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作为一种电子媒介,其诞生和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分不开的,从有线电报、有线广播到无线广播、无线电话,从模拟信号传送到数字信号传送,从传统媒体独领风骚到与网络媒体携手发展,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传播、聚合传播,都依赖于新技术的操作平台
。
广播出现之前的一些发明创造为广播的诞生奠定了技术基础,莫尔斯(S.F.B.Morse)1844年发明的电报和贝尔(A.G.Bell)1876年发明的电话,不但影响作为媒介的广播,而且影响作为产业的广播业。
1844年5月14日,被称为现代通信始祖的美国发明家莫尔斯在华盛顿国会大厦的一间房子里发出世界上的第一份电报,其内容是:“上帝创造了什么?”从这一天起,信息传播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以“通信鸽”为代表的通信时代落下了帷幕。随着莫尔斯的第一封电报问世的还有他编的电码——“莫尔斯电码”,这种电码随后被各国普遍采用。
1876年3月10日,波士顿大学教授贝尔进行利用电流传送声音的实验,成功通过送话机喊出了声音,人类有了最初的电话。贝尔研制了世界上第一部电话机,揭开了人类交往史崭新的一页,这意味着在此之前铺设的海底电缆和架空天线不仅可以传送莫尔斯电码,也可以直接传送说话者的声音。
1877年,爱迪生(T.A.Edison)根据电话传话器里的膜板随着说话声会震动的现象发明了第一台留声机,声音储存于以声学方法在圆盘平面上刻出的弧形刻槽内,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录音装置。
有线通信实现了声音直接传送的梦想,延长了传输距离,缩短了收发信息的操作过程,提高了传递信息的速度。但是,有线通信存在着“有线”的障碍,科学家们为克服“有线”的障碍开始了探索。于是无线电的发明引领了一场改变世界的信息技术革命。
传播史学者认为,人类传播史经历了五次革命——语言的产生、文字的发明、印刷术的发明、无线电的发明、计算机的发明。每一次传播革命都对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将人类带入一个新的时代。无线电的发明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四次革命,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电信传播时代。无线电的发明是科学家们不懈探索、努力的结晶。
1819年,丹麦基尔大学的奥斯特(H.C.Oersted)博士在做实验时,意外发现了电与磁的关系——电流流过电路时会在其周围产生磁场,即“电生磁”。英国科学家法拉第(M.Faraday)在奥斯特的启发下,经过进一步探索,于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放在变化磁通量中的导体会产生电动势,即“磁生电”。
1864年,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尔(J.C.Maxwell)发现了电磁学基本原理,从理论上确立了电磁学。他提出了放射性电波可以无线传送的论断,论证了电波传播的速度同光速一样,每秒钟约为30万千米。马克斯威尔因为对电磁研究的贡献被后人尊称为“无线电之父”。
1884年起,德国科学家海尼·赫兹(H.R.Hertz)依照马克斯威尔的理论从事实验,终于找到了产生、发射与接收无线电波的方法,并总结了测量光波和电磁波波长的科学方法,赫兹对电磁学做出了特殊贡献,国际无线电协会于1965年决定以“赫兹”为无线电波波长计算单位的名称。
1894年,俄国物理学家波波夫(A.C.Nonob)提出利用电磁波进行无线电通信的设想,研制出一台无线电发报机,发射地与接收地的距离达到了148千米。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G.Marconi)在本土无线电通信试验成功的基础上,于1896年把试验推广到了英国并且取得无线电报的专利,次年还在伦敦成立了无线电报通信公司,从事无线电报器材的生产制造。1899年,他成功地拍发了英国至法国的无线电报。1901年,他完成了跨越大西洋的远距离无线电报收发。从此,无线电通信进入实用阶段,无线电报通信事业迅速发展。
无线电报问世以后,科学家们立即着手研究直接通过无线电波传送声音的方法,广播便应运而生。20世纪早期,美国两位独立实验者费森登和德福雷斯特(L.de Forest)成功利用无线电波完成了发送高品质声音的实验。
