建立了有线广播站。至1965年年底,全国共有无线广播电台87座,县广播站2 365座。

改革开放以前,广播是全国最有影响力的电子媒介,以传播迅速、覆盖面广、经济实用、宣传教化功能强等优势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尽管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困难,但在计划经济体制的保障下,广播得以较快发展。“文革”十年,广播事业惨遭重创,停滞不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新时期,这为大众传媒提供了开放多元的媒介生态格局。面对媒介市场的竞争和受众市场的不断变化,以及电视进入家庭的挑战,中国广播如何走出电视时代的低谷期,在新的媒介格局中变革发展,成为这一时期其迫在眉睫的课题。

随着1980年10月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的召开,广播新闻报道逐渐脱离“报纸有声版”的定位,追求新闻的简短、快速、灵活,功能从单一的宣传教化转变为传播信息、服务、娱乐等多元功能。1982年年底,广播电台发展至118座,广播人口覆盖率64.1%,同期,广播广告恢复播出。1983年,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中央、省、市、县“四级办广播电视”的方针,推动了广播业的发展。1985年年底,全国广播电台数量增加到213座。

20世纪80年代电视逐渐普及进入百姓家庭之后,中国广播业的发展进入了一段低谷期,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广播开始了变革的步伐。1986年12月15日,中国内地第一个直播电台——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播了。它摒弃了传统的“录播”方式和“分割式”节目编排,采用“以新闻信息为骨架,以大板块主持人节目为肌体”的形式,半点播出新闻,整点播出经济信息,按听众的收听习惯和需要安排内容,主持人灵活地将新闻、资讯、服务、娱乐等各种话题熔于一炉,内容专门化、节目板块化、主持人固定化、播出直播化,开通热线电话与听众即时交流。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引领中国广播改革进入“珠江模式”时代,“主持人、大板块、直播式、系列台”等成为各级广播电台改革的样式。

1992年,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创立,首创了我国内地电台广播的24小时直播模式,使上海出现了“一市两台”的竞争格局,是中国广播业在“珠江模式”之后的第二次标志性事件。以信息性适应社会,以服务性争取市场,以参与性赢得听众,以明星主持为标志的“东广模式”引领了新一轮广播热。北京电台从1990年开始频率专业化的全方位改革,到1994年年底,相继创建了新闻台、经济台、交通台、教育台、音乐台等七个系列台,播出时间从72小时增加到126小时。专业台格局确立后,北京电台不断进行频率调整,渐进性的改革奠定了其在中国广播改革中的领先地位。1997年,北京电台广告收入达1.1亿元,成为内地首家广播广告过亿元的电台。

进入21世纪后,在大量专业化广播的基础上,衍生了类型化广播,它是针对具有特定需求的受众群体量身打造、内容更加细分的专业化全频率广播,听众打开这个频率,听到的内容是基本相同的。2002年12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频率开播,被认为是类型化广播的开始。上海东广新闻台被称为中国大陆第一家类型化纯新闻电台,该台从2006年起推出每天15小时的大容量滚动新闻板块,每20分钟为一个单元,滚动新闻随时播报最新资讯。2004年开播的湖北电台Fun Music Radio、2005年开播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2007年开播的江苏经典流行音乐广播等均是类型化广播,目前全国多数省级电台都尝试了类型化播出。

目前,全国几乎所有的广播电台与电视台都已合并为广播电视台。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有电台153个,广播电视台2 207个(含县级广播电视台1 996座),共开办广播节目2 863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65种语言对外广播未计算在内),全国覆盖的付费广播频道有8套。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普及和微博、微信的迅猛发展,广播顺应媒介融合之势,加快与新媒体的融合速度,从中央台到省市台,均积极推进新媒体建设,传统广播节目实现了网上在线直播和点播,专门的网络电台出现,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银河网络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青檬网络电台等。微博拓展了传统广播的传播和互动空间,吸引了新媒体用户从微电台感受广播,并成为主持人与听众互动的新阵地。截至2013年3月,全国共有608家机构获批开展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有19家省级以上广电播出机构获批开办网络广播电视台。

随着手机3G网络的建设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手机广播成为广播的新力量,电台依托其节目,与移动通信商合作,可给用户提供有声手机报定制服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有实力的广播媒体正在向全媒体发展,台网互动、台网一体、移动多媒体广播成为广播的全媒体发展模式。在多媒体竞争的媒介环境下,在体制创新、文化繁荣的时代背景下,新时期的中国广播面临着挑战,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CsgnrjGL3v3+8wYaUMXy/aURJ6iw/qoSRdHA/4YZS7jc4qwovaPwn/5G7t8Kf4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