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桥亭

全国各地有无数条江河、溪流,凡有往来于江河两岸的行人除乘坐渡船外,必须有桥。在古代所建桥中,除少量用铁索、绳索外,绝大部分为石桥与木桥。百姓出门远行,每过一桥往往标志着赶了一段路需要作暂短休息;如肩负重担,经过拱桥,拾级而登上桥面则必气喘吁吁,更需休歇片刻,因此,在桥上建亭应运而生。

浙江武义县有一座郭洞村,在村的北端出水口处有一石造回龙桥,石桥建于元代,在清乾隆时期在桥上加建了一座正方形的石亭,在村中何氏家族的族谱中有一篇《回龙桥石亭记》中说:“或以为古人桥必有屋,所以使桥益坚且足为往来者所休息。”可见当时村人已经认识到桥上建亭的两种功能,在拱形桥上建石亭,增加了荷重因而增强了石桥的稳定性,同时又是过往村民休息之所。

浙江武义郭洞村回龙亭

还有一段话说得更明白:“吾族居民,以耕凿为务,其有戴笠负锄驱黄犊而过者,于此详菽麦之辨;月夕风晨,有连袂袖书于于而来者,即以此奇黄石一编,亦为不可也。”回龙桥与亭位居村口,为村民每日出村农耕必经之地,每当农耕归来,戴着斗笠,扛着农锄,牵着黄牛的村民都喜欢在亭中小歇,相互议论农耕之事。回龙桥与亭横跨村口溪河之上,形如飞虹,两山夹峙,山上层层树丛,将村口渲染成一片青绿,所以村中读书人也喜欢来此桥亭中坐而论道。

在我国贵州、湖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三省交界处是侗族的聚居地区,其中广西的三江和湖南的通道还是侗族自治县。在这里山脉纵横,河流穿行,一座座侗族村落建立在丛山之间的平坝地或在山坡之上。这些侗族村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一个特征就是除喜欢用吊脚楼形式的住房之外,村村都有一座或多座鼓楼,鼓楼为村中政治与文化中心,外形如密檐式佛塔,高高地屹立在村中;另一个特征是遇有江河即建风雨桥。所谓风雨桥就是在桥上建亭可以避风遮雨供过往行人休息。风雨桥驾在江河之上,用石料筑桥墩,桥墩多少视江面宽窄而定,在每个桥墩上建一座木结构的亭,亭子下方排列着多层木梁,木梁一层层向前挑出从而使桥墩相连,再在这相连的木梁上建造廊屋,这些廓屋与众桥墩上的亭子连接成桥上的通道。从外形上看,亭比廊高,亭子的顶比廓屋顶复杂,使风雨桥造型极富变化,成为侗族风雨桥具有代表性的外形。

广西三江县程阳八寨是建立在山区八座相距不远的侗族村寨的总称。在八寨的入口处有一座驾设在江河上的程阳桥,这是一座十分典型的侗族风雨桥。河道不宽,河中建有三座石桥墩,连同两岸的两座共有五座石礅,在每座石礅上都建有一座方形亭子,大小相同,屋顶都用了三层出檐,在朝向河道的两面,于下层屋檐下和亭子立柱与底层木梁交接处又各加了一层腰檐,所以从侧面望去,五座亭子都有五层出檐。为了避免这五座大小相同的亭子在外形上的雷同,工匠特别将它们的屋顶做成不同的式样:靠两岸的两座为歇山式,中央的一座为六角攒尖式,二者中间的两座为四方攒尖式。五座亭子三种屋顶的形式,每一层屋顶的四角都有微微的起翘,屋脊顶端尖尖地朝向天空。中央三亭的攒尖顶都用五层相叠的宝珠作刹顶。这样庞大的桥体驾设在高高的石礅子上,但由于用了简洁而清晰的木结构,多层起翘的屋顶,灰黑色的瓦顶配以白色的封檐板和覆瓦瓦头,从而使风雨桥显得端庄而轻巧,在四周青山绿水的衬映下,成为程阳八寨的标志。

广西三江程阳八寨风雨桥

在这个地区的其他侗族村落中也能见到类似的风雨桥,都是在桥墩上建亭,亭子之间连以廊座,在这类风雨桥上,亭子和廊屋的柱子之间都设有栏杆与坐凳供行人休息。有的在桥上亭子里还供有土地神、财神这类的神仙像供路人祀拜。每逢雨雪天,桥上还摆满了小商小贩的货摊,使风雨桥成为临时的集市。

风雨桥下部结构

对于风雨桥的外形,工匠也十分注意,他们多将桥上亭子的屋顶精心建造。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侗族鼓楼上见过的屋顶形象,无论是攒尖顶还是歇山顶,几乎都被工匠搬移到桥上亭子的屋顶上。遥望侗族古村,村内的鼓楼和村外的风雨桥,一里一外,在青山绿水中遥相呼应,组成一幅侗族古村特有的景观。在这里,通过工匠灵巧的手艺,使小小的亭子不但发挥了提供行人休息的物质功能,同时也将亭子在景观上的艺术功能发挥到极致。

广西三江程阳八寨风雨桥近景

广西三江程阳八寨风雨桥内景

广西三江程阳八寨风雨桥屋顶内部结构 KC4EUp7YWkZgcXc7/UEf6CZn6gNlMZ8h2EDKbwx+Ehx5ppPdyM3ksVyzscqonso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