费森登按声波的形状调制了无线电波的波幅,继而发明了一系列可传送声音的传声设备。传声设备在1901年取得初步成果,1906年圣诞夜获得了实质性突破。这天晚上,太平洋船只上的无线电收发报员像平常一样戴着耳机注意接收间歇信号,但令他们吃惊的是,他们听到了一位妇女的歌声,接着是拉小提琴的声音,然后是一段《圣经》中的段落朗诵,最后是德国作曲家韩德尔《舒缓曲》的唱片声和“祝大家圣诞节快乐”的人声。这些声音被证实是从费森登的实验室里传出来的。一般认为,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传声实验。从广播工程的标准看,它标志着无线电声音广播的问世。
德福雷斯特于1907年获得三极管的发明专利。三极管可以用来检测无线电波,也可以增强和生成无线电波。1908年,他在巴黎320米高的埃菲尔铁塔上做了传声实验。1916年,德福雷斯特利用《纽约美国人报》提供的简讯,广播了1916年威尔逊和休斯在美国总统竞选中的得票数字,这次广播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次新闻广播。
首次提出让无线电进入普通家庭的是美国马可尼公司的无线电收发报员萨诺夫(David Sarnoff)。收音机的制造和推广促进了广播的普及。
美国马可尼公司是一家有实力的通信公司。该公司的无线电收发报员萨诺夫向公司提供了一份备忘录,提出要让无线电广播进入家庭,要让无线电广播成为一种大众媒介,要使无线电广播成为和钢琴、留声机一样的家庭用品,并且指出了将无线电作为为普通家庭服务的大众传播媒介的经济盈利途径。他把这种接收机叫作“无线电音乐盒”。萨诺夫描述说,这一接收机可以在家中收听音质完好的讲课,也可以同时接收国家大事,棒球比分可以用一台安装在球场上的发话机传送到空中。
萨诺夫对收音机设计的天才想象及对收音机商业价值与发展前景的大胆预测没有受到公司的重视,而马可尼公司的错误判断使得美国无线电公司(RCA)成为收音机的最早制造者。在美国无线电公司,萨诺夫从雇员升为总经理。在他的领导下,公司确定新的经营方针,从1922年开始批量制造并出售整套收音设备。萨诺夫一直工作到1969年,他对广播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KDKA广播电台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广播电台,世界广播事业由此正式诞生。
美国西屋电气公司专家弗兰克·康拉德(Frank Conrad)主持建立的试验电台在匹兹堡开始播音,该电台于1920年10月27日获得了美国商业部颁发的执照,并于当年11月2日正式开始播音,呼号为KDKA,发射功率100瓦。KDKA广播电台是美国第一个领有执照的商业广播电台,也是公认的全球第一家电台,KDKA广播电台的正式播音标志着世界广播事业的诞生。
KDKA广播电台之所以从诸多的试验电台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球首家电台,主要有三点原因:第一,该台是第一座向政府登记并获得执照的商业电台;第二,该台开播第一天就对外播出新闻,播出了俄亥俄州共和党人哈定击败民主党人考克斯当选总统的消息,听众估计超过2 000人;第三,该台定期对外界广播。
KDKA广播电台虽然只是广播的开始,但它标志着广播将成为报纸威力与影响力的分化力量,KDKA广播电台刺激了广播事业的蓬勃发展,使广播电台数量迅速增长
。继KDKA广播电台之后,美国的一些无线电公司在纽约、芝加哥等地相继开办电台。1922年年初,美国有28家电台,半年后发展到了378家,到年底激增至570家,收音机拥有量达到200万台;到1924年,美国已有600家商业性无线广播电台,收音机拥有量超过500万台;到20世纪20年代末,几乎半数的美国家庭拥有了收音机。
美国广播电台的迅猛发展加快了其他国家广播事业发展的步伐。
苏联也是试验和应用无线电广播较早的国家。1922年年初,莫斯科建立了中央无线电广播电台,发射功率12千瓦,是当时世界上功率最大的电台。1922年11月7日,该台被命名为“共产国际广播电台”,并播出了纪念十月革命的节目。
1922年10月,美国马可尼公司等6家无线电器材公司经政府批准合资成立了一家广播公司,于当年11月14日在伦敦正式播出节目。英国政府后将其收归国有,于1927年1月1日改建为公营广播机构,即现在的英国广播公司(BBC)。英国广播公司曾长期垄断英国的广播事业。
1922年,法国政府批准建立的第一家广播电台——法国国家广播电台借助埃菲尔铁搭用长波开始定时广播。
1923年10月29日,德国第一家广播电台在柏林开始广播。
1923年1月,中国出现由外商开办的广播电台。
日本于1924年成立了中央放送局,在东京等地设立了广播电台,1925年3月22日开始播音。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陆续开办广播公司,殖民地国家的广播业由殖民主义者创办和操纵,经营体制和节目内容都受其影响。
1925年,全世界开办电台的国家已经超过20个。广播一经发明,便得到迅速发展。到1927年,广播事业已经从流行产业发展成为主流产业。这一时期,不但出现了广播广告,而且出现了广播网。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广播进入飞速发展的时期,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成为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这一时期,对外广播出现,各国把它作为一种重要的对外宣传方式,“二战”中交战双方也利用广播开展“舆论战”。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电视业的崛起,广播出现了一段低谷期。但是,随着广播技术的进步、电台的重新定位以及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广播作为一种重要的伴随性媒介,又重新恢复了生机与活力。
广播迅猛发展,开创了新的新闻和娱乐形式,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经济危机使企业投入广告的资金减少,因为报纸比较贵而且印刷质量差,而广播内容丰富,对世态反应迅速,且半导体携带方便,这些使广播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主要工具,所以大量的广告从报纸流向广播。这一时期,世界各国的广播电台数量猛增,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形式趋向多样,社会各领域的生产生活得到全面反映。
对外广播,也称为国际广播,是指利用无线电波跨越国界,以国外听众作为传播对象,使用国际通用语或对象国语言进行对外传播的广播。1927年5月,荷兰率先采用本国语言对海外殖民地进行广播,成为世界上最早进行对外广播的国家。苏联在1929年、英国在1932年、德国在1933年、日本在1935年分别开设了对外广播,美国于1942年开播美国之音(VOA)。到1945年“二战”结束时,对外广播的国家增加到55个。“二战”以后,各国的国际广播电台播音语种和播音时长都普遍增加,发射功率也逐渐加大,不少第三世界国家也相继开办了对外广播。
美国第32届总统罗斯福1933年通过广播作了四次“炉边谈话”(Fireplace Chat),成为美国政治史上的重要事件和广播史上的里程碑。罗斯福总统的“炉边谈话”强化了广播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在经济萧条时期入主白宫的罗斯福,于壁炉边公开发表了大量的广播讲话。通过广播,普通民众听到了总统沉稳亲切的声音,得到了安慰和鼓舞。广播拉近了总统与民众的距离,罗斯福借助“炉边谈话”展示了自身强大的魅力。
大众传媒无疑是战时舆论战的先锋。有研究者认为,广播决定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终胜利方。“二战”时电视尚未发展壮大,广播作为最强势的媒介,具有极强的跨越时空的优势,与战争发生了必然的联系,成为“二战”中信息传播的主导媒介。“二战”中,英国、美国、法国、苏联等同盟国和德国、意大利、日本等轴心国开展了“广播战”,这也是一场“舆论战”和“心理战”。交战双方都利用广播宣传,分化并瓦解对方的意志和进行心理威慑,以求“攻心夺气”。
战地记者中,广播人的表现也尤为突出。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爱德华·默罗(Edward R.Murrow)于1940年8月在伦敦一间民居屋顶上,迎着德军的狂轰滥炸,用平静的语调进行以“Hello.This is London...(你好,这里是伦敦……)”开头的战地现场报道,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现场广播报道。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开始电视播送服务。“二战”之后,美国三大广播公司开始进军电视,广播明星被挖走,广播的传统节目肥皂剧、情景剧等被移植到电视上,广播的受众“流向”电视,广告商们也逐渐热衷于电视,广播开始寻找新的出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广播开始受众群体的“小众化”定位,广播内容“窄播化”,即推行类型化广播。相对细分的节目受到听众青睐,全新闻频率的广播模式得到推广,频率细分更加明显,如音乐电台细分为乡村音乐台、古典音乐台、摇滚音乐台、怀旧音乐台、轻音乐台等。广播的目标受众和传播内容趋向本地化、社区化。2011年8月全球汽车保有量突破10亿辆,世界已经进入“汽车时代”,而广播成了与车同行最好的伴随性媒介,其优势无法为其他媒介所代替。
从技术史的角度来看,广播的问世是技术发展历史的一个自然阶段,它代表着技术进步的意义和技术对人们求新求上的欲望培植。
广播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是分不开的,伴随着技术的革新,广播不断以新的形态出现在人们面前。
早期的无线广播是调幅广播,它是一种利用振幅调变技术的广播方式,调幅广播习惯上包括长波、中波、短波的无线广播。长波由于频率低,携带信息量小,不适合传送信息量大的信号,主要应用于无线电通信和导航业务。最初的无线广播有中波和短波两种调幅广播方式。中波和短波载送声音的方式是比较简单的,在技术上容易实现。中波可以沿地球表面传送电波,能够覆盖半径一百多千米的地区,也可依靠地球外层空间的电离层反射天波,传递信号到几百千米甚至上千千米外的地方。短波主要依靠电离层的反射,能够传播到几千千米以外。
调频广播是高频振荡频率随音频信号幅度而变化的广播技术。20世纪20年代,美国科学家已经开始研究调频广播,40年代美国出现调频电台,调频广播随后在全世界逐渐推广。调频广播抗干扰力强,失真小,音质优美清晰,可做高保真广播。调频广播在技术上容易实现,调频电台在世界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由于其音质较好,为听众所欢迎,欧美西方国家已经在逐步减少和取消中波广播,把调频广播作为国内广播的主要收听覆盖方式。立体声广播一般采用调频方式广播,微波接力传送和卫星传送广播节目通常采用调频制。
数字音频广播,也简称为数字广播(DAB,即Digital Audio Broadcasting)。数字广播是继调幅广播、调频广播之后的第三代广播——数字广播,它的出现是广播技术的一场革命。数字广播具有抗噪声、抗干扰、抗电波传播衰落、适合高速移动接收等优点,它提供CD级的立体声音质量,信号几乎零失真,可达到“水晶般透明”的发烧级播出音质。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广播除了传统意义上传输音频信号外,还可以传送包括视频、数据、文字、图形等在内的多媒体信号。就世界范围看,数字广播已经进入数字多媒体广播的时代,听众可以通过手机、电脑、便携式接收终端、车载接收终端等多种接收装置收听和收看丰富多彩的数字多媒体节目。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逐渐成为媒介发展的一种趋势,作为传统媒介的广播开始与网络融合。20世纪90年代,网络广播出现。1995年之后,世界上主要的国际广播公司纷纷与网络联姻,BBC建立了在线新闻网站,美国之音用23种语言在网络上进行音频广播,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用5种语言在网上进行新闻广播。网络广播除了可以对传统广播进行在线收听之外,还可以对网站上的音频内容进行点播。一些广播机构还开设了专门的网络电台,即只通过网络收听的电台。网络广播克服了传统广播线性传播、选择性差、转瞬即逝、不易保存的缺点,受到年轻人的欢迎。个人化、小众化的“播客”广播,以及新近流行起来的网络微电台都是网络广播的衍生形式。
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被认为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手机与广播的结合产生了“手机广播”,它一是指在手机中的内置FM广播,可以直接收听电台广播节目;二是指随着GPRS、3G、WAP等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依托于移动通信网和互联网,用智能手机实时收听或点播网络广播节目。通常而言,手机广播多指第二层含义。人们可以利用具有收音和上网功能的智能手机收听广播,实现了跨媒体信息共享、多向互动和个性化传播。手机广播超越了地域、时间和终端设备的限制,在传播效率和接收条件方面,表现出了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通过网络媒体、电信运营商和广播电台的结合、互动,实现跨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